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才能出人头地(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18848300000005

第5章 时刻准备着腾飞(1)

机会垂青有感悟的人

每个人都有问题存在,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如果你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再多的机会对你都毫无意义。机会只垂青于感觉到有问题的人。

葛丽丽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葛丽丽1976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市涟水县成集乡王吁村。年龄一大,她头脑中的问题就鲜活起来。她的问题是,在家乡没有前途,一定要出去找机会。1992年9月,16岁的她就冲出家门,到南京闯世界。而与她同龄的许多人,一直窝在了家里。

在南京的大街上,她在寻找机会。她看到酒吧招唱歌的,想想自己能唱,就推门进去。一试即成,一唱就是4年。

她20岁了,问题又在她的脑子里鲜活起来了:唱不出专业水平,就难于冲出酒吧,这么大了,怎么能总在这里唱歌呢?她立刻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机会。

一天逛街,她看到卖低档首饰挺赚钱,立刻产生兴趣。经过一番酝酿,她决意办个小店。她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回家向亲友们借了一些,凑足了两万元,便在新街口闹市区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店铺,开了一家首饰品店。

开了很长时间,竟然怎么努力也不能使生意起色,每月只能挣个房租钱,而这是她从家乡出来之后的第一次独立创业,她感到生意难做。

这又是她遇到的新问题。然而,她自己并不知道问题后面藏着机会,她只是感到了难,每天思考怎么办。而且,困境的压力,使她有些消沉。消沉并没有使她停止思考。她总是每天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天天问自己,她心中就不仅是感觉到这个问题,而且使她处于一种随时可以被激发的状态。

有一天,她真的被激发了,被一句话激发了。

事情是这样的:她去买自己喜欢的《瑞丽》杂志,摊主说,不巧,刚卖完。摊主一抬头,眼前一亮,立刻打量起她来,并且说了一句话:“好鲜亮,拍成照片,准能上《瑞丽》杂志。色彩搭配太妙了!”

原来是说她穿的这件衣服。这是她自己买的布料,自己设计的款式,到缝纫店订做的。

就是这一句夸奖的话,激活了她的感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立刻在她眼前飞舞起来,她当即决定,开一家色彩工作室,专门为职业自领度身订做流行服装。

她没有启动资金。有些人干不了事,总说是因为没有钱。成功者却说,不是钱的问题,是你要不要干事的问题,是你要干个什么事的问题。这不,葛丽丽也没钱,可是她想好了要干的事,钱也就随之有了——她又一次回到涟水县老家借钱,东拼西凑,终于筹集到她的第二次创业的基金——4万元。

2000年8月1日,她在南京市大行宫延龄巷的色彩工作室开业了。开始时生意不好,她经常愁眉不展。可是,慢慢地,有了生意;慢慢地,生意好起来。到了2003年,她已经有了20多名员工,有了三个前店,一个后厂。她已经能够年赚100万元。

回首望去,她离开家乡不过10年。一个16岁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白天鹅”感慨道:“机会只垂青于感觉到问题压力又肯去搏击的人。”

摄影师的底层人生考察

摄影师赵铁林一度关注底层打工女孩的命运,专门给“各类小姐”照相

为了给“小姐”照像,他跟“小姐”混得很熟,和她们交朋友。时间长达7年,难免人家怀疑,准免人家说三道四、有的甚至把电话打给他妻子。他不在乎,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他的同情诚恳赢得了“小姐”的信任和友谊,他的“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的态度赢得了“小姐”的尊重。“小姐”们都很接受他。

瞧,一夫早他就来了。拍她们床、漱口、洗脸、化妆……全天跟踪,形影不离,除了不小拍睐上镜头,其他什么都拍。甚至“小姐”们招来客人,讲价的情景也收人他的镜头”小姐”们并不避讳。她们觉得很正常。反正照片上又没有声音,谁知道干啥呢。赵哥需要,就让他拍,别人可不行。

有一个叫小丽的女孩,与赵铁林交往5年之久,感情甚笃,对赵铁林特别信任。她对赵铁林说:“像你这么好的人不多呀!”她回老家给亡夫上坟,赵铁林都可以跟随一同前往。为此,赵铁林拍到了珍贵的“小姐”上坟镜头。

