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
18697700000016

第16章 形意拳和武德(2)

孔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是严以律己,重视礼仪仁德,做人要光明磊落,诚以待人。孔子仁学的忠实继承人孟子也谆谆告诫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仁义。他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意思是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由孔孟二位圣贤提出的这种仁德思想,千百年来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孔子十分重视仁德修养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则成为形意拳门尚武崇德的主要思想精神。为了更好地、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形意拳的伦理道德精神,我们从形意拳的拳谱内容、授德的规矩、技击的思想、侠义行为、涵养品德等几个方面,简单地分析一下形意拳门武德的深刻文化内涵。

一、《形意古拳谱》的全书贯穿了孔孟仁学的传统伦理。《形意古拳谱》一书开头有六个前提,每段中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孔孟的仁学思想。例如“做人崇忠厚之心”,“其君子怀仁而慕义”,“世道,人道之维持,何赖平?赖平礼而已”,“常存仁义之心,能消除万事之凶”。这些都是孔孟仁学的精华。

从该拳谱中的拳学主张、拳理拳法来看,也较系统地进行了符合阴阳、五行、六合的解释,并且明确地提出了:“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这些传统的伦理思想和中庸之道,无不渗透于形意拳的拳理拳法的各个方面,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在几百年的继承和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从形意拳的修炼理念来看,同样体现了以仁爱、宽容、诚实、理解别人之心来达到功夫和道德的完善。形意拳在修炼过程中,努力锤炼人体的生理平衡的同时,又要注重锤炼心理的平衡。“欲诚其意,先正其心”,“养性得天和”,“君子之心终日坦荡,安之若素。日久,自然产生浩然之气”。这种重视精神和心理平衡的养生作用,即是形意拳内外兼修,自我完善,优化自身,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为人处事谦和礼让,与人为善,行仁行义,守仁守义,特别有利于功力的提高,因为人的行为符合于仁义之大道,就会身心统一和谐,从而产生德高功也高的效果。“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充分说明了形意拳既求生理平衡又求心理平衡。心性的修养和道德的修养是分不开的,也是必修的,是伦理观与平衡和谐思想在形意拳中的反映。

三、形意拳的技击特色体现了孔孟之道的仁义思想。形章拳以技击性强著称于世,它拳势精巧,发劲刚猛,顾打同形,以巧取胜,但是历代形意先师们都要在授艺时谆谆告诫门人弟子,与人相较,决不可随意出手伤人,形意拳以防御为能。拳经讲:“万事归于善”,这正是孔孟之道中“仁义礼智信”中“仁”的体现。“仁”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其运用于形意拳的技击思想中,则是以宽仁的态度、坦荡的胸怀、恭谦礼让的态度来以武会友,彼此增进友谊。即使是对一些不法狂徒,一般也不把他置于死地,非到万不得已,才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有形意大师曾这样论述道:“形意拳之拳法,主张先守后攻,既能安全自己,又能克制对方,在技击中以武德为重”。形意拳宗师车毅斋1888年在天津日租界以形意剑术,技服日本武士板山太郎,被清政府授予“花翎五品军功”,为国人争得了荣誉。车氏纪念碑文中记载:“日人奋然临,毅斋“漫然应,倭败失诅,愿师之,毅斋婉谢焉”。这里的慢然应”,体现了形意拳家的武德为先,先礼后兵,从容应战的技击特色,把争取胜利的个性特征,纳入了“以礼而行”的范畴。“毅斋婉谢焉”,同样体现了形意拳宗师高尚的礼义情怀。

四、形意拳门中在收徒和传艺方面,择人而授、以德为先。崇尚武德是形意拳门中的优良传统。在形意拳谱中明确指出:“此艺三教三不教。何为三不教:贼盗者不教;愚鲁者不教:无义者不教。何为三教:孝悌忠信者可教;有刚有柔者可教;机谋灵通者可教”。形意拳门中在授德传艺提出的“三教三不教”门规,始终贯穿了孔孟之道的伦理道德精神,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一定修养层次的形意拳师,无论平时自己演练修炼,还是授德传艺,一定要坚持武德第一,武艺第二的原则,要把传艺对象的道德品质作为传艺习武的先决条件。

根据择人而教,择德而教的思想,形意拳门中在授徒传艺方面,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不传,也不轻传。这里所谓合适的人选.就是指人品端正,为人诚实,即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之人。

武术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自己儿子都不传。只有你有好的人品,老师才会教你。练武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

同时,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在有经验的老师傅看来,无不是患病早亡。

师傅怎么对付老想着用武术去欺负人干坏事的人呢?回避法。就是打出“穷文富武”的幌子。以前科举,就是几本书,哪都能借到,不用花费很多;而练武就不同,必须吃好喝好,使自己身强体健,而且还要提供老师的食宿,因为练武必须得老师言传身教,所以费钱。—此之谓穷文富武。

现在的体育运动员拿金牌,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一个运动员身边有教练、医护多少人?每月的营养品有多少?居住条件有多好?严格来说,武术也要这样,所以尽可以说,你的财力不够,从而拒绝你。不过“穷文富武”是个幌子,老师真正看上你,财力不够不成问题,只要人品好就行,旧时代的很多拳术名家都是自己贴钱养徒弟。

