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哲理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18845100000035

第35章 别有洞天(8)

初尝鸡蛋酱是到离家二十多里的县城上初中那年,因为离家远,中午只能带饭。我的同桌晓玉家住县城,一天执意拉我去她家吃饭。记得那时的晓玉妈在我眼里像个女干部,齐耳短发,看起来比我妈妈年轻多了,但她态度很冷,这使我很不安。吃饭时,晓玉一家四口人和我围坐在饭桌前,饭菜虽然简便,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却是绝对的丰盛,别的菜已不记得了,而对于饭桌中间的那碗鸡蛋酱却记忆犹新。长到十三岁我好像头一次吃过那么香的鸡蛋酱,鸡蛋一小块一小块掺在酱里,闻着就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别说吃了,看着晓玉和她妹妹不断地去夹鸡蛋酱,我也忍不住把筷子总往酱碗里伸。这时没想到的事发生了,我夹的一块鸡蛋酱不小心掉在了桌子上,虽然没人说什么,但用眼睛的余光我分明看见了晓玉妈鄙视地瞟了我一眼,我顿时不知所措,筷子慢慢收回来,再没敢去夹鸡蛋酱,剩下的饭不知是怎么吃完的。我想如果没有夹掉鸡蛋酱的小插曲,那的确是一顿不错的午餐。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想起鸡蛋酱我就暗暗发誓:不就是一碗鸡蛋酱嘛,有什么了不起,将来我一定要想吃就能天天吃鸡蛋酱。

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为人母,对于鸡蛋酱的辛酸记忆早已淡然,而我尝试过各种鸡蛋酱的做法,无论怎么做,总觉得鸡蛋酱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又成又苦的味道,却始终找不到当年那碗鸡蛋酱的余香……

我想鸡蛋酱的味道对于我来讲,早已因晓玉妈的目光而改变了。这使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做人的道理,不要轻易去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尤其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改变生活对于他原本的味道。现在我的儿子也时常领他的同学来家吃饭,我会热情招待他们,尽力满足他们,因为我知道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平等,甚至他们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

走眼

◎文/宜春

有什么样的胸襟,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对行动有什么样的解释。

松下幸之助收到一封信件,内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眼镜商人,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了您的照片,因为您所配戴的眼镜不大适合脸型,希望我能为您服务,替您装配一副好眼镜。”这是松下幸之助某篇随笔中的一段。读到这里,我猜是一个无名小卒想借名人来自我炒作一番。

松下幸之助没有答应对方,时间一久,他把这件事忘了。后来那位写信人竟找上门来,是个60来岁的老人,松下幸之助才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那家眼镜店位于最繁华的地段,一切检验装配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那里的店员训练有素,一切迹象都显示出那里的品位很高,实力很大。松下幸之助问对方:“您的用意看来不只是为了做生意,到底有什么原因呢?”老板笑着说:“因为您经常出国,假若戴着那副眼镜出国,外国人会误以为日本没有好的眼镜行。为了避免日本受到这种低估,所以我才写信给您。”其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什么样的胸襟,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对行动有什么样的解释。

谢礼

◎文/李斯

有些谢礼,它已经脱离了礼物的本体而升华成了一种美好的感情。

有一年,一位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台湾南部一个极偏远的小城去行医,他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地人的病,没有向他收一分钱。那山地人回到家,砍了一捆柴,步行了整整三天,来到城里,把柴放在医生脚下。山地人生活的地方极其偏僻,他不知道,在现代生活里,几乎已经没了烧柴的项目,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费。

事实却不是这样,那位医生后来在向别人复述他的故事时总是动情地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过这么贵重的礼物。”一捆柴,只是一些荒山中枯树的老枝,由于感谢的至诚,却使它成为那位医生永不磨灭的光荣记忆。

是的,对于这位穷苦的山地人来说,一捆柴,是他所能用来感谢的最好的礼物了,有什么还能比用一捆柴作为礼物更无价的呢?

