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06

第6章 学校发展的追问及省思(2)

当然,应试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它是我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教育传统方式的复活和强化。从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和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严重落后有关,和教育制度的长期滞后关系更大。

面对这一严重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观念便应运而生。1999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得以定型并加以传播。《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目标非常明确,至此“素质教育”便在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会议中提及,各级各类学校一个个以探索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也渐渐展开,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就像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人人喊打、打而不倒一样,虽然“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只要我们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没有根本的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便很难落实。

(四)新世纪的教育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新的全面的影响深远的改革,即基础教育的第八次改革。新课程的改革是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育成果,目的是促使我们教育的真正发展,实现关于人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次改革将使我们教育的面貌得以根本的改观,将使我们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在这里我想引用学者肖川的一段话来展示对新课改实现后的教育情景。“真正的教育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摒弃强制灌输,根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在自主活动与交往中,在价值冲突与重构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真正的教育其价值在于舒展儿童的天性,放飞儿童的心灵,开掘儿童的天赋,而非对人性的压抑、禁锢、束缚。它是灵魂的唤醒,精神的启蒙,心灵的转向,力量的赋予,人性的升华,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以上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史粗线条的梳理,而这些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外在关键的因素。从以上梳理中我们可知,教育整体形式的发展,决定学校的发展,也决定老师、学生的发展,时代和社会的整体氛围是决定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基础因素。

二、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与核心

“教育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其他的职能——如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准,增强综合国力,增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不过是这一‘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的派生物。”我们认同肖川教授这种观点。不少地区存在着这样的畸形现象:当地政府为了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许多高规格、标准化、多功能的教育设施,许多领导还把这些作为政绩来宣扬。

但现实中,不少地方的群众则对当地教育的发展不满,其原因在于学校管理松散,学生辍学现象严重,优秀学生外流严重,等等。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教育的真正发展。不少学校还存着这样的畸形现象:学校利用招生的自主权,通过扩大班级规模,增加了不少收入,对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但是学校的办学质量没有得到提高,学校的品质没有得到提升,虽然升学情况不错,在当地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那是靠加班加点,靠牺牲老师、学生休息的时间,靠牺牲学生的未来发展力,靠题海战术取得的。我们认为这也不是真正的发展。不仅不是发展,还是一种对未来资源的掠夺。当学生由于学校老师的教学而丧失其最宝贵的品质——自主性、能动性的时候,当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寂灭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升学率不是一种掠夺又是什么!“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最大的局限就在于:它剥离了个体发展的人文价值内涵和价值指向,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有着简单地把人混同于‘生命有机体’,甚至将人‘兽化’的可能。”“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使生命体现为永不停滞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追求的发展和确证。”我们说教育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把握住了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学校的发展体现在老师、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大楼和教育设施上,更不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当下我们的教育基本上就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者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真正的发展还差得很远,甚至是在背道而驰。

关于“发展”我们可以引用肖川教授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发展意味着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的,而是由个体自主建构的内部的质的变化,它永远地改变一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自然、自我、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改变着他的生活和生活世界;发展意味着新质渗入精神结构内部,并引起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由于新质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生命境界的提升;意味着视界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发展的一段精深的论述,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较具体的角度探讨一下老师与学生的发展又是指什么呢?具体到老师的发展,现在一般指专业性发展,笔者认为这是仅仅从业务水准上来看的。老师的发展可以用两句领属性的话来进行延伸论述,一是具备什么,二是追求取向。具备什么是发展的前提,追求取向是发展的关键或者说有追求才会有发展。具备什么是一种合格的标准,追求取向才是发展的动力。

三、追求取向:教师发展的核心

教师是否合格,往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鉴定,即是否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正确的专业态度。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舒尔曼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内容知识,这是老师教学工作中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一般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师组织和管理的主要的原则和策略;课程知识,特指掌握适用于教师作为“职业工具”的具体材料和程序;学科教法知识,指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我们所说的了解学生即是这项内容;有关教育实施的知识,包括班级或小组的运转、学区的管理与财政、社区与文化特征等;有关教育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舒尔曼认为在上述知识范畴中,学科教学法的知识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确定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不同的一个知识领域。由此看来学科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知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