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天空的自由飞翔者:鸟
18701700000010

第10章 妙趣横生——鸟中趣闻(2)

最使幼鸟难以忍耐的是热带炎热的气候,颇有爱子之心的成年“鞋之父”鸟也有高招,来为爱子降温。这时,它们的“鞋”又派上了用场,成为“飞行水箱”:成年鸟用这个巨大的喙满含湖水,然后向幼鸟喷出,幼鸟就站在下面舒服地洗了一次淋浴。如果此时它们还口渴,也能方便解渴,只要张开嘴,就喝到了“自来水”。

只有很少的动物园养有“鞋之父”鸟,但奇怪的是,在动物园中的“鞋之父”鸟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原来它们都是人们首先捕捉到的幼鸟,后来在动物园中长大的。

第二节不同寻常——鸟中之别

我们知道同样是鸟类,不同的类别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人类一样,有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等。其实,即使在同一类别中,每个个体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人长得高,有的人长得矮,有的胖有的瘦等。在鸟类中也是一样的,也会有体重重的鸟和体重轻的差别。总之,正是这些差别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1.体重相差最大的鸟-大鸨

你知道吗?在欧亚大陆北部,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鸟,雄鸟和雌鸟之间的体重有很大的差别,雄鸟体重约为11~12千克,而雌鸟只有5~6千克左右。这种鸟被人们称为大鸨。

大鸨是一种大型的陆栖鸟类,身体全长约100厘米。雄鸟头、颈和前胸为青灰色,喉部近白色,细长的纤羽于喉侧向外突出如须,而雌鸟喉部无须。

上体其余大部分为淡棕色,并布满黑色横斑,两翅大部分为灰白而略带黑色。中央尾羽栗棕色,黑斑稀疏,羽端白。

下体自胸以下为纯白色。嘴铅灰色,脚为褐色。

大鸨不但善于奔跑,而且飞行能力也很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大鸨的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雄鸟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三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

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

大鸨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原和半荒漠地带。由于大鸨常成群活动,所以在描述这种鸟时,用“七十”加上鸟,就组成了“鸨”字。大鸨的婚配属于“一夫多妻”制,雄鸟和雌鸟只是在短暂的繁殖期才生活在一起,交配之后,雄鸟就另觅新欢去了,只剩下雌鸟承担孵卵、育雏等任务,这可能也是大鸨往往使人产生没有雄鸟错觉的一个原因吧。大鸨的雄鸟在求偶夸耀时,首先双腿微屈,伸直颈部,嘴水平向前,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尾羽向上抬起,并有向背部折叠的趋势,从而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表示发情。一般雄鸟露出的白色羽毛越多、越白,就越受雌鸟的青睐,在争夺配偶的竞争中也就越占有优势。

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以上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野外总数仅有300~400只。大鸨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也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2.世界上唯一需要冬眠的鸟——白胸秧鸡

当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世界上的大部分动物就要开始进入冬眠了,但是在鸟类当中,很少有需要冬眠的,但是,就有那么一种鸟类它和那些需要冬眠的动物一样,也需要进入冬季休眠时期。这种独特的鸟就是白胸秧鸡。

白胸秧鸡又叫苦恶鸟,这是根据它的叫声而得名的。它的上体为黑色,面部及下体为白色,属于小型涉禽鸟。平时多栖息于沼泽、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丛、小竹林等地,啄食动物性食物。清晨和傍晚常能听到它们的鸣叫,在繁殖季节,从早到晚几乎都可听到叫声。每年4月初,开始在灌木丛和芦苇丛中营巢。每年产两窝,每窝3~9枚卵不等,卵壳土白色或土黄色,上面带有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担任。入秋以后,白胸秧鸡结束了繁殖生活,幼鸟已经长大,可以独立生活了,这时,它们的活动反而更加频繁,每天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食物,好像从不知道饱似的,只吃得个个膘肥体胖,甚至飞起来也觉得有些吃力,难怪有的人专在这个时候去捕捉秧鸡。