有一位教委主任,为了表明他的廉洁,向我说过,一位民办教师提着一包芝麻来感谢他,被他拒之门外了。按规定,他符合转正的条件,给他转了正。我心里想,如果换了我,这包芝麻应当收下,为什么呢?你想过一位乡间的民办教师转正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他从此就脱掉了“民”字,而成为公家人了,就意味着他的工资上涨,意味着他退休以后有一份保障。你的一个按规定办,胜造七级浮屠,他怎能不感谢你呢?他表达的其实是对组织的一份情感。一个乡间的民办教师能拿出什么好礼物?一包芝麻,这是他能拿出来感谢的最好的礼物了。然而他的感谢是真诚的,比送你钻石玛瑙的人要真诚得多,钻石玛瑙有朝一日会推翻你,一包芝麻绝对不会将你推翻。你伤了一颗至诚的感谢的心啊!

由此我想到有这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是老师把他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他决心要感谢老师,感谢的方式是到饭店里好好请教师吃一顿饭。然而他没有钱,拿什么请客呢?于是他利用暑假的时间拼命打工挣钱,总共挣了两百多块钱。他心满意足地到饭店里订了一桌饭,心想终于可以感谢老师了。可是老师再三推辞没有到场,反复地说:“只要你学习进步了,就是感谢老师最好的礼物了!”学生听了很伤心,含着眼泪夺门而出。也许这位老师不是存心的,也许这位老师根本就是好意,然而这位学生的感谢至诚到了这个份上,你还不领情,就有点伤害人了。

并非所有的谢礼都是能收的,原因众所周知。但有些谢礼不能不收。所谓礼轻情义重,因为它已经脱离了礼物的本体而升华成了一种美好的感情。

明天谁来买单

◎文/林夕

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的紧要事情,而把80%的时间留给未来。

认识詹姆士,是在一次酒会上。身为美国一家跨国公司驻华代表,全权负责公司在中国地区的业务。我希望采访他,他欣然接受,并预定了时间。那次采访很顺利,就在快结束的时候,我按惯例问他公司未来有什么规划?原想他会像以前采访的一些企业家说几句“展望宏图、实现目标”之类的话。没想到,他很认真地从文件柜里拿出一份公司未来15年发展规划书。

这份规划是3年前做的,里面分析预测从1995年到2010年全球市场环境及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形势和竞争形势等,企业目前产品定位及现有任务在未来发展方向,拓展哪些新的增长点,如何为未来发展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企业机制等,厚厚的像一本大学教材。我不禁想起以前采访过的国内的企业家,他们也有规划,但太宏伟,太抽象,什么赶超一流、进入五百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等等,缺乏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分析数据。而且时间最长的也不过5年。像他们这样一直做到2010年,太遥远了!谁能想到那时会是什么样!

詹姆士大概看出了我眼中的疑虑,不无忧虑地说:“我在美国以及来中国这6年,陆续接触了一些中国内地的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考察一个项目,总要先问多长时间能收到回报。当然,注重回报是必须的,我们也要首先考虑。但不同的是,我们至少要做一个5年短期、10—15年中期、3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而你们中国企业家一般只做1年、3年,最长也不超过5年的短期计划,我感到非常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企业也像人一样,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一个累积发展的过程。一个人要学习积累二十几年,到30来岁才能比较胜任一项工作,怎么可能要求企业一岁就辉煌呢?”

“不过我认为,成功的速度和灭亡的速度是一样的。”说着,詹姆士笑了笑,随手一指桌上的报纸,“不信我们打个赌,看这些被宣传报道的企业家,10年后还能不能存在。”

我一伸舌头,连连摇头。这个赌我可不敢打。不要说10年,5年前我采访过的企业,现在大都名存实亡了。谁敢保证他们10年后还安然健在?

詹姆士宽厚地笑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过责任也不全在他们,用你们自己的话说,是体制问题。好,不谈他们了,说说你自己吧,你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我……”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詹姆士似乎比我更吃惊,打了个手势:“怎么你竟然没有一个让自己十年后受益的人生规划?那你每天怎么做事?”

我面带羞愧地说:“什么要紧就做什么。一天到晚也没闲着,忙忙碌碌的。”

詹姆士盯着我看了一会,神色严肃地说:“林,我把你当成朋友,所以要对你说一句朋友的话。记住,人生有很多要做的事,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紧要的,一类是重要的。许多人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眼前的紧要事情上,而无暇去做重要的事。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的紧要事情,而把80%的时间留给未来,去做那些暂时没有收益但以后会重要的事情。我就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也这样。给自己订一个10年规划。否则,到时候你可能会付不起账单的!”

