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06

第6章 梅(4)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元·王冕·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刘因·观梅有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元·元淮·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元·冯子振·西湖梅】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元·冯子振·鸳鸯梅】

并蒂连枝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元·方回·春晚杂兴】

芳草茸茸没屦深,清和天气润园林。

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

【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

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

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

【明·徐渭·题画梅】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明·徐渭·王元章倒枝画梅】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唐寅·题画】

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

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

【明·陈继儒·早春】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锄锸,扫开残雪种梅花。

【明·赵友同·宋徽宗画半开梅】

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

惆怅汴宫春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

【明·高启·梅花诗】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明·方孝孺·画梅】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明·陈道复·画梅】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枝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明·薛暄·梅花落】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

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明·通润·早梅】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清·普荷·题画诗册页】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清·郑燮·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清·金农·画梅】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清·汪士慎·题梅花】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

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清·宁调元·早梅】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清·吴淇·枯梅】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

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清·李方膺·题画梅】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

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清·李方膺·题画梅】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清·俞樾内子·梅花诗】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清·俞樾·和内子梅花诗】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

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清·律然·落梅】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第八节红楼咏梅

曹雪芹是一位“梅痴”,爱梅之深,在《红楼梦》这部天下奇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梅的字号,到赏梅、咏梅、赠梅、画梅:从梅的食用、饮用和药用,到梅花形物品、饰品;从击鼓传梅到梅花酒令等等,堪称梅的百科全书。他写的许多咏梅诗,着意新巧,佳句迭出,情趣盎然。

《红楼梦》的咏梅,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至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呈现高潮。

先是贾宝玉雪中赏梅。“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宝玉此时喜欢非常,……忙忙的往芦雪庭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贾宝玉因联句“落第”,李纨执行罚则,要其到栊翠庵找妙玉要红梅,要求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就用‘红梅花’三个字做韵,每人一首七言律:邢大妹妹做‘红’字,你们李大妹妹做‘梅’字,琴儿做‘花’字。”并命宝玉做《访妙玉乞红梅》。

贾宝玉从栊翠庵取回红梅,曹雪芹描写了一段才子佳人赏红梅的场景。“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下面是曹雪芹为红楼人物代拟的咏梅诗。

“红”字诗云(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梅”字诗云(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花”字诗云(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访妙玉乞红梅》诗云(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前三首诗,虽出自“金陵十二钗”之外的少女之笔,却精雕细刻,才情横溢。咏梅之风韵独胜,吟梅之神形俱清,赞梅之标格秀雅,颂梅之节操凝重,“花吐胭脂,香欺蕙兰”,傲霜斗雪而开;后一首则是贾宝玉借红梅暗喻妙玉的清高、孤傲和仙女般的超凡脱俗。

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身份非常特殊,它既非贾府千金,亦非贾门眷属,而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出家之人。她虽“心性高洁”,鄙视“俗人”,连“老祖宗”贾母也不巴结奉迎,但她并没有斩断尘缘,对“怡红公子”宝玉萌生爱意。在严厉的宗教束缚下,她就象栊翠庵里“胭脂一般”怒放的红梅,寂寞空门关不住,在严冬白雪中总要探出墙来,让人“闻得一股寒香拂鼻”,令人觉得“好不有趣”。红梅,既是妙玉顽强表现爱的渴求的生动写照,也是其冷艳寒香的美学境界的形象体现。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的情景,令妙玉这枝“红梅”一展风采。妙玉对饮茶颇有讲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她用自己常日吃茶的珍玩“绿玉斗”为宝玉奉茶;而泡茶之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茶里融进了雪的高洁、梅的幽香,就象其主人的品性以及深藏于心底的爱情那样,令人回味。

“文如其人”,“诗以言志”。曹雪芹自己正是一枝灼灼红梅。他写《红楼梦》时,家道变故,穷困潦倒,却冷对厄运,勤奋创作,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惊世奇观。

第九节梅与绘画

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唐代于锡画梅先勾勒后着色。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徐崇嗣用色点染能极其妙。陈常画梅,其梗用飞白,点花以色。崔白则始用水墨写梅。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被认为是墨梅的鼻祖。有一次,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受到启发,便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墨梅。另一画家杨补之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

古人爱称画梅为写梅,以写代画,旨在注重梅花意趣的发挥,追求其神似,而不在乎梅花形状是否相似。寒梅入画底上香,留得芬芳启后人。这反映出国人艺术思维的特点。

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所以画家常以清逸来表现梅花的神韵。在我国绘画史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

中国画史上,画梅自成一科,画论成熟,流派众多,代有传人。元代画家王冕工于画墨梅,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再现梅花瘦硬清妍的丽质佳姿,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有时用胭脂作无骨梅,惟妙惟肖,别具风韵,人称村梅。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他笔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当代画家王成喜,有“梅花王”的美誉。他的《凌风傲雪》,神姿绰约、暗香疏影,不奇、不特、不狂、不怪。凝霜傲雪的梅花,在王成喜笔下,生机勃勃,浓艳瑰丽。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要有梅花的品格,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第十节梅与音乐

中国古曲以梅为题,首推《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乃表现梅花的佳作。据《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名士桓伊所奏笛曲。通过颂扬梅花之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以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覆三次,故称三弄。据明杨抡《伯牙心法》,“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时至今日,此曲仍广为传布,成为旷世神品。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静静开放的画面。前12小节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14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荡地在这部分音乐中3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