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04

第4章 导言(3)

从研究方向来看,国外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侧重从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目的出发,比较分析石油农业带来的问题,重点从技术分析、制度建议入手,涉及农户行为、政府影响以及妇女所发挥的作用等内容,建立了相应的替代农业理论和一系列作为农业理论支撑的发展理论(Lambert A.J.D.,2002)。Lopponburg指出研究农村的社会学家将成为替代科学重建的积极中坚力量,并且农民掌握的乡村知识或本土知识将是后续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Thirsk把替代农业分成四个阶段,并认为在每一个阶段,替代农业在人口变动、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影响,以及通过贸易、旅游和殖民化所带来国外方法和产品的影响下,替代农业不断发展成熟。并且认为政策制定者和农民可以借鉴过去替代农业发展的知识,认清优劣之后可以被再次应用于实践的。Thirsk承认政府的政策有能力给替代农业带来有害或有利的影响,但在英国,政府很少提供主动的农业改革措施,农业改革主要来自于底层。另外,她认为妇女们在替代农业发展和保护农作物资源多样性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与Virginia Nazarea的很相似。Samuel Abaidoo通过实证分析,对北美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的两种农业模式(范例)进行探讨,主要从这两种农业模式的实践、信仰、价值、标准和农民的态度进行阐述,发现不同农户系统支持不同的世界观,将农户分为DSP和NEP两类。建立了替代传统农业范例指数并认为DSP-Versus-NEP模型将成为修整环境政策的工具。研究结果还发现,有大部分农户认为市场的接受能力会促使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行为。随着NEP的发展,在大范围内实行各类教育性的策略措施,将成为有效的政府策略的组成部分。还有大量研究学者对农户系统替代农业科学的微观生产行为进行了可持续性的研究。如R.K.Heitschmidt,R.E.Short,and E.E.Grings对农业、养殖业和可持续农业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并详细计算了数百头肉牛饲养系统的能量投入产出值,以测量这个生产系统的可持续程度,最后揭示了美国肉牛业仍是高度依赖石油能源发展的产业,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投入产出仍处于低效率水平。

研究人员指出,发展生物质能源,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仍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驱动力。Vinod Kumar从基因和植物蛋白质的一个独特的表达剖面的技术性角度,研究了替代农业系统对N、C元素的有效利用和转移,提高了农作物抗病能力,延长了作物生命周期,保护生态环境。

Virginia Nazarea提到上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受到几十年发展的现代农业的冲击,快速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法和品种的多样性,逐渐转变为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和单一作物品种,而动植物品种基因和乡村文化则更需要得到保护。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索,通过实践构建了一些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菲律宾的玛雅农场和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玛雅农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的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场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接下来,农场扩大规模,种植了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猪、牛、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农场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沼渣中回收一些作为牲畜饲料,剩余做有机肥料,沼液则经藻类氧化处理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的循环。

1.2.2国内研究状况

(1)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我国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保护专家才开始正式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在同行之间进行讨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资源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瓶颈,因此尽快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来代替目前的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而循环经济正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2005)。因此,当明确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后,加上循环经济在国外的有效实践,循环经济很快成为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系统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自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到现在的推广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在这一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等分别从经济学、生态学、哲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给出了定义。虽然每位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详细理解或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系统论、资源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3R”原则为基本准则,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延伸而成的,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融为一体,充分打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闭路流动模式,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一种经济环境发展优化模式。

第二阶段,关于循环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循环经济究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江翔等学者系统探讨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论证了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第三阶段,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生态示范园区的研究。循环经济实施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生态示范园区,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国际及国内目前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比较多,而生态农业园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国内关于生态工业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类型、特点等方面。郭建华等学者对循环经济理论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问题做了研究。在理论研究的背景下,很多地区也展开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实施应用,并在实践研究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模式和建议。2001年8月31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第四阶段,有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大多数人对循环经济还不是很了解,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没有成为一种意识,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循环经济的实施应用。

2003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始生效实施。各个省市也纷纷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2)国内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存在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民人均资源贫乏等问题,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我国十分重视循环经济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就农业生产本身而言,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天然的适应性。我国就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研究的。1991年我国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试验示范县”建设工作。1992年全国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项目,研究开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政策体系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不同学者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陈厚基、王道龙(2006)对SARD的理论和实践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程序(2004)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做了系统的探索,徐逢贤、袁志清、蔡意中(2005)则分别对广东省、上海市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了较详细的研究。总体来说,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集约化,从平面、空间、时间上多位利用土地;二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即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农业发展持续化,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条件。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领域,困难重重,实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而且缺乏系统指导和整体指导战略,管理未完全转移到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产业联动上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法规建设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技术落后,未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应用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农业循环经济在落后贫穷地区的开展较发达地区困难,广大农民监督及参与的意识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