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
18697700000018

第18章 形意拳的发展现状

形意拳(包含早期的六合拳)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据有记载可查的资料显示,形意拳发展到现在已将近400多年了,是我国四大经典拳种中创立最早、拳理最完善的。

形意拳运动,从目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推广普及和发展角度讲,可以说超越了以前,这是国门打开、技术攀升和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从承前启后、继承发展的角度讲,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趋势呈现的是倒退和缺失。由于种种原因,掌握单方面功法的多,掌握全面的少;因而造成了丢失的多,流传下来少的现象—年轻的接不上来,年老的又相继过世,当前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形意拳发展的一个危险时期。

第一节以形意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

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武术式微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热捧。但另一方面,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正在远离我们的视野。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晶,传统武术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中,正面临着亘古未有之变局,在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面前表现出不适和无奈。尤其是包括形意拳在内的中国武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商业文化的侵蚀,拳种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举步维艰。

形意拳在现代竞赛规则的指导下,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武术“体操”运动形式(武舞)。竞技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强调了传统武术的表象形体,同时又创造性地开发了新的竞技运动(如自选长拳套路、器械等),这些都完全让形意拳进入了体育竞技竞赛的范畴,已经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特点风格与内涵。

在对抗赛中,设置了各种护具,其中有些是必要的,但有些护具应该去掉,如手套等。而且比赛还限制和禁止了许多传统武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现在的武术散手擂台赛,目的只是要达到表演的效果。使人们误以为形意拳就是拳击、摔跤加搂抱的综合体。

二、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单一

深深扎根于中国农耕背景下的传统武术,有其先天的不足,在传承方式上比较单一。传人往往认为从祖辈或师傅处辛苦得来的传统武术技艺,“是自己养家糊口、立足社会的独有本领”,故对其抱有一种敝帚自珍式的心态,传承过程中常常是“密而不传”、“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甚至会“留一手”。为了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局面的出现,一些秘密或者规律性的精髓掌控在少数人手中。

三、老武术传承人自生自灭,新传承人青黄不接

传统武术拳种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自生自灭”的状态。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转变,文化生活的丰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越来越远离传统,看不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造成传统武术后继乏人。

民族文化传承人地位弱化、经济贫乏、生活困顿,使得一些拳种的传承人,未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武术传承的重要性,不积极开展传承工作。一些地方性的小拳种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加之许多拳种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问题十分突出,保护武术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能否留住拳种传承人的技艺,关乎传统武术的存亡。

吴子珍老先生就是例子。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他掌管着百年老字号(1900年成立)的四民武术社,教授学生,同时用以贴补生活。因为人人要工作、要学习,武术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所以生员状况日不如前,而且只能在早晚及休假日进行传授。尽管如此,先生仍然处之安然,不因窘迫而悲观,反以传武教艺为乐事。“文革”开始后,先生不幸被抄家,所有武术器械、设备和相关资料被洗劫一空,“四民”牌匾被摘下,社团活动被取缔。他也被扫地出门,从此,生活完全没有了一丝保障,老两口仅仅靠着膝下弟子每月送来的一两块钱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严重的打击使得不堪负重的老人家提前步入了灯烛残年的岁月,赖以终生的武术乐趣被无情斩杀,数年光阴,就送走了一代明师。

像吴子珍这样的武术家还有很多。他们一生之中,都在不间断地练、不间断地用、不间断地研究和教习后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表演成果,没有人给他们武英级的封号,充其量不过在纷乱的江湖中求得一丝生存的手段和希望,也更没有以此获取丰厚的利润,微薄所得都用在了传统武技事业的发展之中。

四、拳种的挖掘整理工作处于“沉睡”状态

由于对传统武术传承认识上的不足,未能将挖掘工作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导致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流于表层,未能从根本上阻止传统武术的消亡之势。

五、现代的专业队和民间传统武术处于脱钩状态

现在的武术发展趋势,是以国家、省市、院校的体工队和专业队作为代表中国武术发展的潮流与水平,与民间的传统武术基本上处于脱钩的状态。传统武术文化,决不是表象的、单纯的肢体运动(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如此),而是它博大精深的意理和内涵,研究它的内涵所在才是文化。

严格地讲,我们现在正在推广的实际是体育性的表象形体运动,是竞技的一种体现,是特殊的体育运动形式。然而,真正的奥林匹克讲究的是精神、文化、运动理论,而不是单纯的表象运动。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继续下去,这种严重缺失的、扭曲的表象运动,会使当代的年轻人以为全是真实的,认为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武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更加可怕和严重的。

第二节如何在青少年中弘扬和

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一、树立民族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应盲目地否定自己,丧失民族自信,而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还要有相应的精神文化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性长于伦理,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依然具有现代意义的一个根本表现。具体到武术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自身,首先应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认识到传承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而对其进行保护、传承。

二、武术文化和技艺传承并重

武术先于京剧、昆曲进入学校,政府对促进青少年武术教育可谓不遗余力,但这些年的成果却和当初的期望相距甚远。

学校武术课形同虚设,学生对武术置若罔闻,对韩国跆拳道竞相追逐。什么原因?武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过于强调技术的呆板教学,忽视学生兴趣的灵活培养。

文化的习得,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学习传承,而不是技艺上的学习所能替代的。韩国、日本都将民族文化提到很高的地位,将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提升到弘扬民族精神的地位,而我国仅仅是强调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武术课内容,并没有将武术文化进行提炼。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仅仅接触的是技术,这和学习一项西方体育项目并没有什么不同,再加上现今武术课内容的枯燥乏味,学生对学校武术课不感兴趣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把武术提升到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传承势在必行。

学校可以将武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进行宣传。武术家如岳飞、戚继光等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永远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武术文化内涵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是当今所提倡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样,青少年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就有一种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就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坚持的恒心,中华武术文化才可以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三、迎合学生需求,启发学生兴趣

青少年喜爱竞争性强、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韩国跆拳道受到我国青少年的欢迎,这和跆拳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无关系。跆拳道加入了搏击的意味和街舞的动感,教学中强调“以礼始,以礼终”,并且技术优美、技击性强、简单易学,让人们无处发泄的压抑通过怒吼和用力的过程发泄出来,所以,跆拳道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这大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

因此,我国学校武术的教学应从启发学生习武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应单纯以掌握套路动作数量的多少为目标,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武术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一定的革新,探索一种既能体现武术运动独特的健身、防身、修身、娱乐的特点,又能适合现代学生兴趣的方法。

四、武术文化传承,学校社会共同担责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各种信息,学校已经不是他们唯一接触信息的途径。

这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以及各种传播媒介。借鉴国内外经验,我国应通过媒体、家庭、社区、同辈团体等途径加强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必须继承的精神食粮。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青少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经验,无论是从弘扬民族精神还是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政府都应给予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强有力支持,这包括健全立法制度、管理体制及加大舆论引导等。社会应将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进行推崇,通过学校、媒体、社区、家庭、同辈团体等渠道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学校武术教育是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应以启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只有青少年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武术文化的需要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生生不息、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