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18850400000022

第22章 刺客篇(2)

聂政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只不过母亲健在,我的家中虽然不富裕,但是也还过得去。我只想好好奉养我的母亲,只要母亲还在世,我就不能轻易许诺任何人。”

严仲子无奈,只得失望地离去了。

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聂政安葬完母亲,便脱下了孝服,对人说:“我只是平民百姓,严仲子身居高位,却愿意屈尊和我结交。我很感激他。当年我不能答应他的要求,是因为要供养母亲。现在母亲离世,该是我报答这份恩情的时候了。”

于是聂政来到濮阳,对严仲子说:“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已经没有任何牵挂了。现在我决定报答您,请问您的仇人是谁?”

严仲子便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聂政:“当初我在韩国做官,得罪了国相侠累。这个侠累不仅是韩国的国相,还是韩哀侯的叔父。他们是名门望族,人丁众多。他居住的地方防卫非常严密,我前几次派去的人都没有成功。现如今您愿意帮助我,我现在就为先生准备马车,再多派些勇士帮助您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聂政说道:“去刺杀侠累的话,不能带太多人。如果人多了就很容易走漏风声,这样会增加行刺的难度,更加深韩国人对您的仇恨。”聂政告别严仲子,孤身前往韩国。

侠累的相府四周有很多手持兵器的士兵护卫。聂政闯入相府后,连杀了几十个人,最后找到侠累,并一剑结束了侠累的性命。但他再也没有办法逃出去了,于是自毁容貌,挖出双眼,剖腹而亡。

韩国的国君把聂政的尸体曝露在大街上示众,重金悬赏知情的人,但是聂政的容貌已经毁掉,所以很久都没有人来认尸。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怀疑是自己的弟弟。于是她马上赶往韩国,来到尸体存放的地方。一看,果然是聂政。

聂荌悲痛至极,扑到聂政的尸体上大声痛哭,说道:“他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

周围的人都说:“你的弟弟杀了宰相,这是杀头的大罪,你怎么还敢来认尸?”

聂荌悲泣道:“这些我知道。以前我们的母亲活的时候,他要供养母亲和我。现在母亲去世了,我也出嫁了,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才为了严仲子把命给丢了。可他害怕连累我,竟然将自己毁成了这样子。我又怎么能因为保住自己的性命而让他的英名被埋没呢?”于是便倒在聂政旁边死去了。

5、曹沫智劫齐王收失地

齐桓公志在四方,凭借着雄图霸略和管仲之才,使齐国很快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他不断在鲁国和周围邻国之间挑起战事,吞并四方疆土。

曹沫是鲁国有名的英勇之士,自从跟随了鲁庄公,数次领兵应战,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几十次。但是在与齐国的交战中,曹沫与齐三战皆以失败告终,不仅损失了无数兵马,而且丢失了十几邑城池。曹沫觉得无颜面对鲁庄公,打算回朝之后就让出大司马的职位。但是鲁庄公并未因此而责怪他,为此曹沫更觉得惭愧,他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为鲁国讨回公道。

两年后,齐桓公在北杏假借天子之名召集齐、宋、陈、蔡、邾五国诸侯会盟。可是鲁庄公没有按时赴约,于是齐桓公便以此为由打算派兵讨伐鲁国。

管仲苦劝,可是桓公根本听不进去。他马上集结了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向鲁国进军,三日之内就将鲁国的附属国随国攻破了。

鲁庄公惊慌失措,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应对。

有人说不如领兵和齐国决一死战。但是论国力兵力,鲁国远不及齐国。况且齐国是打着周天子的幌子,出师有名,难以抗拒。施伯说:“齐鲁两国虽然向来不和,但是还是有和睦的可能。眼下的状况,我觉得应该主动向齐国请求加盟,这样齐军才会不战而退。”

庄公一时拿不定主意,又转过身问曹沫。曹沫沉吟片刻,说道:“我的想法和施大夫一样,这个仗不能打,我们应该求和。”

