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清洁工程技术。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资源转化,集成配套节肥、节水等实用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污染。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
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增施有机肥。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进行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水肥一体化、坡地经济植物篱、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或少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深松少耕、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大幅度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抑制农田土壤扬尘、农田风蚀和水土流失。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推广免耕播种,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农村能源开发与节约技术。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采取有力的扶持政策,克服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障碍,大力发展适宜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村社区、企业和农户使用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向农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组织全国适宜能源作物利用的边际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筛选新型能源作物,建设专用良种的选育、扩繁、生产基地。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联合大型能源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及盐碱地等土地资源,适度发展甜高粱、甘蔗和木薯等能源作物。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推广节约高效的耕作制度。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开展海洋捕捞渔船船型、机型和能耗调查,筛选和推广渔船节能技术和产品,降低渔船对能源的消耗水平。推广节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推广高效低排省柴节煤炉具(炕)。推广保温、省地、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
(2)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示范制度
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开展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示范,为我国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也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总结并集成我国循环农业的成功模式与技术。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总结集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特点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农业生态类型区进行试点示范,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配套技术体系。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节水技术、节地技术、农业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
加大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究。要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特别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如在种植业领域,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以及对有害生物的生物治理等;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途径。在畜牧业领域,研发饲料生产中的添加微生物代谢产品、微生态制剂、微生物酶制剂和使用生态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技术;畜禽排泄物的治理和科学利用,减少氮和磷等主要有机物的排放等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在农业用水领域,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挖掘生物节水潜力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包括雨水、污水、微咸水等开发利用技术等。
加快技术集成和技术标准制订与完善。要在研究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不断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各类节约、循环型技术的遴选、集成、组装和配套,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和规程,使广大农民学有标准,干有目标,实实在在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之中,真正得到实惠。建立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应尽快制定包括“农业清洁生产条例”在内的有关生产规范、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评价标准等。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制度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通过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农业“制造化”,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宗颖生、赵晓强,2008)。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和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9.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监管制度设计
协调制度的建设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顺利推进和相关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手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1)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一是编制农业循环经济长远发展规划,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同,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也不同。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即强化政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公共管理职能。三是确立新型的、基于环境资源的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系,进行生态资本的核算。总之,需要加强协调引导和监督,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新的合作关系,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2)完善监管制度
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农户、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各县级以上城市应在政府部门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统一监管,通过对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各环节进行统一的、综合性的规划、规范、协调、组织和监管,根本改变生产部门只管生产,流通、商业部门只管消费,环境卫生部门只管垃圾清运、污水排放,物资回收部门只管收购的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城乡的重要发展目标和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加以分解,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干部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制度,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刘荣章、翁伯琦、曾玉容,2007)。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预警管理系统
在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中,对于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行区域,如果超出了正常合理范围,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建立有关警戒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农业循环经济预警管理系统,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安全区域内运行,即建立农业循环经济预警指标体系。
9.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法律制度设计
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制订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把发展循环农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研究和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重点是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生态补偿性政策,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包括研究制定《农业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和《禽畜粪便污染防控条例》等。推进对循环农业的立法工作,争取出台《循环农业发展条例》乃至《循环农业法》,以便通过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全面规范、指导、引领我国的循环农业建设,并形成强制的行为约束,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至于《循环农业发展条例》或《循环农业法》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包括基本农田的规划,农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环境资源费的征收,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