疼痛的抚摸

◎文/吴志翔

伸手相助,永远都是值得赞美的。但请不要忘了认真对待那一道守护人性尊严的心篱。

曾应邀去一所高校给一些学生记者讲新闻采写中的人文关系。讲座进行中,报告厅里时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讲完,一些学生围过来,提问、要地址。我自觉良好。

一星期后,收到一封信,寄自那所大学。心想,一定是位写作爱好者,听了讲座后写信来探讨问题。

信笺被折叠成精巧的形状,一看就知道写信者是位女生。小心拆开,读下去,心情陡然变得沉重。

我在讲座中曾谈及一事:高考结束后,我到某地采访,发现当地电视台在“热播”有关贫困生的报道。一些在高考中得高分的特困学生,因担心交不起学费,有的在镜头前偷偷哭泣;有的与亲人抱头痛哭;有的甚至在亲人遗像前号啕大哭。我说,那种画面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我怀疑,如此坦然地公开展示窘境会不会给被访者带来心灵的创伤;我也质问,是不是援助的获得必须以付出自尊为代价?那些以唤起爱心为目的的电视镜头,是不是显得太过生硬粗暴,是不是完全忽略了被访者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信里面说,她就是我所述的曾在镜头前痛哭的一名学生。

她说,自从电视里播出那一报道后,她感觉如受重创,几乎无法喘息。整个暑假她都过得恍恍惚惚。她说她不能怪任何人,因为都是出于好心,她只能怪自己家境贫困。她说她也想过逃离镜头,想过逃离他人怜悯的目光,但她无力决断。她接受了援助,进了这所远远低于自己期望值的高校。

而我讲座中的那番言论,无意中触及了她内心里隐秘的伤痛。她说那一刻她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后我讲了些什么她一概不知。她装作埋头读小说,但其实一行也没有读懂。

伤害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而伤口的复原,却需要漫长的时间。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在心底掀起惊涛骇浪。

我在回信中表达了诚恳的歉意,并说了一堆苍白陈腐的道理加以劝慰。

她再一次回信,信里说,她现在需要的仅仅是——遗忘。

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地,无论富者穷者智者愚者,身边都围着一道或高或矮的篱笆,以保护自己的个人领地不受侵犯。这道篱笆既是一种拒绝,又是一种邀请:它拒绝恶意的窥探,粗暴的闯入;它邀请真诚的帮助,平等的会晤。它是脆弱的,阳光可以渗透,和风可以吹拂,但无法承受双足的践踏。

伸手相助,永远都是值得赞美的。但请不要忘了认真对待那一道守护人性尊严的心篱。

珍惜

◎文/梁红芳

珍惜的结果变成过错,这似乎就是生活中常有的悖论。

应邀去参观朋友的新居。

整个房间布置得典雅、舒适。暗花的乳白色窗帘透着淡淡的天光,柔嫩的文竹在洁净的玻璃茶几上牵绕,纯木的电视台柜、阔叶的植物围绕着客厅的中心——墨绿色的粗尼沙发。客厅里的物件都各得其所,站在它们应在的位置,共同散发着主人渴望的温情、闲适的格调。

可是,那出自名品“曲美”的沙发,在扶手、靠背上都被主人盖上白色绣花的沙发布,仿佛绿洲上的几块沙漠,破坏了整体的协调。我的目光变得有些跳跃。墨绿色的典雅华贵被分割后,不再能体现设计者当初想要表现的深色粗尼与线条流畅的木质相亲的粗犷中的细腻、协调中的精细。

朋友在我们的请求下,撤下沙发布,又小心地盖上。并解释说,沙发套虽然可以洗,但洗过之后肯定会破坏料子的质感,盖上布就可以多保持一下沙发的美了。

我张张嘴,想说点什么又没说。

我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做了一件漂亮的花棉袄,为了不弄脏,多穿几次,妈妈给我套了件她的外套改制的蓝色卡其布外罩。每次我想脱掉外罩展示一下棉袄的漂亮,总遭到妈妈的训斥和之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你喜不喜欢你的花棉袄?喜欢。你希不希望每年都能穿?希望。衣服洗多了会不会旧?会。怎样才能让衣服不脏?套一件外罩。

结果,每次穿上那件漂亮的花棉袄时,我就比平时更丑。

珍惜的结果变成过错。这似乎就是生活中常有的悖论。

穷画家的故事

◎文/胡秀清

坚持到底是众所皆知的成功法则,但坚持错误的方向而且始终不愿修正,却是导致失败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