还有一位四川小姐“小刘”,很敬佩赵铁林的人品。她见赵铁林经济拮据,住的条件差,就诚恳地让赵铁林搬到自己的住处,两室一厅,各占一间。赵铁林为此又拍到很多珍贵镜头。有一天,小刘把客人带回住处来。赵铁林再大度,也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他急了,小刘不服软,他们吵了一架。小刘一急,给他妻子打了诬陷电话。不过,过后,他们又好了,小刘又为他“平了反”。最后,小刘听从赵铁林的劝告,离开了“小姐”行列。

7年的“底层”生涯是漫长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心血和坎坷换来的成果也是巨大的。1999年4月16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他的事迹《一个摄影师眼里的另类生活》,还配发了几幅“小姐”的照片。同年,他的摄影集《聚焦生存》出版,一位教授在序言中写道,赵铁林的作品正在“为这群姑娘寻找一条解救的新路。”《南方周末》还刊登了他的10幅照片。2000年的一天,他坐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与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了一段“实话实说”。7年的坎坷经历铸就了一条他的成功之路。

7年前,他本来是做生意的。可是,他在郑州开的公司破产了,已经46岁而又身无分文的他回到北京的家,日夜思索自己向何处去?

做生意期间,他听说了许多“小姐”的故事,他既为“小姐”们忧虑,又感到事关社会发展的大局。这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灭绝多年之后又会重来,它的前途如何?他能为此做点什么?

他自小喜欢摄影,而且十分痴迷。于是他拿起照相机,走进了底层“小姐”的世界。

关此门必开彼门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寂寞,过得很不快乐。他生下来脊椎骨畸形,左腿弯曲。男孩儿的父亲非常穷困,母亲在他还没满周岁就过世了。由于残疾他无法参与同伴的活动,别的孩子都不和他玩,他的名字是查尔斯·史丹麦兹。

造物者并未忽视他。为了弥补他肢体的残障,查尔斯的头脑非常好。他在5岁时会说拉丁语,7岁时学会希腊文及流利的希伯来文,8岁时会做代数和几何学题。

读大学时,他的学业成绩顶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省吃俭用,租了一套礼服,准备在毕业典礼时接受颁奖,学校当局却在公布栏上张贴布告,借口不让查尔斯参加毕业典礼。

查尔斯搭船前往美国,开创新的人生。找了几次工作,因为外表的残障徒劳而返。最后在通用电器找到制图工作,周薪美金12元。除了例行的工作,他花费许多时间从事电器的研究,并且与同事分享所有美好的事物,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情谊。

经过一段时间,通用电子公司的董事长发现他的才能。他对查尔斯说:“你要做什么都可以,如果你想要整天做白日梦,我们照样付你薪水。”

查尔斯努力工作,勤勉不懈。在他的一生当中,发明200多种获得专利的电气用品,发表无数有关电气理论和工程问题的著作及专业报告。他知道完成工作的满足感,也知道让世界更美好的满足感,一生过得快乐充实。

一个小男孩残疾了。上帝关闭了他与同伴玩耍之门;关闭了他参加毕业典礼之门;关闭了他通往许多大企业谋得职业之门……他似乎前途渺茫,人生无趣,再也鼓不起生活的勇气。

然而,这个小男孩不甘心沉沦,不甘心向现状屈服,对内,他顽强地发展自己,增长才干;对外,他多方寻找机会,终于,他找到了“上帝”向他敞开的另一扇门。他跨进门去,立刻豁然开朗,阳光灿烂。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上帝”在关闭一扇门之后一必然敞开另一扇门去定现那扇门,就找到了成功的始发站

怎样发现那扇门呢?那扇门在你的心灵深处,努力去气强它吧。

“为自己所有而喜,不为自己所无而忧”,将为你指明通向那扇门的方向。

盲人律师

大概由于遗传的关系,杨永江兄弟姐妹6人中有一半是盲人,上帝永远关闭了他观察世界的窗口。

上帝并不刻薄,与此同时却把他的耳朵打造得特别灵敏,把他的头脑打造得十分聪慧。

少年时,他曾就读盲人学校,因家境贫寒而辍学。收音机成了他了解外界的主要工具。收音机播过的内容,他都能记住,有些感兴趣的内容,他竟能“过耳成诵”。

他特别喜欢听法制节目,一些法律知识和案例他都牢记心间,经常讲给别人听。讲过的案例过半年再讲,还和当初一样。大家都惊叹他有超人的记忆力。

在法制节目中,他最佩服律师,为民伸张正义,替老百姓说话。一有律师的节目,他就连饭也不吃。不知不觉地,他的心里渐渐萌生了当律师的想法。可是,他自己就把自己给挡住了。唉,算了,我一个盲人,还没有文化,哪能当得了律师呢!可是,他一听律师节目,也不知为什么,心里的想法就开始膨胀。平静下来以后,又对自己说,一个盲人……