曹沫把话说完,就听见有人小声地嘀咕:“莫不是总打败仗,害怕了吧。”曹沫听见之后,面不改色,心里却早已暗暗打定了主意。

鲁庄公最后令人给齐桓公写了一封信,向其说明未参加会盟是因为身体不适,如果齐国愿意退兵到柯地,鲁庄公愿意亲自带着玉帛请罪加盟。

曹沫自愿请命,要跟鲁庄公一同前往。鲁庄公最后答应了他的要求。

齐桓公接到鲁庄公的求和信之后,便下令在柯地筑坛修仪,以备庄公柯下之盟。管仲在一旁沉默不言,他总觉得有点不踏实,但是又想不出哪里不对。但是看到齐桓公高兴的样子,知道也劝说不了他,因此也只得作罢。

鲁庄公和曹沫一行人马按期来到柯地,齐桓公早就下令,只允许鲁庄公和曹沫进去,别的人一律站到坛下等候。

鲁庄公一时手足无措,曹沫却大声质问:“齐侯也是一君一臣吗?”

对方吓得倒退一步,答道:“只有主公和管相国,以及服侍会盟的大司行隰朋大夫等。”于是鲁庄公和曹沫便一步一步走上坛台。

齐桓公看到鲁庄公的窘相十分得意,但是自己身为一方诸侯,有德明君,表面上还是要显得谦虚有礼。于是等庄公快走到坛中央的时候,他便走下礼案,施诸侯见面的礼节。

管仲见曹沫身上配着长剑,便十分不悦:“鲁侯,齐国今日上下以礼相待,为何曹司马仍然佩长剑前来面见齐侯?这未免太有失礼节了吧!”

庄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曹沫大笑:“我是鲁侯的侍臣,有着保护鲁侯的使命,自然甲不离体,刀不离手,这是做侍臣的本分,怎么就失礼了?我们就带着百十人来到有着几十万齐国人的地方,这里又都是齐侯猛士,我们君臣二人就好比羊入狼群,行动都在你们的掌控之内,而你们竟然还要我解甲弃剑,难道齐国就不怕天下人耻笑胆怯苛刻吗?”

管仲一时间被曹沫说得哑口无言。

大家按主客君臣之礼入席坐定,酒过三巡,齐桓公令竖貂替鲁候舞剑助兴。竖貂应声而出,手执双铗,上下翻飞,齐国君臣轰然叫好。

竖貂一边舞剑一边斜眼看着曹沫,心想:这个人三次和齐军交锋都打了败仗,现在不安分一点,反而神气活现,不遵守齐国的礼仪。于是便想给曹沫点颜色看看。竖貂故意装作喝多了的样子打个踉跄,一剑刺向曹沫的衣袖。

曹沫心中早就憋着气,大喝一声,未等庄公阻拦,便跃出席宴抽出长剑和竖貂拼杀起来。曹沫力大,每一剑相击都震得竖貂胳膊发酸,两人对战了一会,只听曹沫大喝一声,宛如半空打了个霹雷,一剑将竖貂左铗震飞,又一剑将竖貂左铗击向半空。竖貂站在原地惊得说不出话来。

接着宁越大吼一声,便挺着画戟刺来。只见他一戟一戟地朝曹沫猛戳狂扫,那架势恨不得要把曹沫瞬间剁成肉酱。两人来来回回斗了几个回合,曹沫突然瞅准对方一个破绽,一手抓住了宁越的方天画戟,一手持剑将宁越头盔上的红缨给削掉了半截。宁越丢了画戟,扭头就跑了。

曹沫接连又败了齐国两员大将,齐桓公看得心惊肉跳,管仲也忧心忡忡,暗地里吩咐人来保护齐桓公,就怕出现意外。齐桓公这时已喝住了他们,管仲也过来提醒,到了歃血为盟的时候了。于是齐桓公和鲁庄公各自站起,整整衣襟,朝祭台上走去。就在桓公与庄公同时伸出右手食指,去玉盂中沾血的时候,一旁默不作语的曹沫突然从怀中掣出一把短剑纵身扑向桓公。庄公万万没想到曹沫会这样做,想说点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还没等其他的侍卫扑上去,曹沫已经牢牢地攥住了齐桓公的胳膊和衣袖,另一只手将短剑架在桓公的脖子上大吼一声:“谁再动,我就和齐侯一同死在台上。”他这一声顿时镇住了齐国的文臣武将。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害怕曹沫伤了齐桓公的性命。

