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尼泊尔
18709000000003

第3章 感受“神”之国度的魅惑(1)

尼泊尔是典型的高山之国。它位于喜马拉雅山麓,境内有很多的高山。地球上最高的14座山峰中,有8座全部或部分位于尼泊尔境内,它们的海拔全部在8000米以上,这些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共同构筑了地球村的屋檐。高山之国,被白雪覆盖时,在阳光的照射下会绽放出无法描绘的光芒,也正因如此,尼泊尔被人敬仰地称为“众神的白色座椅”。

第一节 国家历史——“神”之国的足迹

尼泊尔王国简称尼泊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国民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佛教。1962年12月,尼泊尔颁布宪法规定印度教为国教,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印度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在尼泊尔,印度教徒占总人口的85%,佛教徒占13%。尼泊尔的国语是尼泊尔语,但也通用英语。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有“光明之城”的含义,是尼泊尔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直到今天还依然保存着历史的模样。尼泊尔通用的货币为尼泊尔卢比,但除了大额钞票外印度卢比也是可以流通的货币。

“亚洲山国”、“亚洲的瑞士”,这些都是尼泊尔的别称。尼泊尔是世界着名的“登山胜地”,每年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都会云集于此,展开冒险之旅。尼泊尔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尼泊尔的民间神话中说,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加德满都谷地是一个大湖,湖面上生长着一朵奇异的莲花,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光华。出现这种奇异的景象,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膜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高僧文殊菩萨,他希望这朵莲花能在谷地绽放,就用剑在湖南边的山背上劈开一个豁口,让湖水从那里排出,这便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由来。此后,文殊菩萨在谷地上建立了一座城,这便是后来的尼泊尔王国。

大部分有关尼泊尔的文献记录上,都提到了一种原始的谷地居民和一种原始的山地居民,关于这些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历史并没有哪怕是模糊的记载。除了这两种人之外,几千年来,从不同的地方涌来了不少人,来此定居,他们是现在尼泊尔人的先祖。不同的民族组合在一起,使得尼泊尔更加多姿多彩。

1.开国传说——文殊菩萨利剑创世

尼泊尔的开国传说与一个神话有关。相传在远古时代,加德满都河谷原本是喜马拉雅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大湖泊,叫做“龙湖”,是各位人世佛、菩萨、天神、仙人和修道者沐浴修行的场所。当时,七佛之一的毗婆尸第一世佛在湖心播下一颗莲花种子,并预见说湖里将生出原始佛佛光——“斯瓦扬布光芒”(“自我本原光芒”之意),那是一种无形无性佛的最初和至高体现。在尸弃二世佛时代,湖里果然生长出一颗千瓣莲花,花上呈现出五色祥光,祥光中分别浮现出大日如来、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密(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等五方禅佛。

毗舍婆三世佛时期,三世佛来此参拜,时隔不久,文殊菩萨从中国的五台山降临此地。

他禅坐在莫哈曼德普·吉利山顶俯瞰下方,思考着如何将湖水排走,使人们能够走到佛光近旁进行朝拜。后来文殊菩萨挥舞手中利剑,在大湖南山一个名叫“乔巴”的地方,劈开一条峡谷,泄走了湖水,加德满都谷地从此成为可居之地。文殊菩萨还命他的弟子达马卡尔在当地为王,国名称作“文殊帕坦”。据传,这就是尼泊尔国家的开始。

尼泊尔国建立后,佛法便在这里传播开来,众生也学到了农耕和制作等方面的技艺,尼泊尔由此走向了繁荣昌盛。

尼泊尔国建立后,因常有古佛前来参拜而蜚声佛国。高德(今孟加拉地方)国王普拉昌德·德瓦也闻声而来,皈依佛门,出家为僧,法名尚蒂师利。鉴于邪恶的黑铁时代即将来临,佛光可能遭到亵渎,于是,尚蒂师利修建了一座宝塔,将佛光覆盖,保护在塔内,这就是斯瓦扬布大佛塔。经后人不断修护,这座立于加德满都城市西部小山上的佛塔得以流传至今。该塔一直被认为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圣地。唐朝使者玄奘出使尼波罗时,曾奉命向斯瓦扬布大塔寺院赠献过一件珍贵的黄色袈裟。

