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08

第8章 兰(2)

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促进交流、陶冶性灵、培养情操的事例。兰花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兰花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兰花也成为朝鲜人的崇尚之物,兰花被当今的朝鲜人视为高雅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令人称颂的是,他们还将兰花作为高级礼品来馈赠。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花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中华民族这一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第四节文人品兰

(一)兰的美学抽象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兰花因此成了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一、骨格。兰花的骨格美包括整株兰、整片叶、整箭花、整朵花的质地、布局和长势。体现骨格之美的正是株型的刚劲、挺拔、有气势;表现在花朵上,则是花品端正、有凛然之势,如宋梅以品正为美。而这种骨格美,真正喻示的是人格的清高与纯正。

二、风韵。兰花的风韵美有多种表现:如春兰荷瓣形花,以丰腴硕沃为美;细狭瓣长的寒兰,有飘逸清放之风韵,建兰素心则显现高雅秀丽之风韵;环垂叶型则是柔媚秀雅等等。风韵表现在叶姿、叶态、花形、花箭等综合布局上。

三、纹采。兰花,对其叶的鉴赏亦是对叶形线条的品赏,对叶艺的鉴赏,也是对艺色所构成的线条如金边、银边、缟线等线条的鉴赏。兰花纹采,给我们在兰花的品鉴中带来了情趣。

四、神气。“神气”所体现出来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最引人注目、最动人心魂。春兰瓣形花“虽然花小,却不因其小而卑微,依然开的大气凛然,一身玉洁,一身正气,令人观之而肃然起敬。”

(二)兰的精神抽象

松树有松树的品格,梅花有梅花的品格,兰花也有自己的品格。它的品格是:素洁坚贞,不畏严寒;幽香清逸,甘于寂寞;孤傲独标,品位高雅。

一、素洁坚贞。兰花是素洁的,它长在深山,远离尘嚣,不受污染,不被浸润,即使偶有微尘,也会很快被雨水、露水洗涤干净。因此,它能经常保持素雅纯洁。刘克庄《咏兰》诗中有:“萧艾荣枯各有意,深藏芳洁欲奚为?世间鼻孔无凭证,且伴幽窗说楚词。”兰花是素洁的,但它更是坚贞的。兰花品性坚贞,不怕飞雪严霜,任凭环境多么恶劣,依然不改其油油的绿意,坚持它那舒展纤细的造型。“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兰花虽遭雪霜之欺凌,仍能保持清幽的贞洁。春秋一贯,寒暑一色。有些草木植物是霜未至而叶先落,雪未降而身已枯,很难像兰花一样,保持自己的坚贞。

二、幽香清逸。孔子称兰花有王者之香,颜师古称兰花为国香。兰花之香,品位高远。它有着淡淡的清香,轻轻袭人,沁人肺腑,一丝一缕,令人心旷神怡,忘怀不得。多少人踏遍山隅,寻觅芳踪,追求那无以言传,只可意会神受的兰香。兰花之香,借助山间天然之风,递送远芳。苏辙诗说:“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写出了文人追逐兰花芬芳的心迹。

三、高标孤傲。“幽兰不共群芳处。”兰花稀少而孤傲,它长在深山,不喜与其他花卉凑热闹。兰花品类繁多,有珍品,精品,极品。有的兰花,价值连城。一株名兰在手,令人把玩不已,赞叹不已。兰花虽可驯养,移植,但毕竟天生野养,更值得弥足珍贵。兰花不像其他花可以随便种养,它具有特定的环境要求,无论是空气、湿度、水分,还是阳光、泥土、肥料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物以稀为贵。兰花正因为稀少,它才见得珍贵,又因为它的品性及由此形成的兰文化,因而更显出它的高雅。

(三)兰的形象转借

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无所谓形象,它的形象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抒写情感,借兰花之酒淋浇块垒,从而塑造出来的。

一、淡泊名利的隐士。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所污。郑板桥在许多诗中都透露了隐居深山的意旨,企图逃避纷争喧嚣,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他在诗中说:“高崖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与君高枕卧其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画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知君本是素心人,画得幽兰为写真;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芳邻。”郑板桥很想遁入深山,返归自然,过一种餐霞吸露,潇洒落拓,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他凭借自己的诗笔与画笔,表达了这一理想。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郑板桥想当隐士,只是看不惯社会的肮脏无耻,他只有看破后的澹泊宁静,而无失意后的牢骚怪话。孔子在处处不得意的社会现实面前,倒是很有感叹,深感失意。《猗兰操》中就写了孔子见兰起意,大发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这是孔子在周朝末年,奔走各诸侯国之间,政治主张不被采纳,郁郁然不得志,内心深感痛苦,因而发出深沉的感叹。孔子也是满肚子学问,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三、高标傲岸的孤臣。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或者歌咏兰花,或者图写兰花,从兰花身上发现自身的价值。陈子昂诗云:“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他将自己的身世、志向、寄托,乃至生命的归宿全部倾注在兰花身上,体现出一种崇高的孤独精神。元代倪瓒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把屈原和郑所南联系起来,不但在兰花身上见到了郑所南所具有的屈原精神,而且发现了郑所南所画兰花的家国之恨。

