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24

第24章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3)

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企业内实现生态循环。龙头企业的资源包括水、电、暖、生产用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产品;废弃物包括工人生活垃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液、气等废弃物。本文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为典型进行循环经济模式设计。设计思路是:以沼气池为核心,规模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部分电供企业内使用,部分电可以向周围住户及企业销售。沼气也可以罐装储存,向居民销售液化气,用于炊事。另外,沼气池发酵产生的CO2、CH4通过申请CDM项目可以向发达国家销售减排指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技术处理,生成绿色肥料,部分用于企业承包的农田,生产畜禽所需饲料,部分向其他企业或农户销售。

3.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园区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为实现企业集群效应,把各类相关企业聚集到园区内。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将产生更多的垃圾,形成更大的污染源。

如何实现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园区污染,是今后一段时间园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园区作为一个系统。在园区建设初期,综合规划园区内热电能源的梯级利用系统,通过严格筛选进园项目,把各类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聚集到园区,同时聚集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企业梯级链接,在纵向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横向耦合相关产业,使企业之间产品能配套、废物能循环,形成企业间共生发展模式。设计思路是:存在企业1、企业2、企业3,企业1的产品或废弃物是企业2生产农产品的原料来源,企业2的产品或废弃物是企业3生产农产品的原料来源,以此类推到多个企业,这样,在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产业链条;横向耦合的产业,存在生产、回收包装企业和物流企业。生产、回收包装企业为企业提供产品包装,同时回收废旧包装,通过整形后以较低价格重新销售给生产企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物流企业则负责企业产品的运输和配给。在这种模式中,以沼气池为纽带,收集各生产企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制取沼气用于发电,部分电成为园区的热电能源,部分电向周围企业及居民进行销售。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技术处理形成绿色肥料进行销售。同时,开发CDM项目,向发达国家销售减排指标。

4.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城镇化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城镇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实现生态循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工业及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通过各个环节的合作,进行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例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产业化利用,促进良性循环,实现城乡垃圾零排放、零污染。

城乡工业及生活垃圾处理和利用的产业化模式,就是将垃圾的收集、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产业,由企业经营运作,在城市和乡村系统间进行多层次、高效能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城镇化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思路是:以垃圾处理站为核心,建立大型沼气池,联合开发区、产业园区、周边企业及农业基地等各种可利用资源,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使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求各经营主体产生的垃圾主动运往垃圾处理站,同时这些经营主体可以较低的价格或相当于运送垃圾的比例享受沼气池产生的成果,如电、肥料等,最终形成整个城镇的循环经济体系。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这种大型沼气池在以镇为单位的区域内运行还有一定难度,但以村为单位的秸秆燃气站已经开始运行,为小城镇的循环经济模式运行树立了样板。随着区域规划的不断加强,城镇化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未来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

推广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时还需在分类收集、技术利用和管理体制等几方面实施相应的举措:一是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二是完善技术创新和技术手段的研发体系。要积极开发和应用生物降解技术,提高生活垃圾堆肥质量,同时要积极开拓工业垃圾农业循环利用的新途径;三是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6.4.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设计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优化设计理论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结构优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化系统内部元素组成,引进有活力、增强系统功能作用明显的新鲜元素,取代缺乏生命力的元素;二是优化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使得子系统之间由不协调变为协调,由低层次的协调变为高层次的协调,从而使系统结构合理化;三是结合系统开放性,通过系统外部的合理投入,增强系统的负嫡流,使得系统朝着更有序的方向发展,形成耗散结构,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许海玲、李珊、付秀平、于冬梅、黄业中,2007)。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设计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①大农业系统边界外延,利用农业系统开放特性,增强系统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如将农业与二产(加工制造业)、三产(物流、旅游业)相结合,将农业产业链从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借助二、三产业向农业系统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和资金,增强农业系统的负嫡流,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链网)。

可供参考的如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旅游为载体,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根据自身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植名贵瓜、果、菜、花卉和特种畜、禽、鱼以及第三产业等新型产业,进行农业观光园建设,是目前城市郊区和旅游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再比如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农村庭院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定的自然景观,多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和广大城镇一起组成了我国“人居环境”大系统,是我国循环型农业模式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庭院循环模式是把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基本原理应用在村镇庭院的种植、养殖、加工、住宅建筑、园林绿化等多业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不同循环类型的村镇庭院生态系统。

②在大农业系统内部对各子系统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使农、林、牧、副、渔各子系统形成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农林联结、林牧联结、农基鱼塘系统等。以上两个层次侧重产业结构及用地构成的优化,可依据资源潜力、生态经济特点及可持续发展适宜度进行分区设计。

可供参考的如农、牧、渔综合种养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吸收现代科技成就和传统农业精华,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既能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多种可饲资源,使低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畜产品,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还能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建立在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中,形成一个综合种养循环生态系统。

再比如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沼气池这一农业接口工程,把农业和农村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转变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模式:一是“三结合”,如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禽舍—日光温室等;二是“四结合”如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模式,是庭院经济与农业循环结合最典型的一种模式。

③根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形成空间、时间及物种的合理组合,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提高光、水和养料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系统中的嫡增,如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等。可供参考的如农林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吴天马,2002)。

同时,上述三个层次系统可以相互结合,低层次系统是高层次系统发展的基础,而高层次系统反过来又可带动低层次系统的发展,依据不同的环境和要求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优化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或几种可选择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案,从而构建一个自组织功能不断增强的循环经济型农业系统。本论文将根据分区结果,按照各分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宜各分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细分与优化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有不同的分类体系。按资源的利用方式、系统功能原理或产业结构特点可分为限制因子调控模式、生物共生互利模式、物质良性循环模式、种养加结合模式、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共五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许多较小的类型。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化和细分模式类型进行简单介绍。

①以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限制因子调控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土地退化、病虫草害等因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合理调控,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种模式主要包括: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黄淮海平原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山地丘陵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沿海和内陆盐碱滩涂的开发治理模式等类型。

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山东省在许多山地丘陵区采用了“山顶乔灌草戴帽、山腰经济林缠绕、山脚梯田粮油菜、堰边种植花草条、谷坊塘坝沿沟建、林水路田都配套”的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鲁西北平原地区,为防治风沙危害,大力兴建农田防护林带,实行林农间作,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了农业持续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