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31

第31章 洪塘中学发展的历史选择(1)

灵峰之巅 姚江之畔

人杰地灵 传承悠远

撷一缕晨光

采粒粒火种

点染绚烂的明天

前面几章我们着重从较为宽阔的视域,围绕教育理念和文化建设探讨了学校发展的基础动力——学校文化及学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并且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下面几章我们将着重从学校实践的层面来探讨促进学校发展的方式、方法,而使全书沿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路向推进。

一、洪塘中学发展的条件与背景分析

(一)现实的外在与内在条件分析

外在条件: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她山青水秀、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出现过影响全国的具有较高学术层次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等,出现过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全祖望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也曾涌现过一大批收藏数万的藏书名楼。杨东标先生的《宁波赋》就充分展示了宁波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下面节录其中片段一窥端倪:

宁波历史,源远流长。七千年河姆渡骨哨鸣响;八百里四明山稻黍飘香。舜耕历山,禹遗庙廊。挂剑勾践,巡南始皇。地属时越时楚时会稽;古称亦鄞亦鄮亦句章。唐置明州,元建庆元,明改宁波,“海定则波宁”,人和则国昌。遥想先民祖辈,疏江导水,创业维艰,功绩煌煌! 它山堰,史载王令分咸淡;达蓬山,人道徐福渡扶桑。舳舻相衔,辟丝绸之路于海上;信使沓至,建高丽之馆于湖旁。

双湖初浚,锦波浮动;十洲乍垒,芳草摇香。词侣诗朋,云集红莲阁;文人雅士,星聚白云庄。四明学派佼佼,浙东文脉汤汤。至若近代,鸦片风云激荡,港湾硝烟弥扬。外强垂涎宝地,壮士喋血沙场。至今镇海古炮,依然傲对穹苍! 犹有工农运动,翻天覆地;镰锤交辉,蹈火赴汤。抗日堡垒,四明风骨兮灼烁流芳。事物有反有正,历史亦谐亦庄。门户开埠,口岸通商。外滩领邸林立,市井洋客雁行。甬人奋闯天涯,江厦名噪远方。沪地甬籍三有一,海外骄子弱渐强。

杨先生的《宁波赋》,视野开阔,大气磅礴,境界豁达,文采斐然,展现了宁波数千年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宁波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宁波就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全国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国第4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2位。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上7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互通航线。宁波如今经济蓬勃发展,外向型、创新型、高科技型产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宁波开放、大气、整洁的城市风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国堪称一流。

洪塘中学便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地处目前工业化、城市化推进速度最快的区域。洪塘街道已纳入“十一五”期间宁波中心城区规划。这里人口聚集迅速,且正以农业和乡镇工业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向以城市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深刻影响到洪塘街道的经济社会结构。根据宁波市经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要求,宁波市教育局也提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江北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宁波融入世界、步入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就是洪塘中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外在条件。

历史使我们丰厚,使我们自豪;现实使我们振奋,给我们力量。在宁波这片教育发展的沃土和宝地上,如果说历史是一道隐匿的命令,那么现实则是一股触发的力量。可以说洪塘中学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政策,都幸遇了历史上最好的外部条件。

不过,从内在条件上看,洪塘中学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洪塘中学的内在办学条件做一番分析。

1.洪塘中学教师结构分析

洪塘中学现有67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0人,中学一级教师29人,中高级教师占58.2% 。40周岁以上的教师10人,占14.9%;30周岁以下教师19人,占28.4%,教师平均年龄35岁。有宁波市学科骨干1名,江北区名师1名,江北区学科骨干教师3名。从职称分布来看,比例基本适当;从年龄结构上来看,青年教师占了大多数。青年教师存在着亟待发展的渴求,但标志学校教师群体高度的名师相当缺乏,更没有省特级教师和市级名师。也就是说,学校还缺乏一支能够真正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为优质名校的名师群体。但从另一方面看,学校由于中青年教师占据教师的大多数,也蕴含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

