书城管理富士康真相
18689700000026

第26章 郭台铭为什么拒做房地产?(1)

在员工跳楼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2010年6月8日,富士康在台湾举行了股东大会,有小股东带着“企划案”向郭台铭建议投资房地产。但郭台铭表示,他不考虑进军房地产,要专注本业,并计划把在大陆的部分生产迁回台湾,以“无人工厂”形式运作。

作为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在大陆发展得如火如荼,培育出了大批富豪,郭台铭为什么就认不清这个大方向呢?

当被记者问到为何不爱房地产时,郭台铭笑答“因为我天生命苦!”

顽拒房地产的老顽固

拒绝房地产,郭台铭不是第一次。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50万元人民币,郭台铭准备投资模具机器,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50万元来得相当不容易。创业初期,每月出货的塑料成品加工值约1万元,全年营业额仅12.5万元,当时的15名员工就挤在租来的83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作,就像现在深圳出租屋里的那些遍地都是的小家庭作坊一样,并且还是当中最差的。当时全球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扬,景气下降,经营困难,公司处于严重的不稳定状态之中。

这时候,有一个机会降临了。

正当郭台铭筹集资金开建模具厂的时候,一个土地掮客找上门来,向他兜售一块地。那是一块位于台湾土城永福宫后面的土地,1平方米才卖290元人民币。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湾土地价格开始进入狂飙的年代。如果抓住这次机遇,郭台铭就有可能进入房地产业。另外,当时制造业刚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缺货,有的工厂老板干脆拿钱买原料,囤积起来牟利。

这时郭台铭开始犹豫,到底要把这第一笔钱拿去盖模具厂、买土地,还是买原料来囤积?如果从赚钱快和多的角度去想,买土地和囤积原料,都好过盖模具厂。

“当我以一个工业经营者的心态作出决定时,就开始看得比较长远,想把公司的基础打好。”郭台铭作为经营者的心态和理念,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模式。

郭台铭最后还是决定把第一笔资金投入打造自己的塑料模具厂。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永福宫后面的那块土地价格涨了三倍,而原料价格也大幅上扬。“我的塑料模具厂才刚刚开始建立,设备是新的,工作人员也是新的。我还记得有一次机器装不起来,大家都相对无言。”郭台铭说。

有人可能会说,郭台铭完全应该先抓住买土地的机遇,先大赚一把,然后再回来建工厂。其实,从事制造业的人都清楚,如果当时郭台铭一犹豫,去买了土地,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制造业来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富士康了。

对此郭台铭认为,当一个创业者作出重大投资决定后,就不要去理会土地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变化,如果没有一股埋头向前的冲劲,必然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

在郭台铭眼中,外在环境让许多人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无法分辨是非。当时有相当多的工厂不肯专注于追求本身的专业技术和在产业领域的提升,反而从事炒地皮和股票买卖等投机行为,因为这样赚钱比较快,也比较轻松。反观投入工业所要花费的精神和心力,要比玩金钱游戏辛苦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这样的投入和产出回报还未必成比例。制造业是工业的根本,是基础,但要想在制造业里扎根,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富士康在前10年打拼得非常艰苦,如果没有这种扎根精神,是坚持不下去的。

细想一下,多少中国企业栽在房地产项目上。房地产看起来是一个暴利行业,引得大家趋之若鹜,但也是企业的一个坟场。因为一做房地产就不会再愿做别的产业,特别是不会做制造业,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命运就会摇摆不定。

在2010年6月8日的股东大会上,郭台铭再一次拒绝了房地产,他说,因为不投资房地产,有朋友说我少赚了100亿元人民币。我在大陆没有一平方米的个人房子,都住在公司宿舍,传说我在大陆买了房产,都是误传。我认为要专心本业,就连私人飞机都是为了公务自费购买的,连油费都没花到公司的钱。

郭台铭还说,面对大陆沿海工厂薪资上涨压力,鸿海将加速分散风险,除将工厂迁往大西部外,也打算回台寻找地点,把部分生产迁回台湾,以“无人工厂”方式运作。他表示,现在连美国、韩国、日本都在检讨制造业外移,台湾不能放弃制造业。

20年专心做模具

1996年前的富士康默默无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增长也不是太快。如果考察一下,此前的20年,富士康都在做一件事:做模具!

创办公司的第二年,郭台铭就领悟到了模具的重要性。1976年,鸿海迁至板桥厂房,主要从事“电视机用高压阳极帽组件”的加工制造。当时黑白电视机还是主流,鸿海生产零件用的主要模具,大都是“委外”。所以,郭台铭为了准时交货,常跑到三重河堤旁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拜托模具师父帮他赶工。

郭台铭发现,模具行业一直实行的师徒传授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经济景气,人们就开工生产,人才流动快,质量不稳定,小厂林立,每个人都想当老板,而不是技术过硬的模具师。鸿海未来要成长,绝不能依赖这些人。因为产品的开发和加工速度攥在模具师的手里,质量也攥在他们手里。这样不但交货没有把握,而且产品质量也没有保证。特别是如果要接一些大厂的产品,结构复杂、精密性要求高,做不好模具是不行的。

“天下没有最好的办法,但有更好的办法。”郭台铭不但有洞察力,能洞悉要害所在,而且善于行动,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挣到第一笔钱,他就决心投资建设自己的模具厂。他从大学招进一批机械系的学生,提出要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来开发模具,改变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模式。这就要求那些有经验的员工公开技术,而这些员工却认为这是端了他们的饭碗,不但集体抵制,甚至集体辞职,可见改变旧的观念和模式是多么困难。郭台铭心一横,干脆一律聘请外面刚毕业的学生,全部重新教起。

这样做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要培养一个模具师,没有几年的磨炼是不行的。因此,郭台铭的模具厂经营得很辛苦,成本又比别人高。但是,郭台铭知道,机械行业比的就是模具,只有改变台湾模具行业的陋习,才能建立起适应现代工业的模具产业,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他一再强调,一天不自我累积模具技术,便要受制于人一天。

今天,富士康的模具工厂已拥有超过6万名员工,模具成为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模具在富士康的制造环节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神功?

第一,加快制造和交货速度。

48小时完成产品设计,24小时试制出样品,6个星期量产新机种……

如果有一个客户进行产品招标,当其他竞争者拿出设计方案可能最少要两个礼拜时,富士康可能在第二天就把设计方案送到了招标者的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