曹沫厉声道:“我跟随主公来到这里会盟,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要你们别轻率行动,我保证齐侯毫发无损。”

管仲见曹沫怒气冲冠,口气连忙软下来:“将军有话慢慢说,只管说出原委,只要不伤害齐侯,我们自然会还你个公道。”

曹沫见对方的口气软了下来,便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短剑仍然紧紧地贴在齐桓公的脖子上。曹沫说:“我今天做出这样的事,全是因为你们齐国欺人太甚。齐国恃强凌弱,屡次进犯鲁国。如今还要让我们将遂邑割让出去。但是我们鲁国也绝不会束手待毙,今日我冒死请求齐侯归还所夺汶阳之田,改掉盟约,从此两国再不交恶。如若不然,我就在这坛上给齐侯陪葬。”说着手上短剑使力,桓公吓得面容失色,连忙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齐侯命令大司改掉盟约,并让史官记载。随即曹沫松开了桓公的胳膊衣袖,将短剑投掷于地。于是齐鲁两国重新订立了新盟约,曹沫与齐国三次作战所丢失的土地不仅失而复得,而且把先前齐国所侵占的所有土地都要了回来。鲁国上下都称赞他的侠义之风,而曹沫也被后人称为“刺客之祖”。

6、豫让报恩三刺赵襄子

豫让是晋国人,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做事,但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后来他投奔智伯,智伯对他尤其敬重,将其作为上宾对待。

后来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便联合韩、魏一起灭掉了智伯,然后瓜分了他的土地,赵襄子将智伯的头盖骨做了喝酒用的罐子。

豫让逃到山中,等待机会为智伯报仇。后来,他隐姓埋名扮成了囚犯,进入宫中清扫厕所,暗藏匕首用来行刺。

有一次,赵襄子要上厕所,突然感觉到了一股杀气,心中顿时感到不安。他马上让人拘拿厕所里的人,经过审讯方知道是豫让,而且在他衣服里果然搜到一把用来行刺的匕首。

豫让盯着赵襄子说:“我这次来就是为了杀你,给智伯报仇。”

赵襄子的侍卫想要杀掉豫让,赵襄子却说:“为自己的主人报仇,说明他也是仁义之士。我以后小心躲着他就是了,放他走吧!”

豫让从赵襄子那里离开之后,仍然没有放弃报仇的想法,他继续寻找行刺的机会。为了不被人认出来,他用漆涂在身上使得皮肤红肿溃烂,好像得了癞疮一样。他吃炭,使得自己的嗓子变得沙哑。然后,豫让就假装成乞丐在街上乞讨,等待再次刺杀赵襄子。

有一天,豫让正在街上乞讨,遇见了他原来的一个朋友,结果被对方认了出来。朋友看着他非常吃惊地说:“你是豫让??”

豫让回答说:“我就是豫让,你没有看错。”

朋友十分惋惜地说:“以你的才能,如果去投靠赵襄子,他肯定会重用你。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他,岂不是更容易些吗?何苦要把自己折磨成这样子呢?”

豫让说:“如果我先投奔赵襄子,那么就可以说我是怀着二心对待君主。但是,我现在这样做,就是为了让那些怀着二心侍奉君主的人感到惭愧和羞耻。”说完,豫让就走了。

不久之后,赵襄子出行的时候,豫让埋伏在他经过的桥下面。赵襄子到了桥上,马突然间受了惊,赵襄子说:“一定又是豫让。”于是急忙派人去搜查,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曾经也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全都灭掉了他们,可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智伯。如今智伯也死了,你为什么唯独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从前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他们只是将我当成一般的人看待,可是智伯不一样,他把我当做国士那样对待。所以我自然要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赵襄子听完豫让的话,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确实是一个忠诚无比的人,你忠义的名声已经散播开了。我三番五次地饶恕你,今天我不能再放过你了。”赵襄子让士兵围住他。

豫让说:“但凡贤明的君主不会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良将也愿意为美名而死。以前您宽恕了我,天下人都知道了您的仁义和宽容。如今我罪该处死,但是临死前我希望您能让我刺几下您的衣服。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赵襄子被他的忠义感动,便答应了他这个请求。豫让用力地刺向赵襄子的衣服:“我终于为智伯报仇了。”说完便拔剑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