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研究适合赣州市自然气候条件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为该区经济发展提供农业发展方式的参考。
7.1江西赣州的基本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该市是中共前苏维埃中央驻地,红军出发地,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该市辖章贡区、瑞金市、南康市、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石城县、大余县、赣县、信丰县、全南县、上犹县、龙南县、定南县、安远县、寻乌县、会昌县、崇义县共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888.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7万人。该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赣南位于东径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另外立体性、多样性气候特征明显,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淡水及特色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富集,为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内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橘生产基地,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34.77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280.55亿元。财政总收入100.13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70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赣南也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贫困人口98万,占该市总人口的12.2%。
该市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贫困面大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农业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战略地位,而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赣南是赣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环境问题特别是次生环境问题突出,干旱、暴雨、洪涝、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给赣州乃至整个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约束。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赣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条件,并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努力探求适合赣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赣州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7.2赣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7.2.1赣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赣州市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度高。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83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农民生活质量低,是全国贫困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依托该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实现赣州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2)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赣州市生态环境脆弱,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不高、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突出。大力发展适合该市条件的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该市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3)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植
除南康市和章贡区等少数地区外,该市大部分县域的经济结构是以大农业为主,而传统的大农业又是以粮猪为主,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传统的粮猪型二元结构已不适应当前该市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的需求,而且这种传统的粮猪型结构因目前市场饱和、投入产出效益差,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据对赣县、崇义县部分农户的抽样调查,2008年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2880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且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型农业既可较传统的粮猪型产业结构更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优化该市的农村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有利于保证赣江的安全运行
目前沿岸现代传统农业的发展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江水泥沙含量高。而在该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改善该市水土流失现状,从根本上减少进入该市的泥沙量,进而保证赣江的安全运行,这也是增加赣江植被覆盖率、遏制或缓解水土流失、重建赣州秀美山川的迫切需要。
7.2.2赣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分析
(1)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
赣南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水热条件优越,具有立体综合开发优势。赣州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71.3%,平原、岗地、坝地仅占5.9%,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村多种经营提供了多层次、复合型开发空间。该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暖春早,立体性、多样性气候优势明显,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该市淡水及特色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有动植物6500多种,特有植物200余种,药用植物2700余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43种。因此,赣州市具有很好的农业特色资源优势,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赣州市拥有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不但品种丰富,而且独具特色,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橘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独厚,赣南适宜建立全国的柑橘商品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橘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2)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有一定基础,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
赣南的农业产业化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培植了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其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见端倪,农业一体化经营开始出现;其三,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体的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这正是赣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依托所在。
(3)日益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赣南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以信丰柑橘而闻名全国。近年来,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创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柑橘栽培技术,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柑橘种植基地。“信丰柑橘”新品种的产业化在全国领先。
目前,该市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科技示范为桥梁”的农技服务网络。目前,该市有各类农业学校10所,农业科研单位12个,农业科教力量比较雄厚,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7.2.3赣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1)资源利用粗放,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赣南是赣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资源粗放甚至掠夺式开发利用仍很普遍,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致使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达65%以上;同时地质灾害频发,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土壤污染、酸雨危害严重等。赣南生态区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山地面积大,山地占70%,平原、岗地、坝地仅占5.9%,丘陵台地面积占23%;在山地中,坡度<5°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7%,5-15°的占48.5%;加上森林覆盖率较低,人为的矿产开采,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土层瘠薄,地力下降;旱洪灾害加剧;库塘淤塞,影响水利工程效益。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赣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瓶颈”所在。首先,该区目前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40余个,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5%,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8%,大大低于全国有效灌溉率51.9%的平均水平。中低产田面积大,冷、烂、串、毒低产田和坡地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5%,土壤侵蚀模数平均3000t/(km2.a)。以水土流失严重的寻乌县为例,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3.4%,土壤中度侵蚀模数4100t/(km2.a),严重的高达8000t/(km2.a),泥沙流失量209.10万吨;第三,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差,仅2009年,赣州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50万hm2,绝收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造成经济损失达72亿元。
(3)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
赣南农村人口高比率、低素质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低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赣南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5%,文盲、半文盲占10.7%,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2%;由于中小学生流失及有一定知识的农村青年转向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民科技文化整体素质低下,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差,过程长,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极低,赣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下(全国40%,北京47.6%)。因而长期以来赣南农业增长是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离可持续合理利用资源集约经营相距甚远。
(4)涉农工商企业发展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投入缺口大
目前,赣南只有极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很少,呈现出“小龙多,大龙少”的局面;从各区县看,多数地方是“多条龙并存”,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缺乏现代化大企业的支撑,规模小、缺口大。
7.3赣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鉴于赣南山地气候、地形、土壤立体分异明显,含有六个热量带和多样的生态区。所以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相应也应具分异的特点,力避趋同与一刀切;其次赣南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属气候灾害、山地灾害、水土流失频发区,故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抗逆力和避灾减灾功能,否则就无生命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