初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冷,胖乎乎的秧鸡个个急于选择干燥的石洞或泥洞,钻到里面冬眠。秧鸡在洞里不吃不动,或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减弱,尽可能地减少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凭借贮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

等到春风把严寒的冬天赶走之后,小草已经发出嫩芽,昆虫也开始活动了,白胸秧鸡在洞中也渐渐地睡醒了,它慢慢地从洞里走出来。经过三个月的冬眠,身体虚弱多了,走起路来都有些摇晃,不能飞行,视力也很模糊。此时,它们当务之急是增加营养,吞吃大量食物以强壮身体。一个星期过后,白胸秧鸡体力就得到了恢复,不仅能够正常飞行,而且还能到处觅食,人们又可听到它的叫声了。

3.会讲幽默语言的鸟——企鹅

俗语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那么鸟类的语言是不是也是丰富多彩、诙谐幽默的呢?在企鹅群体中就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多年来,海洋动物学家对企鹅的行为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它们的行为“语言”有一定的规律性。企鹅的行为“语言”,主要利用姿势动作和叫声来表达,其中最典型的是阿德利企鹅。

当行人或贼鸥靠近时,阿德利企鹅会紧收项颈羽毛,在头顶处形成褶状隆起,转动的眼圈下,上露眼白,这表示它心里紧张,但又不希望与对方争斗。

接着它收拢颈毛,慢慢地前后扇动翅膀蹒跚离去。

每当外出归来时,阿德利企鹅会拖长尾音高声呼叫。呼叫时,身体伸长,两翅夹紧,喙部大张。

当阿德利企鹅与配偶或幼企鹅相遇时,还伴有摇头晃脑、低头哈腰等动作,表示久别重逢之喜。当接近巢位时,阿德利企鹅身体和颈项均倾向巢穴,似乎说“到家了”。

企鹅在接近其领地2~3米时,不管领地内有无配偶或幼仔,都会发出高声呼叫,叫声含义似乎是:“家里有人吗?我回来了!”如果配偶或幼企鹅在家,它们也会出高声呼应:“我在家,请进来。”

两者相见时,便不再呼叫,这时会软语温存一番。

企鹅进入“婚配”时,“住房”是个先决条件。在配对之前,独身雄企鹅开始建窝筑巢,布置“新房”,并不停地在巢位上狂热呼叫,以招引雌企鹅。当一只羽毛紧束、光彩照人的雌企鹅点头哈腰地趋近雄企鹅时,表明雌企鹅愿意交往。而雄企鹅如允许它接近,就表示同意交往。当雌企鹅趋近巢位时,雄企鹅深深地一鞠躬,雌企鹅也同时鞠躬还礼,进行简单的“拜堂仪式”。然后,雄企鹅蹲于巢内,用喙轻轻抚弄窝,有意无意地重新整理巢中之石,雌企鹅则立于巢旁。稍后,雄雌企鹅互换位置,最终实现交配。有时,这种结合由于行为程序受干扰也会出现中途失败,此时,雌企鹅便走出“新房”另觅“新欢”。

企鹅对领地的选择和防卫斗争往往涉及:一是领地所有权归属的争吵,有时为此斗得不可开交,直到一方认输为止;二是邻里越界引起争斗,因此垒巢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侵犯;三是外来者在营地边缘活动会引起某些对抗反应。而且,外界物体的快速行动往往会引起企鹅极其强烈的反应。对贼鸥、外来企鹅或行人的侵扰,也会发出咆哮呼叫。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企鹅便攻击呼叫。其声音短促、沙哑、刺耳,等于在说:“我和你拼了!”接着它就向对方冲击,猛扑过去。同时,还有用胸部顶撞对方或用翅膀猛烈拍击对方等进攻性动作。

在企鹅行为中,必然存在动作起因和诱发响应的因果关系。阿德利企鹅的大部分行为与头和喙的姿势、动作有关。对这些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就可以编写出一部“企鹅语言”词典来。

4.鸟中的“模范丈夫”——伯劳

提起“丈夫”二字,好像只有用在人类当中比较贴切。其实在动物界中也一样能用,并且还有“模范丈夫”的称号呢!在鸟类中,就有一种雄鸟和我们生活中的“模范丈夫”一样,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男人”!

