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07

第7章 兰(1)

第一节自然之兰

兰花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评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

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

(一)春兰。春兰又名草兰、山兰。春兰分布较广,资源丰富。花期为一年的2-3月,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花朵香味浓郁纯正。名贵品种有各种颜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从瓣型上来讲,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

(二)蕙兰。蕙兰根粗而长,叶狭带形,质较粗糙、坚硬,苍绿色,叶缘锯齿明显,中脉显著。花朵浓香远溢而持久,花色有黄、白、绿、淡红及复色,多为彩花,也有素花及蝶花。

(三)建兰。也叫四季兰,包括夏季开花的夏兰、秋兰等。四季兰健壮挺拔,叶绿花繁,香浓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强,易栽培。不同品种花期各异,5-12月均可见花。

(四)寒兰。寒兰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以及西南的云、贵、川等地。寒兰的叶片较四季兰细长,尤以叶基更细,叶姿幽雅潇洒,碧绿清秀,有大、中、细叶和镶边等品种。花色丰富,有黄、绿、紫红、深紫等色,一般有杂色脉纹与斑点,也有洁净无瑕的素花。萼片与捧瓣都较狭细,别具风格,清秀可爱,香气袭人。

(五)墨兰。墨兰,又称报岁兰、拜岁兰、丰岁兰等,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海南等。我国南方各地特别是广东、云南的养兰人最喜栽培与观赏。

(六)春剑。春剑常称为正宗川兰,虽云、贵、川均有名品,但以川兰名品最名贵。花色有红、黄、白、绿、紫、黑及复色,艳丽耀目,容貌窈窕,风韵高雅,香浓味纯,常为养兰人推崇首选。

第二节中国兰史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兰花,仅指兰科、兰属植物中主要生长在地上的那部分种类,即常见栽培的春兰、蕙兰、建兰、墨兰等。由于兰属植物中的地生兰多数原产我国,人们通常也将这部分兰花称为“国兰”。兰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它叶色终年常青,花朵高洁幽香,有“祖香”、“王者香”和“天下第一香”之称,被称为“花之骄子、天姿国香”。对于兰花具体出现在何时何地,今日已无可考证,但从1976年考古学家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发现的兰花图案和种植兰花的容器图案判定,我国的兰花种植大约起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国人已大面积种植兰花了。孔夫子就曾说过:“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屈原在《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足以证明兰花在我国的久远历史。

古人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李白就曾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的优美诗句。

宋代是中国兰花养植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花品种作了详细描述。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7个部分。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

明清两代,随着兰花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日益丰富,兰花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工艺品上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都有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还有多种有关兰花养植的专著与笔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兰花养植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人吴恩元所著。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3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全面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机构与学者编著的关于兰花养植的专门著作,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重要成就。

第三节兰文化

所谓兰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与兰花有关的一切活动”。从狭义来说,是指“人类在采兰、养兰、赏兰过程中,特别是在赏兰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价值取向”。

兰花可以在深山幽谷的雾霭流岚中自生自灭,兰文化却需要人的参与。太多的诗词字画因兰而起,太多的文人墨客因兰而狂。那种因兰花而衍生的高尚情操,更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人生境界,将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起,融铸一炉,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历代文人写兰、画兰、品兰、养兰,使兰花成为寄托人类文明精神的花卉,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悠悠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大量兰辞、兰赋、兰文、兰画,形成了独特的兰花文化现象。

兰花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还有自古就为人们所称颂的品性美、神韵美、气质美和情采美,以其高洁、清雅、幽香而令国人情有独钟。人们欣赏兰花的芳香、叶的优美、韵的高雅,诗人以兰抒情,画家以兰达意,哲人以兰修身,并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国人来说,兰花具有文化精神上的深刻意义。在传统四君子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着中国文人的气质。因此,对于兰花,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认同。从古到今,从至圣先师到文人墨客,从忠义之士到社会名流,都酷爱兰,崇尚兰。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化作用。孔子关于兰花的见解,成为先秦儒家的共识。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南宋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清代康熙皇帝《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精神的、文化的联系。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然具有功利目的,却为孔子对兰的审美定义提供了重要佐证。

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现了兰花,并对兰花的品格、幽香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在外周游10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触景生情:“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将兰花比为贤臣,说自己周游列国,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了。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语,几乎所有涉及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文化现象总是经历着从发生、发展到不断积累的过程,有的文化现象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有的文化现象还在继续发展。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屈原写作《离骚》、《九歌》的时代,是兰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屈原的爱兰诗文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代文人或引用屈原诗歌的原文,如李纲的《幽兰赋》,或借用屈原诗赋的典故,如梅尧臣诗“楚泽多兰人未辨”,苏轼诗“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吴师道也有“湘娥清泪未曾消,楚客芳魂不可招。”李东阳“杏坛尼父去已远,湘江屈原空独沉。”这些诗句对推动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以来,以兰花为主题的诗、词、赋、曲、书、画等各种作品,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成了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李白诗云:“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孔子、屈原而后,千百年来,人们在赏兰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美好观念不断融入兰花之中,以致兰花成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要象征物,兰文化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几千年来文人雅士创作的有关兰花的诗词歌赋,可以发现这样几种情况,一类是自然写实的,如朱德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陈毅《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另一类是托物言志的,如杜牧的“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李白的“孤兰出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这些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曲折反映,明写兰花,实写情绪怀抱,理想志向。第三类是抒发感叹的,如《猗兰操》中的孔子的感叹。这类作品比借兰抒情更直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正是由于孔子的“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屈原的“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等名句被广泛袭用和传播,才使“兰”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并由此衍化出理想境界与美好情感。“兰”已完全脱离了它本身的植物性,变成一个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以“兰”为词根、词素构成的词,在现有各种词典中累计就有150个以上。我们不妨检视一下用兰作词素构成的词语,以领略一下作为文化符号的“兰”的概貌。比如,“兰宇”,谓宫室之美。“兰交”,知心之交。“兰言”,同心之言。“兰豆”,精美礼器。“兰心蕙性”,心性清高风雅。“兰石”,兰芳石坚,喻姿质之美,“兰味”,气味相投。“兰杜”,兰草杜若,喻美质。“兰秀蕙芳”,清秀芳香,喻美质。“兰卮”,盛美酒之器。“兰夜”,七夕之夜。“兰姿”,称姿容之美。“兰思”,谓思致之美。“兰茂”,谓如兰之茂。“兰茁”,谓如兰芽之茁。“兰服”,衣服之美称。“兰书”,篇章之美称。“兰桂”,喻贤人君子资质之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小小兰花成为自然界的尤物,使人几多向往,几多追求,几多痴迷,几多彷徨,几多沉醉,几多感慨,以致千金相许,梦寐以求。兰花从深山走向市场,是因为人们喜欢它,追求它,可以说,兰文化的影响是兰花发展的内在动力。兰花的价值是有形的,再便宜的兰花,只要你与它心神相通,也能感受造物主的巧夺天工。不管你是诗人还是画家,也不管能否留下传世佳作,都会成为兰文化的参与者。兰文化的价值又是无形的,不能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兰花只是兰花,书画也仅仅是书画,缺少了人与兰花意境的互动沟通,兰花永远成不了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