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03

第3章 全球化教育对学校发展的启示(2)

2.学会做事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与未来工作相适应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

当然这种技能“已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为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变化,不能再被看做是单纯的传授了多少有些不便的实践方法”。显然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和解决矛盾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都是必需的。

3.学会共同生活

这是面对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公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里,雅克·德洛尔给我们提供了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这里便涉及培养学生“宽容、尊重生命、共享与平等、真诚、理解”的全球伦理观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具备理解他人、懂得相互尊重、能容忍差异并能与人融洽共处等一些在全球化的情境中与他人一起工作、生活的能力。

面对今天动荡的世界形势,我们不能不赞赏这种教育观的前瞻性意义。

4.学会生存

雅克·德洛尔还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这里明确提出了教育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批判精神和敏锐判断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创造的必需。

(三)课程的全球化

“全球化课程”这一概念是2000年5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课程会议中首次提出的。全球化课程首先是一种新的教育、课程理念,一种新的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它建议各国政府将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置于全球大背景下来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充分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教育必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主要功能。它强调的是个体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有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一理念的实质是: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价值的学生个体。

我国的教育也顺应、吸纳这一理念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并依据时代发展,创设新的教育目标,特别是三维目标的设立,开启了教育理念的新道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成长的各种需求。

课程知识除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培养外,还突出学生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包括主流性的知识,还包括变革性的学术知识,如全球性的观点及资料等,这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形态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的范围,帮助学生的思维个性和人格特质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而课程内容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方法和内容两者紧密相连,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目前情况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学方法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问题。

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自由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坦然面对多元化观点的心态。研究发现,在坦诚、公开讨论的气氛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新问题的关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提供不同的问题及相互冲突的信息供学生分析,促进学生对不同意见的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进行全局性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不时地提出有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探索世界和处理信息,这也有助于他们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答案,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判断是否能够更加合理,从而达到训练批判思维的目的。

(五)教师自身的完善

教育全球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教师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全球化素养的重任,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承担的责任,调整并充实自己。没有创新的老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为此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性角色,转化为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的平等性角色。我们的知识结构不但应该具有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还应增加关于健康、环境、人口、国际组织、和平、人权等知识。另外,我们还应树立包容多元文化和创新思维的素质,能对多元的文化及思想具有敏感性、包容性,并善于汲取异质文明中的精华,能对因特网和信息通讯技术引发的教育领域的变革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培养自身较强的信息素养。

全球化对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因此各个国家都把教师的素质看成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决不能再用20世纪的知识去教育21世纪的学生。“全球化课程”教育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学力量不仅在教室内,而且存在于专业进修和广泛的课外活动中,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是一个多元知识文化的掌握者和引领者。

三、全球化教育对学校发展的启示

以上我们梳理了“全球化视野”下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那么,全球化教育对于我们基础教育的发展又有什么启示呢?

(一)教育文化的构建

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各民族的教育来说,无论你承认与否,全球化教育的内容和观念,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中。但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当今社会,所谓的强势文化是指经济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弱势文化则是指不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教育就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一种对话。因此说,在全球化这种不可逆转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民族如何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以外,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的独特性,并促使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则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宽广的胸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继承与革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我们的文化保持一种活力。

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适应未来发展合格公民的重任,而未来合格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既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又包括人的科学素养和人类在各种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等,这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关注的焦点,需通过教育文化的建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