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02

第2章 导言(1)

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原始农业、近代传统农业以及二战后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的特点是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传统农业以使用耕犁为代表,同时发明了用选择农作物和牲畜良种来改善农作物和牲畜性状的技术(卞有生,2005)。而现代农业则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人类能够通过育种手段,选择和培育出种类繁多、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摆脱了对天然品种的依赖。二是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发明和生产,建立了农用化学工业,提供了农作物所需养分和减轻了病虫草的危害。三是以现代工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刘青松、张咏、赫群英,2003)。现代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在农业经济获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满目疮痍的面孔,各种生态灾难的不期而至,还有人类文明的衰弱与消亡……农业经济的本质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理应厘清思路,探寻本源,选择一种合理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1问题的提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维持一个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及一些生活消费品,也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生产原料,同时也是工业和其他产业消费品的巨大市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农业是否可持续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问题。如何解决农业污染,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不致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而农业循环经济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民,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现代化发展决定着我国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是我国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产量不断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水、土壤等农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并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影响了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此外,农村面源污染程度也不断加剧,森林、土地、水等资源消耗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严重。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逐渐转变为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多重约束,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宫本宪一著、朴玉译,2004)。因此,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既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要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环境,这就必须要坚持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共进,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传统经济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采取的是被动的、消极的“末端治理”污染物处置方式,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强调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注重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控的循环经济模式呼之欲出。尤其是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理念,正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陶在朴,2003)。

农业作为与人类自身消费最为贴近的产业有两大特点:第一,其先天性就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第二,农业产业系统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等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耦合成一体,这正是循环经济所强调的产业结构整体性特征,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更易于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推进农业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发展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的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是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般认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从生态农业发展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的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中,形成了平原农林牧复合、草地生态恢复、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土壤沙化治理及森林覆盖率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发展仍旧强调追求高经济收益,且政府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较少,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王莉,2006)。200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食品的生产和供应”等,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生态农业的实施范围和规模。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发展一些小规模的农业循环经济,如今逐渐形成规模,慢慢开始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环形流动。

从根本上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使我国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目前,世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大致分为大农业型、生态恢复型和废弃物再利用型三种类型。由于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条件与经济社会状况的不同,各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采用的模式及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有明显的差异。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现状,其基本国情是一个农村人口占60%以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三农”问题不妥善解决,就无法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无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业引起的污染,增强农村的社会活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收到更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此,本文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正真纳入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少投入获得高效益。国内外大量农业实践证明,把农业生态工程的食物链和农业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科学地结合为一体,即可获得高效益,一方面可多层次综合利用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产物,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使价值多次增值;另一方面通过产出或加工链环节,使人工安排的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更加合理,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利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投入市场,使农业长期处于“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最终使整个生态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数量多且品质好的产品,并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与加工使产品增值,提高系统的自身组织能力使自然资源增值,以维持系统生产的高效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正是响应可持续发展行动号召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产物,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王如松,200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并正在为我们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决策指导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解决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发可再生资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系统,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李文华,200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农业循环经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中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当前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具有现实可行性。扭转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解决“三农”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客观上都要求我们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如此,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及相当程度的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1.2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1.2.1国外研究状况

(1)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当时,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但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主要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王丽红,2005)。“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鲍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循环经济思想还是一种超前理念,人们更为关注的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发出的警示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签署的可持续发展宣言,促进了循环经济模式的出现。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后,人类开始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这些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总体说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