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的现状(3)

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3)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张贵友,2006);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5.2.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循环农业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我国在20多年的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中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以下这些模式和技术是代表了当前发展阶段的主流模式,具有技术成熟、效果明显、推广价值较高的特点,对循环农业发展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①“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是在塑料大棚内建沼气池、养猪,猪粪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用作照明、炊事、取暖等,沼渣、沼液作蔬菜的有机肥料或猪饲料添加剂,猪的呼吸、有机物发酵及沼气燃烧还可为蔬菜提供二氧化碳气肥,促进光合作用。这种模式实现了种植业(蔬、菜)和养殖业(猪或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②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③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复合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模式:粮饲—猪—沼—肥生产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产模式;林果—畜禽复合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农牧业的产物,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有重要作用。

④生态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成为今后种植业的一个发展重点。具体模式主要有:“间套轮”种植模式、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

“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提高产量,还可以调剂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就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广农作物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的专用技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其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具体模式主要有: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前者有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场所;后者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场所。

⑥生态渔业模式。其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的合理结构,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渔业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基塘渔业模式、“以渔改碱”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出比单一的养殖或种植更高的经济效益。

⑦丘陵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的模式是丘陵山区“猪—沼—果(茶)”生态模式: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无公害水果和有机茶生产,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沼液和沼渣主要用于果园、茶山施肥,沼气供农户日常烧饭点灯,达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

⑧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其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以有机肥料代替或部分代替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共生互补良性循环实现系统高效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来实现设施环境下的无害化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改善设施生态系统的环境、减少连作障碍和农药化肥残留、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目的。其典型模式主要有: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结合生态模式;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李玉明,2005)。

⑨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旅游为载体,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根据自身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植名贵瓜、果、菜、花卉和特种畜、禽、鱼以及第三产业等新型产业,进行农业观光园建设,是目前城市郊区和旅游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⑩“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它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体系.它的好处是“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

5.2.4中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

农业发展的历史,初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循环与平衡的基础上,称之为“自然农业”,是以农家肥料为基础的,生产力低下。20世纪40年代以来,工业与人口爆炸式增长,农业过渡到以化肥、化学农药与农机动力油为条件的“石油农业”,在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认识到“石油农业”是一条死胡同,提出了“生态农业”概念。生态农业创建能与自然生态循环相一致的人工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既要保持“石油农业”所创造的高效劳动生产率,又要消除“石油农业”存在的弊端。因而除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外,还应用现代技术创建以农副产品废弃物为主要材料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①沼气利用。沼气利用是指人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按食物链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进行再利用。

②秸秆利用。作物秸秆和其他农业废弃物一样,本是一种资源,但若不合理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污染源危害人类环境。若利用得当,就能变废为宝,转化为优良的饲料、肥料、能源和多种有益的产品。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化肥、农药、石油能源等的高投入,部分地区作物秸秆的传统利用方式已转变为堆积在田头、路边或作为废弃物付之一炬,这不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妨碍交通,污染环境,甚至有些地区造成烧毁树木、禾苗,引起火灾等后果(吴天马,2002)。近20年来不少地区秸秆还田的数量相对减少,全国平均约有20%-30%直接还田,而多数秸秆被烧掉,损失了大量氮素。全国土壤普查数据表明,秸秆不还田的地区,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在秸秆利用上有所改善。利用秸秆饲养牲畜,特别是养牛,既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又改善了我国肉类结构。

5.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分析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探索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已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地区立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结合循环经济原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从总体来看,发展速度较慢,仍难以从根本上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况且农业循环经济在全国依然处于试点状态,其推广方式仍是一种政府行为,很少有农民的自发行为。可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障碍。

5.3.1思想障碍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进程正不断走向深入,尽管媒体和各地政府部门已对循环经济宣传与教育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宣传的系统性、长效性和针对性不足。从政府官员、农民企业家到普通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均有待提高,比如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相对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优势何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是什么,农业循环经济对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的作用有多大以及我们每个个体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为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此外,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存在狭义理解,认为循环经济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自然资源稀缺性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不足以容纳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和偏颇,影响了农民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影响了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进程。

5.3.2效率障碍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概括为“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从我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每单位农业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业资源缺乏长远合理的规划,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且后备资源缺乏,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一方面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朱跃龙、吴文良、霍苗,2005)。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将会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扭转农业资源短缺压力与浪费现象并存的局面,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能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另外,我国资源利用的管理较为薄弱,自然资源开发无序,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低。政府管理和市场建设中的地方保护、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执法和监督执法不力,甚至各行其是,造成已有的各项法规政策贯彻不严,执行偏差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这些都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