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03

第3章 导言(2)

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被后人称为“零增长”理论。

该报告引起了世界广泛的激烈辩论,虽然褒贬不一,但其提出的五种发展趋势被人们归结为“人口、资源、能源、发展、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增长的极限》在唤醒世人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意识方面功不可没,但对人类发展产生的悲观思想和“零增长”的停滞发展观是片面的错误观点。针对这一观点,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点是:以“储备型经济”代替传统的“增长型经济”、以“休养生息经济”代替传统的“消耗型经济”、以“福利量型经济”代替传统的“生产量型经济”、以“循环式经济”代替传统的“单程式经济”。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的经济活动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能为所欲为地开展,要考虑到地球的承载力,走人地和谐的发展道路。这种思想要求抛弃原有的单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代之以反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超前性。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有限的整体,人类应当树立新的宇宙观和发展观。如果像过去那样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超载那样易于崩溃和毁灭。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组成的循环反馈型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该理论对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国际研究,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联系起来。巴里康·蒙纳提出了“封闭的循环”的概念;加勒特·哈丁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传统线性经济中“公共食堂的悲剧”的命题;丹尼斯·米都斯亦提出“一个人的眼界局限于太小的领域,是令人扫兴而且危险的。一个人全力以赴,力求解决某些刻不容缓的局部问题,结果却发现它的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发生的事件面前失败了……”。这些观点显示了对传统“单程经济”的猛烈抨击,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活动加以充分考虑时方可实现,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最终途径。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末端治理方式,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以及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循环经济进入发展阶段。国外学者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所谓“全球问题”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循环经济。随着朱利安·西蒙的《最后的资源》、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编辑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以及国际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出版的《人类属于地球》等研究成果的出现,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学术界将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克尼斯等人关于经济系统物质平衡的理论明确指出,为了保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减少经济系统对自然系统的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益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开拓了唯一可行的路径。美国环境生态学家费鲁士不仅对经济系统的生物物理基础,即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与储存的总量进行研究,而且还坚持用非物质化的价值单位来考察实现系统良性循环中的经济现象,这对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与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人们注意到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也就是说,人们只注意到了如何治理经济活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却没有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去研究。总的来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循环经济发展进入实践阶段。人们认识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是一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积极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即一种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已成为广泛接受的选择,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及控制从真正意义上取代末端治理而成为防止环境破坏和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现代途径,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开始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罗伯特·艾尔斯指出了传统经济学中环境与自然资源在生产函数中被严重忽视的问题,指出生态重构思想:“这需要作出重大努力(政府必须扮演领导者角色)来封闭物质循环。资源廉价而劳动力稀缺的牧童经济是一种过去的事物,我们必须加速转向资源被重复使用的‘飞船经济’……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密集型产品将不得不为了修理、再利用、革新、升级、再生产和再循环而被重新设计。”此外,知识经济研究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这使循环经济研究又包含了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等内容。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提出以资源利益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绿色理念为指导,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组合成一套系统的战略模式。

目前,这种理论的转变表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理论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微观企业层面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的新型工厂——科技工业园区层面,进入第三阶段——21世纪宏观经济立法研究阶段。如德国于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也相继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循环经济思想逐渐成为资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态系统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各大领域的研究热点,很多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也从理论的研究转变为实践应用的研究,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日本、美国、丹麦等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近几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而循环经济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它要求人们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改变传统观念,遵循“3R”原则,强调资源的节约、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国外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循环经济农业由生态农业衍生而来,而生态农业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最早是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生态农业用地面积有了一定规模,其产品产值也在不断增加。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源于“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发达国家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中,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为了解决农业面临的困境,各个国家为此寻找新的出路。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再生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农业”等替代农业思潮。由于替代农业只强调资源和环境,反对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生产率低,产品价格高,在生产实际中行不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提出“可持续农业”并在加州大学成立“持续农业研究所”后,这一具有创新思维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在其“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中,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1981年世界银行最早提出持续农业。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编辑出版了“A 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问题,1985年美国最早把“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1986年美国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法案》。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25次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农业发展活动的决议。1991年4月FAO在荷兰登博斯举行有124个国家参加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并通过了《登博斯宣言》,提出了“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决策。1991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全球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了《世纪行动纲领》,正式提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从此,循环经济与农业发展真正地实现结合。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在研究农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替代农业”一词,它与循环型农业有共同特征和发展目标,是一种既能使农业持续发展,又能永续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模式。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丹麦、瑞典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十分重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围绕农田营养问题和病虫及杂草控制这两大方面,而在实施中则主要依靠科技手段和工业提供的装备,如节水灌溉(喷、滴灌等)设备,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少污染、高效低毒农药施药技术与装备,农业保护性耕作(少耕、免耕)机械,秸秆综合利用装备,有机肥等。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较早、水平较高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德国要求在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