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罗山思踪——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第一辑)
18692500000003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3)

崔勇博士: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那在这个意思中间,在这个大传统与小传统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就是大传统在小传统上的进步和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也就是说道家文明和民间文明,世俗文明、世俗文化对庙堂文化的浸润和庙堂文化对江湖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一个约束,变成规训和古诗。我想这个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大小传统之间的故事。而且,在我看来,大小传统的这个故事在共同合成这个所谓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文化故事的时候,它必然要考虑到附和在知识考古学里的知识传统的建构和对制度的建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邱老师前面也已经讲了,邱老师在谈到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重构这样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她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拦街福”的例子,敬神不敬神的故事,但其实这个地方刚好暗合了叶世祥先生在谈传统国学故事里面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也就是,“传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的话题。如果说我们认定传统是开放的,对重构的传统有必然。

但是我们觉得对重构的传统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可以表明在开放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对立,比如邱老师谈的供一颗星,供两颗星,还是供三颗星的问题,也就是说星重构的传统与旧传统之间,它存在一种文化群里的争斗问题,也就是后来文化对先前文化的一种争斗,这就刚好符合叶世祥先生讲的国学的概念。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新国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某种意义上,言下之意,必然有旧国学,那么既然有新国学、旧国学的故事,也就是还有新旧之分,那这个新旧之分的思想从何而来?恰恰是王复仁先生引以为傲的所谓的五四以来的新旧东西之争,大小传统之碰合,东西文化的故事,交融而来。所以有新必有旧,所以说在新国学下统分,不分新旧不分中古不分东西这个话是可疑的,非常可疑,这个思想底蕴本身就暗含着二元性。这是我觉得要说的。那么如果说新国学这个名称更好体现这个新字,就是说新国学这个新字刚好体现于20世纪以来这个现代中国的象征,比如新文学啊,新青年啊,新什么……新潮啊。

所以新国学这个名词对应的旧国学,那我们讲旧国学的研究,哪里就忘记了二西之说。就是钱钟书先生讲东学西学,到处为列。也就是说我们要承认在这样一个意思,二西之学本来就是我们在20世纪初研究新国学必然应有的背景之一,就是二西之说哪里来?二西,西方的佛教,新的西方的二西之说这个故事必须要体现。我们讲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词,这个词就是今天陈安金先生讲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糟粕和这个局限的问题,其实有糟粕有局限某种意义上也是二元对立故事的产生。现在我就从一个词来讲,这个词就是忠诚不忠诚,当时我就想这个词很有意思,中国的新文学最重要的是去掉忠诚讲情义,比如说我们讲两个人恋爱的故事中间说,你要忠于我、你不忠……到现在我们还讲男人对女人要忠,女人对男人要忠,那这个忠字刚好暗含了一个专制主义恶魔,你忠什么,你忠于什么,非常重要的专制主义。新文学讲究的是两情相悦,我有爱情我真实,我有个故事就是吴宓先生非常重要的故事;就是讲我忠于情感我不忠于我的道德,那就是新道德,新道德的由来,某种意义上是新传统故事里面已有之意,所以哪天我们抛弃了这个忠抛弃了这个忠诚,我们对专制主义的想象就可以重新开始想象了。况且这个忠字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牵扯到中国新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家周作人。周作人怎么样看待中国人就这么样看待这种忠字文 化,所以我想这也是有关系的。

方益权教授:传统文化的当下性,其实我觉得除了争论的什么是传统文化,就是刚才一些教授的看法,包括传统文化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新传统的关系呀,等等。我觉得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传统文化当下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体现传统文化现代社会建设的价值功能,我觉得这个是我们面对这个话题的时候不应该忽视的。比如说我们在思考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关于和合文化包含什么内容,其实我觉得更多的应该去研究和合文化在不同时期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原因。比如说,为什么在春秋战国之后,社会大乱之后,为什么会产生历史的很多事情啊,为什么在东汉之后会产生很多的思想家?应对这些事情进行研究。所以说我觉得只有这样子才有可能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有更多的更深远的意义,也才真正的赋予了传统文化当下研究的一种社会价值功能,也可以使我们能够及早的谋划或者防范,不至于出现如环境破坏,出现天灾之后,我们才想到、才强调要天人和谐;社会动荡了以后我们才想到君臣和谐或者说是阶层或者阶级的一种和谐或者说贫富的和谐。在我看来(我对传统文化也不是太关注,因为我是研究法律的),不是积极地去研究传统文化的防范价值,特别是比如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障机制。一些制度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觉得在当前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经常不是研究某种思想流派,它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更多的是研究为什么当时那种背景下会产生它,那么整个当时或者说将来会出现类似的局面,首先是我们可以更早的去防范,防范社会建设中的一些波折。比如说我们可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种社会建设的一些制度创新为什么发生在中国为什么不发生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说温州模式为什么发生在温州也是一种内身的制度创新,为什么不发生在其他地方,我觉得这跟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跟温州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有内在关系的。无非就是说我们对传统文 化,它对于制度创新啊,它对社会建设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的研究是不够的。所以说在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在我看来,这种研究比这个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应该包含什么中西怎么样合并怎么样多元,我觉得更有一些切实的价值。谢谢大家。

