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北美洲——美国
18708700000007

第7章 美利坚的纵横传奇(7)

他的方案主张设立一个北美议会,与英国议会一起共同管理殖民地事务,未经北美议会同意,英国议会不得向殖民地颁布任何法令。但此方案一时之间得不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从波士顿火速赶来的“自由之子”中的保罗·里维尔向大会递交了《萨福克决议案》。决议案是此前在马萨诸塞殖民地萨福克举行的一次会议获得通过的,它历数殖民地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并要求改变现状。

决议案指出不公正、不合法的强制法令是无效的;要求各殖民地全面抵制英国货物;号召马萨诸塞武装起来对抗英国的暴政。这项措辞严厉的决议案虽然饱含激进色彩,但是符合与会者的心意,因此很快就得到了认同。

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由约翰·亚当斯起草的致英国及北美殖民地的《权利宣言和陈情书》。陈情书重申了殖民地人民对英国当局的不满和英国议会无权征税的观点,指出:殖民地民众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只有直接代表他们的机构才有权向他们征税。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会议一方面认可英国议会有权管理殖民地的商业,另一方面决定全面抵制英货以报复强制法令的颁布。会议还商定,如果到明年5月殖民地的状况仍未改善,那么将再次聚会,考虑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会议结束后,抵制英货的行动取得良好效果,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出口从1772年将近500万英镑降至1775年的25万英镑,英国政府经济损失惨重。

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决议在英国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几种不同意见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大部分议员认为,为了避免殖民地一步步迈向独立,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压制殖民地的反抗活动,以显示英国议会的权威。国王乔治三世就是这种看法的支持者。他在1774年11月的一份诏谕中表示:必须狠狠痛击新英格兰各地政府的叛乱状态,以断定他们究竟是要臣服还是企图独立。但像前首相威廉·皮特这样的少数议员认为事态非常严重,只有向北美殖民地作出让步才能将事态平息,因此威廉·皮特在议会里多次提出主张撤销《强制法令》以及从殖民地撤军的动议,但这一提议始终未获通过。随后,威廉·皮特为避免与殖民地民众发生直接的对立冲突而继续努力,要求英国议会承认大陆会议提出的“各项合乎实际的要求”,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每名美国人都不会忘记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西郊那个名叫来克星顿的小镇,因为就在那里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而今,小镇的中心区矗立着一座英姿飒爽、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铜像旁那块粗糙的石碑上刻着的豪言壮语仍时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前,不要先开枪;但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就让战争从这里开始吧。

第一届大陆会议闭幕后,殖民地人民就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他们厉兵秣马、集结物资、训练民兵,冲突一触即发。马萨诸塞的形势最为严峻,一方面,当地民众紧锣密鼓地做着战争的准备;另一方面,马萨诸塞总督兼驻殖民地英军总司令托马斯·盖奇也率军队坐镇波士顿,修筑工事,日夜练兵,并派间谍收集殖民地当地的情报。1775年4月18日,盖奇得到报告说殖民地的民兵正在离波士顿20英里的康科德征集火药和军需品,他当即决定派兵摧毁康科德的这个军火基地,并下令到莱克星顿逮捕塞缪尔·亚当斯等反抗运动领袖。幸好英军的计划被“自由之子”探得,保罗·里维尔立即赶到康科德报告了这一情况,民兵们才能赶在英军前面在公路两旁设下埋伏,等待英军自投罗网。

伏击并不十分顺利,当4月19日凌晨,英军指挥官约翰·皮特凯恩率领士兵到达来克星顿时,先与当地一股民兵发生了遭遇战。起初双方都有些迟疑,只是不断喊叫,并没有开火。可是喧嚷中不知是谁开了第一枪,接着战斗就打响了。英军炮火强大,民兵因寡不敌众造成10人死、8人伤,被迫撤退。英军继续前进,到达康科德后销毁了他们发现的一部分民兵征集的军火,然后撤退。在撤退的途中,他们终于落入了民兵的包围圈。一路上,从附近村庄赶来的数千民兵躲在岩石、树林、灌木丛、房屋后面,对准英军开枪射击,打得他们措手不及,狼狈后退,在死伤240多人后才撤到波士顿。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成千上万从新英格兰各地陆续开来的民兵很快就把波士顿团团包围。

