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07

第7章 学校发展的追问及省思(3)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合格的老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老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比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教师一般都负责一个学科的教学,掌握一定的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全面而坚实的知识,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的要求。要想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精通本学科的专业,而精通就是对所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整个体系都要了如指掌,对学科的内容知识即与学科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实质知识及一个学科领域的主要诠释架构有精确的把握。实践性知识,即教师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的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我们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的教学不同于研究人员的科技研究活动,我们的工作更具有情境性,所有教学的成败往往和这类知识的掌握有关。条件性知识,即我们所应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我们的轻视,当下来看是比较缺乏的。具体到条件性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我们要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第二是教与学的知识,它包括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以及怎样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文化性知识,它是我们老师知识结构的基础,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新兴学科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社会生活常识等。广博的文化知识是我们教学创新的基础,是我们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一个知识面狭窄的人在今天是很难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任务的。

关于合格教师知识结构的分类众说纷纭,但笔者更倾向于林崇德教授的说法,因为他的分类比较清晰。当然其他论述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比如斯滕伯格有关内容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实践的知识等有很多新的看法。梳理这些分类的目的在于给我们的发展指出一种方向。上面已经说了这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知识,因为它是教师发展的基础,但笔者认为这些还不足以使我们教师得以发展,它还有更重要的要素,即我们所说的追求取向,笔者认为它是内在的,是发展的动力源。它一般包括决定老师行为的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等要素,这是老师专业化发展之本。目前在教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外在的注重过多,内在的注重太少,这是教师发展不利和抓而无效的原因,这些问题笔者将设专门章节进行论述,在这里就不再多论。下面主要探讨学生发展的几个问题。

四、自主意识:学生发展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根据我们的看法,跟踪研究已经显现出来的变化可以证明,区别一些达到较高发展水平的学生进步的标准,绝不是外部发展,而是内部的倾向。”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他从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实际操作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我们感到人的发展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一切发展的中枢。观察和操作都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完成的,学科教学的中心同样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了,一切能力的发展才有可能,才会形成。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归纳了发展的具体内涵。一是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二是与生长为同义语;三是指成熟;四是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尤其指机体在整个生命期的持续变化。他指出,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并认为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发展是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

我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综合力量作用的产物,是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遗传、环境和教育是促使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但是从这三种惯常的要素分析来看,遗传、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教育则是发展的核心。遗传的因素我们难以测定,而在同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够发展和成才,有的学生不能发展和成才,这些不是由教育决定的吗?不学习物理的人,不管他天资如何聪明,不管他环境多么优越,但他也绝对成不了物理学家,这就是教育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如果说教育是外因的话,那么,学生在各种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其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本身就是运动发展的;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也有质的变化。”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把学生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的话,学生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心理能力这一内因的发展。当一个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后,在环境、教育文化的促动下,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是其发展的关键。而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

如果我们描述一下人的成长过程,我们说人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的成长中起着一种核心的作用。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除了本能的吃喝拉撒以外,大概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混混沌沌,对事物和自己还不能做任何的区分。大约一岁到两岁,他们出现最初的自我意识,能用第一人称来称呼自己。到了学前期3~4岁的幼儿自我评价开始产生,以后就逐渐有了自我体验。4~5岁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出现,做事的自主性、目的性、自觉性也得以发展。到了学前初期,便有了道德评价能力,并能从道德原则上初步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10岁左右,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获得发展。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便产生质变,他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而且能够体察自己的内在世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人格。少年已经在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了解自己特点的愿望。步入青年初期,自我意识便接近成熟,不但关心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且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意识地使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自我和主体意识更加完善。即“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我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我希望我的行为出于我自己的理性、有意识之目的,而不是出于外来的原因;——我希望我的人生角色,使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我的产生标志着生命的觉醒,自主的产生标志着创造意识的形成。而所谓学生的发展除了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外,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当然,当我们人人都自觉树立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以后,我们的自主文化也就产生了,我们也便迈向了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