郑春生教授:我是研究历史的,所以今天讨论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最主要面对两点:一个是怎么样对待西方文化,一个是旧国学。而旧国学这个一块我接触不是很多,因为我主要是教世界史的,所以我主要是接受西学的概念的东西。我觉得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东西方在近代以来发展的巨大反差,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非常强调吸收西方文化,刚刚叶世祥先生也提到,就是对西方文化的强调性。那么对西方的文化,我们在新文化运动里,那时候是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像这两个东西,当下性的东西,是中国最关注的东西。一个赛先生,刚才我们叶世祥教授和陈安金教授都有提到,我觉得这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比较缺乏的。这里面说到怎么样对待科学,中国在当下在全球分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西方已经在开始反思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太关注,更不用说关注的更早一点这样。比如说对科学,我们现在才把科学作为新的上帝,而西方人在二战以后就开始把科学作为新的上帝。很多的人文学派如法兰克福学派都在批判反思科学至上的问题,把人文的东西冷落了;而西方都在反思,强调重视人文,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民主的进程,从西方近代以来为他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想到今年特别关注的钱学森去世之后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这个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我们人文科学领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人文科学出过多少学术人文大师?那么讲到这个的时候,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应该考虑的西方文化里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下怎么样有它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我想从这两个方面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我想就提出这样一个思路。

蔡克骄教授:在当前学术研讨中,学术的术语有时候会比较迟钝,理解起来有偏差。如果理解没错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状或者境遇,如果是在这个范围来理解的话,那么,刚才也听了几位的发言,谈了传统,新国学是凝固的还是开放的,我觉得这个呢跟我们还是可以沟通的。所以就说两句。当时参加这次会呢,也思考了一下当下性。当时一看到这个词时就有这么一个想法,按我的理解,就是借助两句古诗词吧!一句是:千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我对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一个理解。再一句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么对前面这一句,就是我们经常也看到报纸、杂志,或者老一辈人,或者比较传统的人,或者是跟年轻人有点距离的人,对现在年轻人的一些思想,一些做法,甚至是在语言文字上,都有看不惯,有批评。刚才,也有几位提到这个传统的流失,那么对这个问题呢,我以前也很困惑。这个传统到底是什么,到底传到什么为止。比如一些口号,什么弘扬啊,或者什么其他的。那么后来,我想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本身就是个过程,它不是凝固的,是开放的,是流动的。所以有变就变,淘汰了就淘汰了,怎么着力弘扬也好还是挡不住。特别是说,刚才有些同志讲,受西方的影响,西方的也好,东方的也好,主要看它是不是进步的,是不是符合当今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如果是相适应的,那它必然要到来的,或者它是预示着未来的,以前我们中国说,就从语言来讲当下性,有些同志写文章看到也很反感,比如讲什么语境,什么文 本,这些词我们以前会有的吗?现在讲当下性,还有什么后现代,就觉得这个是对传统的一种否定,现在想想也通了。因为社会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一些新的思想,一些新的观念,往往有人就借着这些思想,借着这些词汇来扩张,就是刚才讲到的张力,张力这个词我一直没有用过。它会借着这种词汇赋予一些新的东西,对原来一些传统的东西进行颠覆。所以呢,从历史发展来讲确实是这样。五四时期也好,辛亥革命时期也好,社会要发生大的变革的时候必定会有新的词汇出现。因为时间有限,第一个意思就这样过去了。第二个意思,就是年轻一代的东西存在是合理的,我们老一辈要对此认可。毕竟东流去,它有它的方向。再一个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传统的东西一直被提起,一直在讲当下性,为什么现在还要回过头来讲,讲传统。那么在我的思考里面呢,也就是刚才讲的,符合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力、当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是社会进步到这个阶段,那么传统的东西,刚才很多同志都讲,传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那么其中一元,其中一个层次,可能会被人家重新提起,那么再提到这个的时候,我们说是燕归来了。有些古老的词汇还会出现,这个燕归来也可能在新的层次上,所以我们说是似曾相识。传统的东西传到现在,被重新提起的时候,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势出现,或者已经赋予它新的内涵了。

比如刚才也讲到忠不忠的问题,传统中,忠孝这些概念很传统。以前讲忠君忠皇帝,现在皇帝也没有了,那个忠是忠什么东西啊。现在年轻人讲对爱情的忠,你看这个概念就变快了,这个概念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了。讲孝,我们讲当时父系社会传下来的多子多孙是孝顺;刚才邱老师讲了这个独生子女的,大宗族大家族都不存在了,这个孝的概念怎么体现。这个孝要被提起的话,肯定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如什么慈善。现在讲忠什么就是忠于国家,现在我是说,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一些传统的东西必然会回归,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新的层面上被展现。现在讲的先进文化确实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当下性问题,既有传统的又有当今的,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可能中央政治局概括这个先进文化的概念是非常到位的。有好几个既怎么样又怎么样,我想这个先进文化要取代这个传统文化。

邱国珍教授:王八蛋,怎么写?蛋呢,就是鸡蛋的蛋。要复原一下就是王八端。学生就问哪八端?我说呢,就是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今天我们要骂人的话,我们讲王八荣,人家就莫名其妙了。因为现在我们有了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就是回归,更高层次的回归,这也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