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符号等文化性意义系统的建构者。或者说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中关心并从事创造、阐发、传播文化价值的那一部分人。我们知道,人不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有社会性的需求,即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宇宙世界真理的追求。一言以蔽之,他有一种了解“为什么”的需求,知识分子无疑就是这种困惑的解释者,这种知识的传播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老师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中的一类。
第二,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怀疑与批判者。现实的社会总是不完满也不会绝对完满的,但追求完满有时又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倾向。而社会要想走向完满,就必须不断地对一些看似合理的现象进行质疑,这项工作也只有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能够做到。联想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其起因就是从事教育和不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从对当下教育的大胆质疑和批判开始的。正是由于20世纪末一群有良知的、对教育事业怀着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教育弊端“误尽苍生”的有力揭露和批判,才促使从上到下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
知识分子总是对社会现状不满足,总是批判他身处其中的社会,总是企图按照理性和自己的理想改造或改良社会,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这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特征。由于这个特征,他们被浪漫地称为“社会的良心”。马克思和恩格斯可算是其中典型代表,正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批判,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以致最终灭亡的客观规律,号召无产阶级充当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敲响了旧制度的丧钟。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尊奉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但是他们并非来自无产阶级,其真正的社会成分是知识分子。因此有人说,知识分子又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力量及大众的代言人。
第三,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国所谓“士”的传统,从孔门弟子曾参的“仁以为己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今天的温总理“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了民族的尊严,我愿献出我的一切精力和心血”的铮铮誓言,都表现了典型知识分子的特质,也都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责任感。谈到这些我们还可以举出明末东林党顾宪成的一副对联的下句为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关心”的传统精神仍然跃动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之中。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责任传统延绵不绝的明证。作为老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同样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和根本动力。那么,下面我们便探讨一下教师知识分子责任感的意义和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应承担的责任。
三、教师责任的意义
如果我们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并且把责任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性,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学科教师的责任感对教育的意义。
乌申斯基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中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这种感觉(即所谓的“积极成员”“中介人”“保存者”“环节”)是说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又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实际上我们老师的责任感正是来源于我们对教育意义的洞察,来源于对自己职业深刻的领悟和清醒。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他会产生对教育的责任。深圳实验高中的校长邓继坤之所以在人格教育、有效教学中取得突出的成就同样来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体验。他指出:“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人,必须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必须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可见他把教育、时代和我们的历史使命结合在了一起。我们洪塘中学之所以提出“培养大气、自信、文明、智慧的阳光少年”的培养目标,同样基于教育和时代要求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学生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的认知这样一些有责任、有担当的思考。
谈到教师的责任,我们说它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我们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这种期望是无尽的、高远的,从我们自身来说,正是基于这种责任,我们才能在教育战线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绵绵不尽地劳作、奋斗,并取得应有的成绩。“责任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自律的品格;责任是一种使命,一种对完美的追求;责任是道德的承载,一种荣誉和欢乐。承担责任,让人变得更坚强;播种责任,可以收获更多的成就和回报。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就从责任开始。”这种对责任诗意化的界定和意义的揭示,对我们认识和感受责任起到一种豁然开朗的作用。
谈到责任,我们不妨先看一篇《山海经》中最本真、最纯粹、最能代表我们民族原本精神气质的有关“大禹治水”的神话。神话的大意是这样的: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这则神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丰富的。首先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