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46

第46章 学科文化建设中生命化课堂的重构(3)

3.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元评价的体系

在新的一轮改革中,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应该说是深入人心的,因为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们能力发展的客观现象,这对人的多元发展,对教育的多元评价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我们甚至知道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差异,只注重相同;忽视个性,只要求划一。我们在教学中有很多的相同,比如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评价,几近形成了“一刀切”的统一。这种教育怎么可能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呢?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核物理学家,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对科学研究的挚爱,他的科学研究中体现出的精神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像高高的灯塔,照耀着无数后人前进的道路。

2009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永远失去了这一位当代无与伦比的科学泰斗,民族的巅峰上从此缺失了一位领袖者。但先生留给我们的思想和智慧遗产,则成为一座刚刚开启的巨大宝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大师在挥手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几年里,反复提出这样一个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迅即成为中国知识界注目的焦点,进而将千百万有责任感的人们带进了深深的思考。“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面对日理万机的政府总理温家宝,钱先生用上述事实进行比较。过去的一百年,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经受灾难最多的一百年。从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算起的中国现代教育,命运多舛地一路走来。而从那一年到“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也恰恰正好一百年。所以人们把钱老之问称为“世纪之问”。钱老之问,让我们在百年的历史长卷里思绪万千。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少人可能仅仅从制度上找原因,笔者承认制度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我们就不能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做一下思考吗?

观察当下的课堂教学,在新的课改推动下,应该说有了较为巨大的变化,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还有一定的距离,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有了一定的新因素,但它还不是革命性的,修修补补改良的居多,实质性的内容还比较少。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变革,我们热切呼唤教育革命时代早日到来。

三、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命化课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把尊重人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开发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和“两纲”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天性,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人格健全,并养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而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缺乏尊严、权利和自由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

由此笔者认为现代教育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而和谐润泽的生命化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土,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沃土。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教授的这段话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生命化课堂以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注重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让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活力,在享受学习生活乐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对当前教育来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是现代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就是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这里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

(一)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实施生命化课堂教育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用心呵护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

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我们老师还必须确立具有生命意义的课程观。课程是我们用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载体,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体验范本,它是具有生成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被学生理解的、融入他们生命主体之中的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知识当中的意义。所以具有生命意义的课程观,我们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放牧者”,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同时教师也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愉悦和解放。这就是自主、探究理念的一种表现和特征。

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有与时代同步的先进的教学观,教师必须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一切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探究活动的载体,营造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环境与条件,教师要敢于打破书本、教室、答案等封闭性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与交往的学习活动中去感知、体验、领悟;同时我们要彻底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定势教育的桎梏,要真正实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的开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建立新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生命化课堂中,体验感悟生命脉搏的跃动。在这些理念确立以后,实施生命化教育时我们必须注重其教学实践。

(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实施自主发展策略是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命化课堂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自主式合作探究的前提是生命课堂建构的前提,没有学生对自主权利的充分的享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便是一句空话。我们追求富有活力的生命化课堂,给学生学习的充分的自主权则是前提。实施自主发展策略,要在课堂中,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高质量的服务,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当然要使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更有效,我们老师必须实施智慧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比如课堂中我们要注意激情引趣,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学习境界的阐述,其中“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当然其方法是较多的,比如启其心志、捕捉好奇心、设置问题悬念,都是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的常用方法。而激励发现、情感体验、动手实践都是实施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这里不再赘述。

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命化课堂,还要求我们实施合作探究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合作等活动来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合作、探究策略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开展观察、实验、调查等教学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身边的生命现象、生活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其一般流程为:课堂指导——实地考察——合作探究——撰写报告。合作和探究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是在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总把学生的学习,当作一种纯粹的个体行为,没有充分利用群体在相互学习中的作用。其实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这样就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的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我们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探究性问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合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探究性学习还把合作推向广阔、深厚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将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合作还能让学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探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探究性学习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活动”。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统整的过程。这种合作,通过相互启发、激励,发展认知能力,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而最关键的是合作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对学生生命热情的一种释放。

总之,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命化课堂教学策略,是时代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大方向。我们学校所推行的“导学稿”教学模式就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对此进行专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