有一天,他听收音机里讲述海伦·凯勒的故事,一个盲聋哑三重残疾人能当作家演说家,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当律师的想法立刻膨胀充满胸间,他下决心当一名律师。

不管他胸怀有多么大的抱负,回到现实中,他仍然是个盲人。他要面对平常人所没有的许多困难。第一大困难,法律书没有盲文版。第二大困难,他没法记笔记。

这些都难不住他。他拄着拐杖到新华书店,让店员给他介绍法律图书,他选择需要的购买回来。然后恳求别人给他念。他没钱,无法付给人家报酬,就说尽好话,找许多人帮忙。哪怕能抽出半个小时给他念,他也很满足,然后再换别人。他就这样一本义一本地啃完了许多法律书。一些司法理论和法律条文,尽管他是听来的,却能牢记不忘,倒背如流。收音机更成了他的最好老师,能够收到的电台的法制节目,他都不放过,听完一个台,再听另一个台,这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渐人佳境。

1984年,他开始到村广播站当法制宣传员。1986年8月,他第一次代理打官司就打赢了,是一起宅基地民事官司。他的律师梦第一次绽放花朵。1990年11月,他的律师梦终于实现,他被幺六桥乡法律服务所录用。

1996年6月8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他获得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荣誉,并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3年,他40多岁了,在普法宣传中,他被领导和群众誉为“活法典”。

2003年10月国庆长假,北京地坛书市,胡一舟的父亲胡厚培签字售书《从弱智到天才》,购者如潮,人们都被这个“痴呆少年成为指挥家”的传奇故事强烈地吸引了。

2000年10月,中国残疾人歌舞团赴美,从9月8日起在华盛顿、纽约等六个城市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首场演出在博伊斯市进行。那个庞大的乐团的指挥,动作娴熟,指挥准确,充满激情,然而,他却是一个弱智,俗称呆傻之人。

如果不知内情,人们几乎都无法相信这会是事实。

这个痴呆青年赴美时已经22岁,叫胡一舟。人们都叫他舟舟。当他在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医生告诉他的父亲胡厚培,他的基因发生了变异,第21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先天愚型患者,属于智力残疾。

也就是说,舟舟将一辈子痴呆,而且不可治愈。对他的父母来说,这不啻晴天霹雳,沉重的打击。

事实的发展证明了医生的论断,除了行为气质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痴呆人以外,智力上也呈现出来了。20多岁的他,仅能从1数到7。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不会因为他的残疾而终止。他的父亲从书上看到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话,大意为,上帝关闭一扇门窗,必定会打开另一扇门窗。他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就在这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舟舟的父亲是武汉乐团低音提琴手。舟舟三四岁时,他就把舟舟带到乐团里,十几年而不辍。

舟舟在一旁时,并没有自己玩耍,优美的音乐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他在仔细入迷地倾听着音乐,他在专注认真地看着指挥家张起先生的每一个动作。他的小手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挥舞。

小提琴手刁岩发现了这孩子的举动,休息时,把他抱到指挥台上。不懂得紧张也不知道害怕的舟舟拿起指挥棒,毫不客气地指挥起来。

一个奇迹,简直是一个奇迹。一向呆傻的孩子像正常人一样,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张起先生的每一个动作,动作之准确,情感之到位,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对他刮目相看了。从此以后,台上经常出现他指挥的身影。然而,日常生活中的他,并没有改变,数数依然从未超过7。

1997年,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花了7个月时间拍摄了专题片《舟舟的世界》,并于1998年5月播出。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看到专题片后,非常感动,舟舟被招进北京。

1999年1月22日,在招待美国爱德华基金会的演出中,舟舟第一次穿上燕尾服。他指挥的《瑶族舞曲》、《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压轴戏,把晚会推向了高潮。钱其琛、唐家璇、邓朴方等人,一致称赞舟舟的指挥。爱德华基金会当场邀请舟舟2000年9月赴美。

是呀,上帝关闭一扇门,必然敞开另一扇门。我们的责任是去发现那另一扇门,勇敢地向它走过去,门外有一片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