圣徒们和佛教不朽的精神导师莲花生一样,从遥远的史瓦特(在当今巴基斯坦最北端),沿着喜马拉雅山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西边。一路上莲华生都宣扬密宗佛教的教义,所到之处影响非常深远。一个人的力量如此大,更别说是移民潮了。另有一位印度教的托钵僧尼枉尼,“尼泊尔”的国名据说就是由他而来。古时喜马拉雅山里的王国们在交战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常常邀请印度或是西藏的王子来统率队伍,带领他们作战,并承诺让出王位。这些外来的君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自己的人马,而这些人移入后就定居在该王国,并与当地人通婚。由于不同民族的融合,使得尼泊尔有了不同的文化特质。从美丽的佛教多罗女神的传说故事中,也可看出西藏对当地文化有着影响。传说强而有力的西藏王松赞干布入侵尼泊尔,以追求这位神话中的美女,并恭迎为王妃。事实上,这位神话中的美女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就是尺尊公主,是尼泊尔向西藏王朝贡的贡品之一。随着松赞干布的南征北讨,西藏人散布于整个尼泊尔北区。其中大蒙族是一支温和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人种,他们的族名意味着他们曾当过西藏骑兵队,或西藏入侵者的马夫。从西藏东北部的康区移入的雪巴族,是藏族的一支。

现在尼泊尔中部的丘陵、河谷和高地则散布着印度亚利安语系及藏缅语系的人们,南部则是许多印度种族聚集的地方,有着各式各样令人迷惑的遗迹。

2.民族组成——雪山脚下的大融合

海拔1200米至2500米的山间盆地,以及宽度为20千米至40千米的南部低洼地带,生活着大部分尼泊尔的居民。北部高山谷地则人烟稀少,4千米以上地区根本没有永久性居民点。加德满都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每平方千米高达800人。近几十年来,尼泊尔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原因是无土地的印度农民也不断移居尼泊尔。

尼泊尔境内生活着很多的民族,例如:尼瓦尔人、塔芒人、古隆人、马嘉人。他们是尼泊尔最早的定居者。公元11~13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迁入尼泊尔,他们带来了印度教和种姓制度。自此,尼泊尔的民族、人种、宗教信仰等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马拉王朝统治下,其主要居民是尼瓦尔人。16世纪中叶,在尼泊尔西部兴起并于18世纪统一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其主要居民是廓尔喀人。廓尔喀人是拉其普特人、卡人混血后裔与当地马嘉人、古隆人、松瓦尔人、塔芒人等混合而成的,后经长期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今天尼泊尔领土上藏缅语族和印度语族两大支系的民族,共约30个。在人类学上,讲藏缅语言的民族基本属于蒙古人种,而讲印度语言的民族基本属于欧罗巴人种。然而,在中部地区,两大人种的类型特点互相渗透、混杂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

此外,印度人带来的种姓制度,对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廓尔喀人亦称尼泊尔人,730万人口,占全国居民的54.4%,聚居在中部逊科西河、甘达克河和卡尔纳利河河谷。在加德满都谷地与尼瓦尔人交错杂居。与廓尔喀人近似的塔鲁人有58万,分布在尼印边界地带,大部分聚居在拉普提河谷地。尼泊尔南部地区全是讲印度语族语言的民族,有比哈尔人245万、印度斯坦人20万、孟加拉人2万等。

他们都来自印度。在人类学方面,廓尔喀人部分属于或近似欧罗巴人种类型,部分属蒙古人种。尤其塔鲁人,虽然语言是印度语族,在体质特征上却明显地属于蒙古人种。廓尔喀人信奉印度教,他们所在地区经济在国内是较发达的,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讲藏缅语族语言的各民族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多同廓尔喀人杂居。尼瓦尔人60万,聚居在加德满都谷地,占那里居民的50%,在各大城市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尼瓦尔人文化水平较其他民族高,建筑、雕刻、绘画均达到较高水平。关于尼瓦尔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为史前时期就已在此定居的原住居民;一说来自喜马拉雅山以北地区;一说来自南印度海岸。尼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但已混有相当多的欧罗巴人种特征。他们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塔芒人亦称穆尔米人,有78万,主要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以西、以北和东北的高山地区。在加德满都谷地以西的中部山区住有古隆人26万、马嘉人42万等,还有拉伊人33万,其中包括纯拉伊人(也叫金达人)、基兰蒂人、坎布人、雅卡人以及林布人,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东部地区。

