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36

第36章 打造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2)

3.领导的范导

“范导”即我们常说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无疑是学校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一个法制还不健全的社会或者一个以人治为主导的群体中,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我们说凡是比较规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它的文化生态必将是优质的;凡是学校比较混乱,处于被动下滑情况的学校,它的文化生态一定是劣质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既然这样,校长在学校文化生态中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看到过不少优质的学校是如何逐渐走下坡路的,也看到过不少一般的学校又是如何逐步上升直至成为名校的。走下坡路的学校和由一般变为优质的学校,有时候他们变化的时间周期并不是很长,有时候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校长。洋思中学是这样,杜郎口中学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是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关键力量。目前有关教育家办学的呼唤,就是鉴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在一所学校中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呢?“早在1919年,陶行知曾对教育家进行过分类,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者。’而‘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这些都可看出校长的重要作用。当然,这里的教育家,不仅仅指我们在此所说的校长,就目前情况看,我们的大多数校长和教育家的特质要求是很不沾边的,但是具有高远的对教育事业有着独立见解和坚定追求的校长教育家,必将对学校优质生态的形成起到一种巨大的作用。

4.制度的约束

在一所学校,制度是最高的法律。一所学校不管其前景如何,现实怎样,其制度建设应是一所学校保持正常运作的基础。“制度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笔者在《承担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一书中曾引用过老子的一段有关管理的精辟的论述:“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最高的管理者,会让下属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一等的,下属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下属畏惧他;最末一等的,下属轻蔑、怠慢他。管理者因为诚信不够,人们自然不信任他。最好的管理者是多么悠闲自在呀,他们不会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事业遂意,大家都说“我自己感到自然”。是的,达到最高境界的管理,可能不是靠权威,不是看专横,而只能靠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没有制度就会是一盘散沙,当然作为学校这种独特的靠个人的自觉劳动而工作的单位,有时候制度的约束确实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当下听到的最多的是人文管理,即一种充满着生命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适合学校工作特点的,它是在信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这种生态是充满着和谐、自由和创造的。但是这是在制度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的境界,如果没有严格制度的约束,没有制度执行中的淬炼,人文化的生态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所以说制度是学校文化生态达成的重要因素。

以上我们分析了生态、学校文化生态及相关的问题,那么洪塘中学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生态呢?它达成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二、打造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的基本策略

洪塘中学从学校的历史、师资状况和教学设施来看,应该说是有一定历史的学校,但从师资结构来看,又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其表现为年轻老师多,所占比重较大,一所超半个世纪的学校,40岁以上的老师仅有10人,一是说明这个学校原来的规模比较小,二是说明学校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从名师群体来看,没有一位市级以上的名师,只有一位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由此看来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名师的缺乏。这对一所学校的生态构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名师在生态建设中是一种范导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学校的基本建设基本上达到了现代化学校的要求。综合分析,目前学校的文化生态和其历史发展是不相匹配的,生态的生发力、创新力是严重不足的。因此,学校生态建设的目标必须以此客观条件作为起点,必须选准我们的目标。虽然它的达成是艰难的,是要经过长期的奋斗的,但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一所学校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创造现代教育的良好的业绩,就不可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老师,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一是“和谐”,这是打造学校良好生态的前提;二是“向上”,向上是一种心理追求,一种群体和个体都应具备,学生和老师都应具备,领导和师生都应具备的思想意识。下面便分述之。

(一)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的策略

“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和谐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元典精神。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不过最初的表述对象大多和音乐有关。比如《左传》中就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中也有“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的说法。后来的解释则更精彩,周汝昌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人——三才文化,处处显示它的特异的光彩和魅力,而与西方文化难以混同,也不容牵强比附。这一文化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如何提纲挈领?怎样一言以蔽之?”“‘三才之道’,识其变而综以‘和’。”费孝通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说法,体现的是“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的思想。

对于学校来说,“和谐”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原动力。“和谐”通过科学秩序的建立,促成一种包容向上的氛围,而以群体智慧的“相互共享”,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创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相互激励的学校生态氛围。而如何达到和谐呢?我们主要坚持以下方面。

1.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制度”和“法制”是学校战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和谐的关键。制度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是学校这一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信念呈现。

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科学集体在缺乏一套公认的信念的情况下,还能进行专业活动。当然学校最高境界的管理是由制度走向自觉的人文管理,但“人文”管理的基础是制度这一规范体系。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制度本质是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合理有序的动态关系,满足“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为此我校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宁波市洪塘中学章程》《宁波市洪塘中学校务公开实施方案》《宁波市洪塘中学内部管理工作条例》《宁波市洪塘中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宁波市洪塘中学教师学期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全校教职工的意志追求,实现了学校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保证了教师工作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为治校之“法”,并毫不含糊地公正、公平、公开地加以执行,使学校始终处于一种有序和谐的氛围中。从学校内部来说,制度就是全体师生意志的反映,是建立一种科学、秩序化学校生活的“法律”。制度的制定依据是学校师生的特点和学校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一种规范下的和谐,这种和谐本身就是学校生态的有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