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23

第23章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2)

(6)农业循环经济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

选定模式方案后,还要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不同,实施计划也不同。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案的实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涉及面较广,而且农业系统内外部条件也在不断变化,生产实践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采取有效措施,从各个方面对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保障。其具体任务是时刻关注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农业循环经济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能够按预期目标发展。本论文拟从机制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

6.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因素或条件的作用。这些因素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1)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开展循环经济同样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桑基养鱼、蔗基养鱼等循环经济类型,在我国北方地区就无法推行。再如光照丰富的地区可以开展太阳能开发利用,而风力较小的地区就不能进行风能的开发利用。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该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塑造各种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

如上所述,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因此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背景。归纳起来,影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生态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土流失严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及东部的一些丘陵山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生产力降低,乃至基岩裸露,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蚕食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的发展空间。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贫困县都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80年代以来,全国沙化面积年均扩大2460平方公里,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多数地方仍是沙进人退;全国草原面积约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8%,但由于草地盲目开垦、草原超载滥牧以及其他人为的破坏,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1/3。

第二,水资源贫乏,水污染严重。水资源贫乏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尤其是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过大,使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淮河以北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14.4%;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特别是使用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如华北,已形成1.5万-2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约1.5米,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由于黄河上游及中游不断引黄灌溉,加上近几十年干旱频繁,黄河已连续十几次断流,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创历史纪录。我国已整体进入水资源的危机阶段。

第三,农业污染严重。农业投肥失衡导致水体水质变化或污染。农业高产区和城市郊区特别是菜区因投肥结构和投肥量失衡已经开始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增加,导致污染。大量滥施农药不仅增加了病害虫的抗性和农产品的残留物,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而且增加了出口贸易的难度。城市郊区大型畜牧业的发展,使大量粪便对地下水的污染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郊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农田工业“三废”污染及酸雨危害。全国大型工矿企业和农村工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废”污染,并且近年来酸雨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第四,耕地面积锐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涨,全国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另外,由于工业与农业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第五,“石化”危害严重。我国石灰岩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湖南等地,这些“石化”地区的面积虽然比沙漠和黄土高原小,但居住的人口最为稠密,危害更大。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育水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较早和区位优势的作用下,经济实力远远强于我国其他地区;中部及东北等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我国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中—西”格局。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型发展过程。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才能出现转折点。而我国目前各地区人均GDP均低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由此可以推知,我国总体上应呈现出由东向西环境质量逐渐上升的分布规律,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应的资源环境负荷也较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资源环境负荷相应也要小一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反映,指导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在追求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4)经济技术条件差异

经济技术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技术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或生态因素具有部分替代作用。而技术经济条件同样在全国各地具有明显差异,区域特征更为明显。因此,技术经济因素同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一道成为循环农业模式区域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6.4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6.4.1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架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一般认为,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肖玲、林琳,2006)。

根据人类发展农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程度和人类对自身活动导致的外部不经济的态度,可以将农业发展模式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两种类型。

(1)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架构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农业资源—农业产品生产—农业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资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配置是低效的,而且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实际上是通过把农业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农业产品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农业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环境污染后果。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自然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还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很明显。但是,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我们看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以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没有主动考虑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从自然环境中不断索取农业资源,并不加处理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必然会不断加剧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由此造成出入农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系统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经济增长以大量消耗自然界的农业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为代价,在其发展理念和物流及能流模式中,没有体现“反馈”这一重要的特征,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熵定律可知,在这种农业经济系统中对农业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废弃物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多,且有效能量会越来越少。故该模式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陈德敏、王文献,2002)。

(2)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架构

如前所述,循环经济模式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适开采、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经济模式转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性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将循环经济理论具体运用到对农业经济系统的分析中,认为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农业能源和维持环境容量,重新调整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转型的发展模式,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及农业能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为目的,用“最适量资源—最适生产—最适量产品—最适消费—最适量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过程,最终在区域内构建并实现“最适生产、最适消费、最适循环、最适废弃”的协调型循环型农业体系。

6.4.2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思

如前所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地区具体情况、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循环经济顺利展开的前提。为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已有农业循环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可以对农业大系统进行流程规划。需要减量化的部分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肥料、种子、电、油(煤)、人力等;需要再利用的部分是农产品和农业废弃物。其中部分农产品直接被消费者消费,部分农产品需要再加工,形成新的加工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按照这种思路,对于区域农业大系统,从经营主体的特点出发可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和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家庭产生的垃圾严重影响着村容整洁,成为农村的点污染源。据相关数据,我国农村地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万吨以上,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垃圾成为蚊蝇孳生的地方和地表、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最终造成农村面源污染。

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一个家庭作为独立单元,并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资源包括水、电、煤气等,中间产品包括人和家禽,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人和家禽产生的粪便以及从田地收回的秸秆等。对于如何处理家庭垃圾,有两种选择,第一是街道摆放或建设垃圾池,进行集中处理;第二是建设户用沼气池,即在自家的院子中建立户用沼气池,用于处理家庭产生的所有有机垃圾。通过这两种方案的比较,本文认为,建立户用沼气池是最优选择。

2.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达、科技的进步,近几年农业龙头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据统计,我国仅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达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