克拉底族是对拉伊族和林布族的统称,其实还应包括雅卡族,克拉底人主要聚居在尼泊尔最东部的阿龙河两岸,其使用的克拉底语系由多种方言组成,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克拉底人的体型属蒙古人种类型,肤色浅黄,脸部扁平,眼似杏仁,眼眉细长。拉伊族是克拉底族中最大的一个支族,人数最多。他们在传统上一直居住在尼泊尔东部的阿龙河西岸,后来有一少部分人移居东特莱平原靠近印尼边境的地区;另外还有少量的拉伊人散布在加德满都谷地及其西邻山区里。林布族是克拉底族的第二支族,主要聚居在阿龙河以东的地区。林布族的传统居住区西起阿龙河,东至尼印边境,包括柯西专区的特拉图木、桑库瓦萨巴、丹库塔等县和梅奇专区的塔普勒琼、潘奇塔尔和伊拉木等县。

这些民族中同时流传印度教和喇嘛教。马嘉人的蒙古人种特征消失得最多。马嘉族是尼泊尔的重要民族之一,在尼泊尔的近代史上有着显着的地位。马嘉人体型属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原来多信佛教,但是由于自中世纪以来长期与地中海型的人种混杂相处和密切接触,并相互通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居住在靠近北部边境地区的人则受到较深的西藏文化的影响。马嘉族的母语是马嘉语,属藏缅语系。经过各民族长期的相互影响和演变,目前在马嘉族中实际上流行着3种语言:多数人会讲马嘉语,少数人会讲藏语,绝大多数人都会讲全国通行的尼泊尔语。

松瓦尔人有2.5万,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东北逊科西河上游,他们的语言、文化、社会习俗都与上述马嘉人、古隆人类似,主要务农。沿逊科西河往下,住有塔米人,他们与基兰蒂人发生了密切的混合。切庞人2万和丹瓦尔人1.5万分布在尼泊尔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以狩猎为生,只有少部分定居务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较低。

坎人和夏尔巴人分布在东北部尼中边境的高山地区为9万和7万人。他们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都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藏族相同或类似。夏尔巴人分布在干城章嘉峰和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

他们的居住地最低也在海拔2200米以上,夏季营地最高处可达4700米以上。严酷的地理环境锻炼了他们强健的体魂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们善于爬山,只要有登山者,基本上都请他们做向导和后勤工作。

卡斯人重新进入尼泊尔后,仍主要生活在西部喜马拉雅山一带。

那时,游牧业是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以养殖牛羊为生,间或刀耕火种,以农业作为补充。这个民族的体型属地中海人类型,与雅利安人比较接近;语言是卡斯库拉语,又称廓尔喀语,后来发展为现今的尼泊尔语,受梵语的影响很大,用天成体字母书写。

聚居在中部山区的一个较大的民族塔芒族,体型属蒙古人种,语言是塔芒语,属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四周的山区里,并以东部为最集中。生活在喜马拉雅山支脉安纳普尔纳山脉南坡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古隆族,体型属蒙古人种,语言属藏缅语族。塔卡利族是除尼瓦尔族以外另一个善于经商的中部山区民族。从尼泊尔西部重要城市博卡拉出发,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向西北步行四五天的路程,即可到达塔卡利族的传统聚居地塔克萨特赛。

塔卡利人的体型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脸庞浑圆,鼻子扁平,颧骨稍高,眼眶较窄细,皮肤呈黄色。他们所讲的塔卡利语也属于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塔鲁族是南部平原地区的一个较大的民族。

塔鲁族分布在整个南部特莱平原地区,但以中部和西部为最集中。塔鲁人体型较为瘦小,平均高度1.59米,肤色较黑。他们的眼睛呈杏仁形,身上毛发稀疏而竖直,鼻子中等大小,属蒙古人种,但与真正的蒙古人种又有某种区别。塔鲁语据说受北印度许多语言如印地、乌尔都、博吉普里和孟加拉等语言的影响较大。逊瓦尔族是一个较小的民族,但是由于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加入了英、印的廓尔喀师团,这让他们在待人接物上举止得体,行动利落,能与人友好相处,所以在外界颇为知名。逊瓦尔族的语言与马嘉语比较接近,也没有文字。劳泰族生活在西部山区的森林地带,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外界很少知道他们的风俗可惯和历史传承。他们讲劳泰语,没有文字,但大多数男子均懂尼泊尔语。

3.王国历史——群雄逐鹿的时光

相传在很久以前,尼泊尔谷地先后出现过戈帕勒王朝、阿比拉王朝和基拉蒂王朝。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在蓝毗尼的鲁明台诞生时,尼泊尔正处在基拉蒂王朝的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