五、历代形意大师名家,他们把形意拳的修炼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日晨昏演练、交流切磋,不仅使自己的功夫和拳艺与日俱增,同时养成了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和坚定的信念。这种内外兼修、操守一致、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式,日久天长,自然会使人身心协调,消除浮躁,从而养成一种刚柔相济的精神气质。

形意拳门的历代先师们都倡导义气之风,重伦理,讲义气,讲信义,忠厚诚实,互助友爱,并且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一生以武为业,以武会友,同仁和朋友甚多,他们待师长如同父子,待同仁诚信可嘉。“尊师重道”的高尚品德,历来是形意拳门中所倡导的。“一处投师,八方学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师承传授,以字论辈”,都是形意拳门里历来奉行的规矩,这些无疑都是孔孟伦理观念对形意界的深刻影响。

【知识小百科】

唐传形意—指的是唐维禄的拳法。唐师绰号“唐小猴”,孙禄堂绰号“孙猴子”,是说两人皆有翻墙越脊之能,两人并称为“二禄”,谐音为“二鹿”,是说两人皆有夜行三四百里的脚力。唐师来京,为了避免施展腿功惊扰了路人,都是在宁河睡到一更天再动身,天亮时便到了北京,途中还要偷越过几道关卡。唐维禄平时总是漫不经心的样子,拿着茶壶一溜达能溜达一天,但他是说比武便比武,非常果敢。他曾击败过一位开宗立派的名家,却不许后辈弟子们宣扬,这是唐维禄师傅的武德。

六、孔孟仁爱思想对中华武林的影响极其深刻,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侠义壮士,有为民请命的,有扶危救困的,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有“舍生取义”的,更有为国为民而捐躯的。“舍生取义”和为国为民而捐躯的美德是做“仁人”的准则,也是形意拳门中一直倡导的行为标准。

许多形意门人在反抗列强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有的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人民立下了可歌可泣的功绩。车毅斋、李存义、韩慕侠、布学宽、刘俭、孙德宜、李三元等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为民而“舍生取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块块丰碑。圣人孔子和孟子提倡“大勇”而反对“小勇”,历来强调武勇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而反对那种为了个人的恩恩怨怨而争斗的行为。

抗日战争时,尚云祥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呕心沥血研究训练军队的拳法。后来被日本人知道,就找上了尚云祥。日本人知道尚云祥绰号叫“铁脚佛”,那时武术界称呼个“佛”、“仙”的很多,就是个江湖名号,没什么特别意思,而且尚云祥对自己的这个名号,是很不喜欢的,但日本人一听绰号有个“佛”字,就不一样了,所以他们来是毕恭毕敬的。他们要让尚云祥教拳,当时尚云祥刚写了本拳论,他们就说要印刷成小册子,在日军中派发。尚云祥一口拒绝,那本拳论也就藏了起来,几十年过去,可能丢失了,没传下来。日本人总来劝说,每次都很有礼貌,后来突然翻脸了,抓了尚云祥几个徒弟,他们都没能回来。当时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抓他们,不是为了威胁尚云祥,而是退而求其次让徒弟教。这四个人到了日本人的榻榻米上,脚下一用力,榻榻米都碎了。日本人觉得这“铁脚”应该是尚云祥的看家本领,就让他们教这个。他们教的是伤筋震骨,学过的日本人都出了毛病,严重的下肢瘫痪。日本人一怒之下将这四个人都杀害了。

第三节当代教育增强武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武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从小倍受疼爱,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便失去信心、垂头丧气。在武德内容中包含“武志坚”、“武学勤”,阐明了众多习武者“十年磨一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刻苦练习武术的精神。为了达到武技的高超境界,苦学技艺、磨练心智,即使遇到挫折也始终不轻易改变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对于学生来说,未来社会充满了各种挑战,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若没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做支撑很难获得成功。因此把武德的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发扬光大,便可受益无穷。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武德教育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当代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正在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如何使学生们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自己心中的净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武德的基本内容中包括了“武旨正”、“武礼谦”,是为了强健身体,掌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习武者在修炼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德的修炼,既修身又修心。修身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养性。“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拳先学礼”是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学生们应该在学习武术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吸收武德精华,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将人生的价值提升到崇高的境界。

三、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武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古人云“修炼之为教”。习武者习德不仅可以促进武技的提高,武技的修炼过程也可以反过来提高武德境界。任何习武者技艺再高超,若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用武艺来欺压民众,争强好胜,最终只会被社会所唾弃。因此好的道德品质是技艺进步的前提。

武德讲求“武礼谦”,如抱拳行礼,表现谦和礼貌。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武德中的“武仪端”,要求表现举止庄重,容端体正,体现一种出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不能衣装不整,体态不端。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礼让谦恭的品德,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知识小百科】

李存义论拳中人品

夫习拳艺者,对己者十之七八;对人者,仅十之二三耳。拳艺之道,深无止境。得其浅者,一人敌;得其深者,何尝不万人敌耶!

习拳固宜虚心、谦谨,非多历年所熟复而无间断,未足以致极境。能致极境者,一由于虚心,一由于恒心,设辄作辄止,安能望其深造耶!

练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功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练去,功夫自然而成。

余练习拳学,终身未尝有意一次用诈胜人,皆以实在功夫也。若以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诈心有何益哉?与人相交总是光明正大,不能藏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

被人所败亦不能用诈心也。余所以练拳一生,总是以道服人也。以上诸先师常言,亦是余一生经验之事也,以后学者切记,虽然不用诈,不可不防诈,与人较量总要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