1775年6月中旬,英国政府派遣威廉·豪、约翰·帕高英、亨利·克林顿三名军官率领数千名英军前来增援波士顿的英军。得到这一消息,被围困在波士顿城的盖奇决定击退围攻的民兵,而500多名民兵在波士顿北面的布里德山建立阵地,以阻止英国援军与驻波士顿英军会合。6月17日下午,威廉·豪率领2200名援军向民兵发动攻击,意欲攻占布里德山。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英国援军虽然经过三次苦战占领了阵地,但是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伤亡代价。

民兵的抵抗一直无法取得明显的胜利。为进一步统一认识和增强行动的协调性,1775年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仍然只是12个殖民地,乔治亚州未派代表参加。

12个殖民地共派出66名代表,其中有25名律师,其他是商人、农场主等,波士顿富商约翰·汉考克被选为会议主席。

这届大陆会议的召开虽然是在英国政府与殖民地开战之后,但是代表们仍然不希望与英国彻底决裂,所以“一手举着橄榄枝,一手握着利剑”成为会议的显着特点。7月5日,会议通过了内约翰·迪金森起草的致国王乔治三世的《橄榄枝请愿书》,希望通过向国王表示忠诚而恳请当局结束斗争。但当殖民地派遣的代表——亲英的宾夕法尼亚总督理查德·佩恩带着请愿书请求晋见英王时,却吃了闭门羹。不仅如此,英王随后还宣布北美殖民地已经公开叛乱。可惜,和平的橄榄枝就这样枯萎了。

除了《橄榄枝请愿书》外,此次大陆会议还通过了内约翰·迪金森和托马斯·杰斐逊共同执笔的《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公告称:“我们已经陷于必须作出抉择的境地,或者是无条件地屈服于愤怒的大臣们的暴政,或是以武力进行反抗,在此种情况,只能选择后者,”“我们将使用敌人迫使我们拿起的武器……来扞卫我们的自由,万众一心,决意宁为自由而死,也不愿作为奴隶活着。”大陆会议还决定募集志愿军,接管并改建波士顿周围的民兵,组建一支有1.7万人的大陆军,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同时,还要在殖民地发行纸币,并向法国和西班牙购买军火,寻求援助。

大陆会议之后,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了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表达了殖民地人民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该书首先指出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揭露了英王君主统治的腐败,号召人们放弃对英王不切实际的幻想。另外,小册子还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天赋人权的哲理,表明独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个小册子在殖民地吹响了民主独立的嘹亮号角。

大陆会议由各殖民地民选议会选派代表参加的组织形式,打破了以往殖民地之间各自独立、互不相连的界限,提供了一个互相联系的历史性平台。

此时,英国政府并没有选择正确的解决途径,他们宣布禁止与北美殖民地开展贸易活动,下令查禁没收在大西洋海上航行的北美殖民地船只。

这种强硬的态度只能使局势雪上加霜,使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愿望更加强烈。

1775年时,北卡罗莱纳、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的代表就先后向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提出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要求。1776年,弗吉尼亚州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再次向大陆会议提出13个殖民地应当是自由和独立的。

在大家的不断呼吁下,大陆会议决定成立一个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委员会,其成员是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等,并最终由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1776年7月2日,大陆会议首先宣布与英国政府断绝政治联系,然后对《独立宣言》进行讨论。7月4日,《独立宣言》在经过讨论后正式获得通过,各殖民地代表在宣言上郑重签字。