2.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势

(1)从时间维度来看,洪塘中学已有54年的发展历史。几十年来洪塘中学老师孜孜以求、爱岗敬业、淳朴扎实的教学作风,成为学校继续发展的文化支撑。这种看似平淡、内在潜藏的精神文化力量,必将在新的形势下焕发出活力,成为洪塘中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位老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力量。

(2)从空间维度看,宁波优质的经济环境、丰厚的人文积淀、名师荟萃的教师群体,再加上洪塘中学处在宁波江北最具活力的区域,这些都会激励每位老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向前。可以这样说:宁波是创业的热土,江北是成功的摇篮,洪塘终将成为教师建功立业的圣地。

(3)从学科前景来看,洪塘中学“导学稿”教学模式改革正在起步,此项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改革是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创新,在这项艰巨的改革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队伍会得到锻炼,从而促使一大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从师资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尤其是近几年招聘的教师,大多是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朝气,满怀对教育的理想,充满活力,发展的潜力很大。

(5)从领导群体来看,调整后的校行政班子,具有宽阔的教育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思学校发展之法,谋振兴学校发展大计,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这些都为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6)从制度支持来看,为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诸如《宁波市洪塘中学教师学期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宁波市洪塘中学教育教学奖励条例》、《宁波市洪塘中学教研组学期工作考核细则》、《宁波市洪塘中学备课组学期工作考核细则》,这些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3.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工作无疑是一项繁杂琐屑且有点机械重复的工作,由于长时间的精力、体力的消耗,或者没有新意的刺激、缺少成就感的提升,往往就会产生一种职业的倦怠感,这种倦怠感来源于对工作平庸的感受。观察有倦怠感的老师,首先表现为他们对工作参与热情的丧失,心存得过且过的想法;其次是对新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再次是工作主动性差,没有创造的热情;还有教学方式落后,对业务素质的提升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职业倦怠是对职业生命的戕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心理阻力。

(2)缺乏在江北区和宁波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教师和名牌学科。名师是一所学校的旗帜,是教师品格的坐标、学术的范导,真正的名师不仅构成学校的靓丽风景,也往往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他们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承载,是多元力量的一种凝聚。洪塘中学目前只有1名市级学科骨干、1名区级名师,3名区级学科骨干,对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数量明显不足。缺少知名的教师当然也不可能形成在宁波市有知名的品牌学科。

(3)“导学稿”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已经一年,教师的认识还没有真正统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较弱,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有效的指导。

(4)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偏低,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申报课题的水平和层次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的能力不足,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较窄、能力不足。

综合各种宏观和微观要素的分析,洪塘中学无论从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还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属于相对薄弱的学校。面对时代要求,我们又应该怎样选择呢?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分析一下目前的基础教育中传统的教育因素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这种过程和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挑战。比如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们对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即:在一切发展的因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大动力。但目前我们的社会在人才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认知上,即普遍存在着重应用、重学历、重眼前、重分数的现象,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存在着读书就是为了挣钱的意识,这就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变革,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尴尬局面,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某些不发达地区学生辍学严重,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的现象。还有经济全球化时代不仅从数量上需要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特别是在人才的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经济全球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紧接着也为人才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

如果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缺乏通晓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和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更加全面,不仅要求掌握一般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通晓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类人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由于基础教育仅仅是应试教育或者说是升学教育,我们不少老师对全球化人才的要求还知之甚少,我们可以说不少学校是在升学考试中打转,基本上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更不会去仰望全球化人才需求的星空。当然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是开拓性、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我们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更是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有目共睹。对此,万里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话,可以说明某些问题。他说:“我们陈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高分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进行了30年,但这种状况又改变了多少呢?因此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要,全面实践新课标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仍然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最急迫的任务。

那么知识社会又有什么特征?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呢?

所谓的知识社会就是知识经济社会,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把一切活动都归为和经济有关的活动,因此知识社会就是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20世纪末流行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基于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光导纤维、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已经给世界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预测一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以信息咨询业和管理为主的服务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