四、坚贞不屈的斗士。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屡受毁谤、惨遭放逐的不幸际遇中,将他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他以兰寄志:“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兰芷变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他笔下,兰花被当作“美女”、“君子”、“贤人”来歌颂的。对比孔子、郑板桥,屈原的精神境界应该是最高尚的,为了追求与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兰的自然之美

一、兰之姿。姿即姿态,就是欣赏兰草整株的姿态美。兰花,在植物学家的眼里,只是兰科兰属植物中普普通通的草而已,不过认为兰科是最高的单子叶植物中进化类群。其实,兰花的花形结构之复杂精巧,使生物学家也叹为观止。兰花的株态,有的高昂挺秀,有的妩媚柔美;有层次分明的盆景秀丽,更有旋扭逶迤的造型典雅。其中包括花姿、叶姿与体姿三个部分。兰花有叶、有花、又有香,可算得上花中尤物。宋代王学贵曾赞曰:“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兰花的体态异常优雅,株形稳健,铁骨铮铮,根深蒂固,傲气凛然。清风掠过,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见花开时,花葶高出叶面,各花之间,刚柔兼备,顾盼呼应,显得端庄素雅。综观整株姿态,叶子长短不一,飘洒其间,难怪有很多文人墨客钟情于画兰,挥手涂抹之间,兰的音容笑貌即现其中。

二、兰之色。先说花色。古代文人对于色的喜爱偏向于素,这与其崇尚素雅的意境、素雅的心态、素雅的人生有关。有位诗人曾吟道:“绿壳周身挂绿筋,绿筋透顶细分明,青青霞晕如烟护,确是真传定素心”。再说叶色。兰叶的颜色以翠绿色和浓绿色居多。婀娜多姿、浓绿流彩的带形兰叶,如同妙龄少女的秀美娥眉,恰似一弯妩媚的新月。姿态诱人的兰叶,或迎风摇曳,舞姿娇柔;或英姿挺秀,刚柔兼备;或参差错落,向背穿插;或高昂低回,顾盼应答,令人望之消魂,百看不厌。古人诗赞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面对那钝圆匙状的叶端,那如大鹏展翅的叶嘴,那折皱扭转的造型,那金银镶嵌的斑缟,更有那叶上晶莹剔透的龙体、凤冠、凤眼的图形,如诗如画的斑彩,不能不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三、兰之香。兰为“香者王”,香气清幽,素有“香祖”之称,尤以其青艳含娇、风姿脱俗,给人以“兰气清和引群品”的感觉。幽幽兰香,菲菲袭人,兰花幽香远逸,飘漫四方。“庭院有兰,清香弥漫;居室有兰,幽香满堂。”“兰生香满路,清芬倍悠远。”“秋兰荫到池,池水清且芳。”这些流芳溢香的辞句,无不充满对兰香的赞美。所以,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

第五节兰与名人

兰花株形典雅,花姿优美,叶态脱俗,幽香四溢,历来被帝王、文人、名士所推崇,他们既从外形上鉴赏它的天生丽质,又从气质上寄寓高洁、独秀、操节等人文之思。

(一)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借助兰花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文中的“商”,即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与比自已贤明的人相处,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增进;子贡喜欢与才质不如自已的人相处,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减损。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作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品性的影响,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

据说孔子作《猗兰操》,就是以兰花自命,并以兰花为题创作出来的。孔子四处游走,访遍各国诸侯,没有一个国君愿意任用他,最终徒劳无功。他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路过隐谷,看见山涧兰花繁茂,压倒众芳,喟然长叹:“兰花本来是王者香,没想到今日只好与众草为伍了”。于是孔子下车,取出琴,边吟边弹,伤感自己生不逢时,写下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乐曲《琴操》。孔子在这里直接以兰花自比,成为文人士大夫将兰蕙与君子沟通的典范。

(二)勾践种兰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27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名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三)屈原佩兰

屈原,战国时伟大诗人,楚国人。由于楚怀王昏聩无能,忠奸不辩,听信谗言而迁怒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陷于困境,但其志不变,他将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他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如何滋兰、佩兰、纫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担心兰在寒风中而枯萎,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可见,屈原的爱兰、颂兰,寄情于兰,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四)王羲之摹兰

书圣王羲之,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永和元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定居会稽(今绍兴)。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与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爱鹅的故事其来有自,他给山阴道士书写《黄庭经》而“笼鹅而归”,后又拓了“鹅”字而家喻户晓。而更有情趣的爱兰却被人忽略。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行的名士们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