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滨洲等鲁北平原的盐碱涝洼地上,创建了“上农下渔、渔农结合”的开发治理模式,昔日的荒碱滩呈现出鱼肥粮丰的可喜景象。
②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高产高效的生物共生互利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在空间上合理搭配,时间上巧妙安排,使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空间内生物产品的产出,增加经济效益。可分为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三种类型。
立体种植型,如以粮棉油作物为主的各种农田间套复种,鲁西南地区的棉粮间作,鲁北地区的枣粮间作,许多地方的果粮、果油、果菇间作,及林下种植食用菌、玉米套种平菇等。
立体养殖型,如不同鱼种的立体混养,鱼鸭共生,鱼蚌共生,鱼鳖共生,禽鱼蚌共生等。
立体种养型,如在稻田或藕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的在稻田内种植细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
③开发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优化配套的物质良性循环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秸秆、粪便、加工废弃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将种植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业生产等密切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从而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转化形成更多的经济产品。这种模式类型繁多,举例如下。
水陆交换的基塘农业模式。即在内陆盐碱、涝洼地区或地表水较丰富的地区,挖塘筑基,田基上可以种植桑树、果树、水稻、蔬菜、花草等,水塘可以养鱼、种藕,用饲料、饲草、蚕沙来喂鱼,用塘泥肥田。有的在鱼塘边搭棚养鸡,鸡粪喂猪,猪粪入沼气池发酵,沼渣、沼液肥塘养鱼,形成所谓的鸡、猪、沼、鱼牧基鱼塘模式。
山丘区“猪沼果”结合模式。在果园内建沼气池、养猪喂鸡,猪粪、树叶、烂果等入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沼液等做果树的高效有机肥料。
“多位一体”生态大棚模式。在蔬菜大棚内养猪、建沼气池,猪粪尿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炊事、增光、升温、提供二氧化碳气肥,沼渣、沼液做蔬菜的有机肥或猪饲料,从而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起种养沼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
以沼气发酵为纽带,种养结合的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在农户庭院中建设户用小型沼气池或者是集中连片建设大中型沼气站,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可以肥田、做畜禽饲料或养殖食用菌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④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开放复合模式该模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副业生产,积极扶持第三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的裕鲁实业集团公司,是一家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带动了周边5县38个乡镇的蔬菜、瓜果、芦笋和养牛、养鸡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山东省广饶县近年来重点发展了粮食、蔬菜、畜牧、食用菌、水产五大龙头企业,在畜牧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养殖规模迅速扩大,有规模饲养小区45个、畜牧专业村55个,初步形成了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⑤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农村中千家万户的庭院是农业开发的重要潜在资源。开展庭院生态经济建设对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缓和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卫生,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专项经营型。即以庭院种植、养殖、贮藏、加工或从事盆景、雕刻等单项生产为主。
立体开发型。即在有限的庭院空间内将各种动植物按其各自特点合理搭配,适当安排。如在庭院栽葡萄、佛手瓜,下面种蘑菇、中药材等耐阴植物,或养殖鸡、猪等家畜。
以种促养型。即通过发展庭院种植,促进庭院养殖的发展,畜禽粪便又可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从而实现种养结合。例如,庭院种植蔬菜带动了养兔业的发展,兔粪又是蔬菜的有机肥,从而使种菜养兔双丰收。
以养促养型。即利用食物链原理、实现不同动物养殖的最优组合,使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以求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用土鳖喂蝎子,用蝇蛆和蛆卿喂鱼,用羊奶喂鸡、喂貂,鸡粪喂猪等。
能源开发型。在庭院内推广使用省柴节煤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建设户用小型沼气池等。这种沼气池体积8-10立方米,一般1头牛或2头猪,加上4个人的粪便产生的沼气,可供农户烧水做饭6个月以上。沼渣沼液不仅可作高效有机肥,还可喂猪、养鱼、种蘑菇等。
6.4.4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推进模式
需要在区域、生态农业园区以及个人三大层面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是在农业经济系统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提出从微观到宏观按以下四大层面依次递进:
(1)微观层面的点循环——单个农户及单个消费者
要求单个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产品数量增加和农产品质量提高,而且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人体有害及破坏自然环境的化肥、农药等物品的使用。另外,通过农产品的清洁生产,有效配置农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单个消费者应该购买具有最大比例的二次资源制成的农产品,使得农业经济的整个过程(田间—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消费—农业再生资源—田间)尽量实现闭合。
(2)园区层面的线循环——生态农业园区
按照产业生态理论建立产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先进方式,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典型。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产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
在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必须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革新,以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态度,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要切实解决与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与当地资源开发不协调的问题,选择一些基础好、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的加工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资源、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区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带动本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以无污染、节能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加工生态系统。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产业体系的特点,选择一批已建成的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生态农业园,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对其进行完善改造,重构园区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使之逐渐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另外,在新建生态农业园区时,更应该从规划阶段起就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基本原则,在建设中彻底贯彻适应循环经济的设计思想,培育真正能发挥循环经济强大功能的生态农业园。
(3)区域层面的面循环——循环型农业体系
在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需要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更需要建立长效的推进机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区域循环型农业体系的建设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型农业实践模式。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区域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实践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其次,要建立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体系形成的法规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在区域及社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制定适宜本地发展区域循环型农业体系的法规,通过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以必要规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再次,要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意识,引导政府、企业及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各级政府要发挥表率作用,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企业和公众。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还需要有促进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体系的良好氛围。
(4)产业层面的大循环——建立循环型现代农业
循环型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并以现代产业的方式和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在经营理念、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其有本质区别。农业产业化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相关发展计划,建立循环型现代农业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
第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第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第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第五,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制度保障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绿色制度变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另外,建立循环型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要注意点、线、面的规划与建设,即“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面”——建设现代农业区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