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从古到今,同事之间,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贫,都难免要发生一定的关系。正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离开他人不可能生存,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上不可能生存一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不明白,在对待同事上,或名谑实虐,或冷嘲热讽,或吹毛求疵,或出言不逊,或造谣中伤,或尔虞我诈,或互相掣肘,或暗箭伤人,或明火执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结果,轻者使同事关系紧张起来,重者触犯条规,甚至是刑律。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当你和别人发生了矛盾,不要只顾一时之勇,还要学会谦让。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都知道“忍”字是传家宝,能忍者方能伺机待时,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与对手抗争时方猛然反击。所以说能忍人所难以忍受的东西,才能取得别人所难以取得的成功,才能不断地为自己积蓄力量,为将来事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而在一般的社交过程中,忍让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活中产生矛盾时,双方可能都有责任,这时如果你能主动地“礼让三分”,找自身的原因,那么很可能这场争吵就会销声匿迹,并将赢得对方的尊重与友谊。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以跳高为例,退得远,可跳得更高。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的需要,即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求人帮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结果适得其中,对方会因为没帮上你大忙而内疚,进而较易答应你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渐进,从让他做小事开始过渡到帮大事。因为他已对你有了好感和依赖,养成了对你说是的习惯。先高后低,可造成你大步退让的假象;由小到大,让对方无法察觉你“先得寸后进尺”的真正意图。日常交际,多非对立。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勿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让人一步不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志之间处理小是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着。
忍让不是懦弱可欺,而是一种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七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哪有里体现出他们懦弱可欺了呢?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是没有错的,问题是看谋的是什么。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计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
自占以来,成大业者无不历经和忍受着难言的痛苦和艰辛。
唐朝的娄师德为人深沉,气度宏阔,有极强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免职后非常恼火,娄师德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让,不要因自己被罢官,就大发雷霆。”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液吐到我脸上,我自己擦干总算行了吧?”娄师德说:“不可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液擦干了,会更加引起吐他人的气愤,你要让它自己干了。”后来娄师德靠这种忍让,得到了武则天的欣赏,官居宰相之位。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凡事只要忍一忍就能消灾解难,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智者能忍天下难忍之事。只要你学会忍让,无论多么高明的激将法,都会在你面前失去功效。不过,忍让并非无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原则问题上,却不能妥协退让,要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但不是大动肝火,大打出手。要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依理依法,使人心服口服,以致化干戈为玉帛。
忍让,是一种宽容精神,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忍让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和谐发展。该忍让时则忍让,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显示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
忍让,是一种虚怀若谷的雍容大度,是一种丰满圆润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个人智慧的顶峰,是阅尽人间沧桑的一种成熟。有这种心态,能使自己在身陷逆境时,泰然处之;在一帆风顺时,对恭维、掌声、鲜花报以淡淡的微笑。有这种心态,就能淡泊宁静,不骄不躁,毁誉无碍,淡定从容,能使自己的灵魂散发出幽雅香气。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竟至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会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不但会把矛盾化解,还会握手言欢。所谓“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就是要我们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多一份忍让,使生活多一些明媚,少一些黯淡。
想要做到忍让,首先,要重视自己品格的培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地估计自己,辩证的看待别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决不能因为一些琐事而把别人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势不两立。其次,要学会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被人误解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有的人做了对你不利的事,这时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互不相让,与之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你先忍一忍,待矛盾缓和以后再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去解决,那么就会出现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正确看待得失。一个人如果总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干什么事都要占个上风,表面看起来他是“赚”了,殊不知,他已经失去了可贵的东西——别人的信任。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忍让一点,做出让步,看来是“吃亏”了,但却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一些成就。
忍让,是一种清心剂,是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美好世界的通行证。让世界多一份宽容,使幸福和快乐永远伴随着你,伴随着我,伴随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