《独立宣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言中称:美利坚人已经成为“一个民族”(one nation),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赋人权,建立政府就是为了保证这些正当权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如果政府损害了建立政府的初衷,民众就完全有权力改变或者推翻它。为了争取欧洲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宣言避开由选举产生的英国议会,而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世袭的英国国王。宣言列举了英国国王解散殖民地议会、向殖民地人民强行征收赋税等共计27条罪行,并进一步指出英国国王严重违反了原来与殖民地订立的“契约”,他已经不配再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最后,宣言还明确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应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解除它和英国的一切政治联系,及一切对英国国王的隶属关系。”《独立宣言》的发表使从大西洋东海岸到阿巴拉契亚山的整个北美殖民地一片欢腾。费城的教堂钟声齐鸣,城内的大陆军士兵也列队鸣枪表示祝贺。其实不只费城,北美殖民地的广大民众都在为《独立宣言》的发表而狂欢庆祝。这是北美殖民地民众的盛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诞生。7月4日也因此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

《独立宣言》不仅宣告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而且阐明了一种人类自由的哲理,对于此后的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美人民在争取独立的战争中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初,殖民地的民兵队伍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暂时掌握了战争优势。英国殖民当局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本土的增援部队抵达得比较晚,显得比较被动。

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展开,大陆军的弱点逐渐显露出来:组成大陆军的民兵缺乏有效的军事训练;装备和军火供应不足;作战指挥的效率不高;军官之间经常为军衔与权威发生争论。再加上英国殖民当局的本土增援部队于1776年6月抵达殖民地,这一切使大陆军很快就处于被动境地。

1776年8月27日,英军总司令威廉·豪率2万名英军与数千德意志黑森雇佣军在长岛登陆。

在登陆作战中,大陆军斯特林将军和近千名士兵被俘。接着英军进逼纽约,对大陆军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这时,华盛顿意识到处境的危险,立即率部于8月29日在夜幕掩护下渡过哈德逊河,进入宾夕法尼亚。华盛顿的果决挫败了英军围歼大陆军的计划,但是战局对大陆军依然十分不利,华盛顿甚至担心北美的大陆军会陷入到山穷水尽、一败涂地的境地。华盛顿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很快,英军又乘船南下,攻克了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大陆会议被迫从宾夕法尼亚的约克镇撤离,独立战争一下子陷入危险而严峻的阶段。

使独立战争局面发生逆转的是10月的萨拉托加战役。当时,驻扎在加拿大的伯高因将军带领英军南下,企图与豪将军的军队会合,对大陆军构成合围,但豪将军率领的英军只顾攻占费城,未能与他们进行有效配合,合围没有成功,哈得逊河流域的美军因为后方没有敌军而得以全力抵抗伯高因的军队。伯高因的英军因远离后勤供应基地,又在沿途遭到民兵的狙击,伤亡惨重,待其撤到萨拉托加附近时已经孤立无援,不得不于10月17日向大陆军投降。

萨拉托加大捷在军事上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它的政治意义更是重大非凡。经过这次战役,英国议会和内阁开始认识到英国存在战败的可能,并因此出现了议和的呼声。在独立战争之初就秘密以金钱和武器援助美国的法国,原本因不相信美国的力量而一直在公开场合严守中立姿态,萨拉托加大捷后,却于1778年2月与美国正式缔结同盟条约。6月,法国正式加入反英战争,并与英国海军交火。不久,荷兰和西班牙也相继承认美国,加入反英的联盟。此时,作为大陆会议特使的富兰克林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他不仅争取到法国的援助,还以灵活的外交手腕争取到国际舆论的同情,使英国受到孤立,进而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境遇。

1781午8月底,华盛顿率领5700名大陆军、3100名民兵联合法国拉法伊特将军率领的7000名法军一起包围了港口城市约克敦。

当时驻守在约克敦的英军司令是康沃利斯,他被围后一直指望英军的海上支援,然而这时参战的法国海军已经具有压倒性优势,当英军总司令克林顿于10月24日带领7000名英军赶来增援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康沃利斯和他的军队无法坚持到援军的到来,近8000名将士已于10月19日向大陆军缴械投降。

至此,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