武夷山的寒冬腊月是伯劳鸟的“热恋”季节。为了取得雌伯劳的爱情,雄伯劳鸟之间经常会发生“决斗”。这时,雄伯劳一边发出悦耳的鸣叫声向雌鸟献上一首首的“情歌”,一边向雌鸟频频摇头献媚。如果获得雌伯劳鸟的青睐,则进入“蜜月”阶段。雄伯劳鸟十分体贴“妻子”,整天不停地捕捉猎物给“娇妻”享用,甚至忍饥挨饿,也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储备的食物献出来。

雌伯劳鸟在“丈夫”无微不至的爱护下,养得胖胖的,并于次年初夏产下4~6枚卵。孵卵期间,身体已瘦弱不堪的雄伯劳开始大量捕捉和吞食猎物,同时继续为雌鸟提供食物,使雌伯劳鸟在“坐月子”期间吃得更好,安安心心地孵卵。这时如果有外来鸟类进入它的巢区,便会遭到主人的凶猛攻击。雄伯劳鸟在育雏期仍需尽丈夫的义务,真是一位鸟中的“模范丈夫”!所以,武夷山有一首民谣唱道:“黄伯劳,等不得娘脱毛……”是因为群众看到那位“模范丈夫”为协助“妻子”孵卵、育雏累得身体消瘦、羽毛凌乱、筋疲力尽的情况而发出的感慨(虽然是把丈夫错看成妻子)。

伯劳鸟是一种中小型的猛禽,它的脚强健有力,趾有利钩爪,喙的前端有钩和缺刻,有点像老鹰的喙。它喜欢栖息在丘陵地区视野开阔的林地,性格暴躁凶猛,目光敏锐,发现猎物常常一个高速冲刺就能逮住。它善于俯冲而下捕捉地面上的青蛙、蜥蜴、老鼠甚至蝗虫,还能一举捕获正在飞行的蜻蜓,也会捕食小鸟,甚至捕杀体形较大的鹧鸪和竹鸡之类。

5.带翅的电报——鸽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电话还没有普及前,电报是人们传送紧急情报的主要通信工具。由于发电报的成本很高,所以人们有时候都不能把想要传达的信息说完整,只是简单地发几个字。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后来人们就借用鸟类来传递信息。这种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和平的使者-鸽子。鸽子被认为是和平使者,恐怕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度里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这可爱的小家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充当这一角色的。

在上古时期,人们把鸽子看做是爱情的使者,而非和平使者。比如在古代巴比伦,鸽子乃是法力无边的爱与育之女神伊斯塔身边的神鸟,而在当时,民间则把少女称为“爱情之鸽”。

其实,鸽子不但是和平的象征,而且它还具有惊人的导航能力。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在鸽子的头部有一块含有丰富磁性的物质组织-磁石。它不仅能靠太阳指路,还能根据地球磁场确定飞行方向,因此,即使远在千里之外,鸽子依然能重归故土,从不迷失方向。据记载,1935年有一只鸽子整整飞行了8天,绕过半个地球,从越南西贡风尘仆仆地飞回法国,全程达11265千米。

正是由于鸽子具有导航的能力,所以自古以来就被用于军事通信。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社会,人们之间的通信也经常是靠它们来完成,因此有“飞鸽传书”的说法。即使在科学发达、交通方便的现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的边防军,也仍然用鸽子当“义务通信兵”。

在战争史上,所有参战过的动物当中,信鸽是战功显赫的,它与军犬不分上下。它历来被编成“通信兵”,担任传递信件、药品和文件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