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18850400000023

第23章 善辩者篇(1)

自古能言善辩者,巧舌如簧,或帮人解除危难,或两军阵前以言制敌,或助人规范言行。说话是一种能力,把话说好是一种智慧。

1、孝女论“重树轻人”救父亲

齐景公喜欢在树下吟诗散步,尤其喜欢一棵大槐树,他派人日夜守护大槐树,并在树旁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碰撞槐树的人受刑,损坏槐树的人处死。”

从那天起,齐国的百姓都不敢走近这棵大槐树,生怕不小心碰到了它而惹出祸端。

有一天,一个叫衍的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地走到了大槐树旁边,跌跌撞撞不小心撞到了树干上,碰掉了一小块树皮。

齐景公听说自己喜爱的大槐树被撞坏了,十分生气,立刻叫人逮捕了衍。

衍突然遭遇了大难,他的女儿婧感到十分焦灼,经过一番思考,她便急匆匆来到相国的官府里拜见晏婴。

晏婴见她脸色灰白,神情憔悴,便觉得很奇怪,想道:这么年轻的一个小女孩,到底有什么发愁的事情呢?于是便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婧女非常悲痛地答道:“我父亲叫衍,是个老老实实的平民百姓。这两年,他觉得我们国家风雨失调,粮食歉收,于是心里感到很焦急。昨天他自己去向山神水神祭祀,祈祷我们国家年年丰收,谁料多喝了几杯酒,不小心撞坏了大王的槐树,触犯了刑法。现在国君要处死我父亲,如此我便成为了孤儿。其实我吃点苦倒不要紧,可是这件事一旦传到了别的国家,人们就会耻笑咱们齐王重树而轻人,那么国君的威严又何在?”

晏婴听了,连声说道:“有道理,有道理。”

于是不等送走婧女,便急忙驱车赶往王宫拜见齐王。他对齐王说:“您当初宣布‘触犯槐树的人受刑,损害槐树的人处死’,这个刑罚本身就是错误的,它会让您失去民心,受天下人的耻笑啊!”

晏婴的一席话使得齐王恍然大悟,他当即下令赦免衍,撤销了守护树的士兵,并取下告示木牌。此时齐国的百姓都对婧翘起大拇指,称赞她的聪明。

2、赵威后义正词婉责齐王

齐王想和赵国搞好关系,于是派了一个使者去看望赵威后。

使者将齐王的信件奉上,赵威后接过书信并没有马上看,而是放到了案桌上,问使者:“这几年你们国家的收成好吗?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

齐国使者见赵威后把齐王的书信放在一边,便十分不悦。又听到赵威后先问了齐国的收成和百姓,把齐王放在了最后询问,因此心中更为不满。他大声对赵威后说:“我是奉了齐王的命令来探望您的,可是您没有先问到齐王,反而先问了收成和百姓,这岂不是有点尊卑颠倒了吗?”

威后笑道:“我不赞同你的话。如果齐国没有一个好收成,土地颗粒不收,百姓拿什么生存。如果齐国没有了百姓,那么国君又怎么存在呢?所以我的话恰恰是按照先后贵贱来说的。”

使者听完赵威后的话,顿时撇撇嘴,觉得不以为然。

但是赵威后并没有理会使者的不满,接着问道:“我听说齐国有个叫钟离子的隐士,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这是个十分仁慈的人,不管是有没有粮食吃的人,不管是有没有衣服穿的人,他都会对其给予适当的接济。他的做法就好比是替齐王抚恤百姓呢,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听到他功成名就的消息呢?”

齐国使者静静地听着,傲慢的态度渐渐有了好转。

赵威后还没有说完,她继续接着说道:“齐国还有一个叫叶阳子的人,常常同情那些失去配偶的人,帮助没有父亲、没有孩子的人,救助穷困潦倒的人,补助衣食不足的人。像他这样帮助国君照料百姓的人,齐王怎么还没有让他发挥他的才能呢?”

赵威后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听得使者坐立不安。齐国使者不断地看着威后的脸色,见她仍然温婉平和,这才安下心来继续听她说下去。

“北宫氏的女儿现在好吗?她为了养育父母,摘掉了自己的首饰终身不嫁。这是百姓中一心向孝的榜样啊,怎么至今都没有受到齐王的接见呢?两个贤能之人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一个孝女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封赏。齐王怎么能统治齐国、成为百姓们的国君呢?”说这些话的时候威后的表情依然平静温柔,但是听得齐国使者一个劲地流汗。

赵威后假装没有看见齐国使者的窘态,慢慢地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地踱着步子。突然,她的脸上露出了鄙夷厌恶的神色,带着非常不快的语气说道:“那个于陵仲子还在吗?这个人既不对齐王称臣,又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也没心思结交诸侯。像他这样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使者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唯唯而退。

赵威后态度温文尔雅,可是话中却威严不倒,句句切中要害,使得齐国使者没有招架之力,也将齐王谴责得委婉却又淋漓尽致。

3、赵母以国为重不护儿短

赵括是赵国将领赵奢的儿子。有一天,赵括的母亲听闻赵王要任命赵括为将军,便日夜坐卧不宁。她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根本不是将军的料子,他是不可能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的。

当时,赵国的军队正和秦军在长平对峙,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将原来的大将廉颇撤了职。他打算让没有一点实战经验的赵括奉命接替廉颇的位置。

赵母想,如果打了败仗,丢掉城池,不仅赵括自己会丢掉性命,也会让赵国遭受重大的损失。于是她决定给赵王写封信,阻止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

赵母在信上写道:“请大王不要以为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就重用他,他是没有他父亲那样的能力的。别看他们是父子,可是两人之间相差很大。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得到大王的封赏,都会将其分给那些作战英勇的将士,一点也不留在家里。接到命令后,一颗心完全在命令上面,根本不会理会家里的事。可是赵括却和他的父亲不同,大王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藏起来,而且一直准备着置办田屋财产。他的志向短浅,心胸狭窄,根本不是做将军的材料。所以请您从赵国的安危考虑,不要委任赵括为大将军。”

赵王接到赵母的信,连忙摇头说:“天下还有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升官的母亲?赵括的母亲竟然写信揭露自己儿子的短处,真是奇怪,我不能听她的一面之词。”

赵母得知赵王不肯听自己的劝告,一定要任用赵括为将,于是十分生气地给赵王又写了一封信:“我知道自己的儿子什么样,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一定要任用赵括,那么将来要是打了败仗,就不是我的责任了,那时可不要牵连到我!”

赵王同意了她的要求,依然坚持任用赵括。

结果真如赵母所说的那样,赵括担任大将后,把廉颇原来制订的军纪都废除了,而且他不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结果打了败仗,自己也丢了性命。赵王因为对赵母之前有约定,因此没有株连她。

4、乐羊子妻断机劝夫君

战国时的乐羊子,有一个十分贤惠聪明的妻子。有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马上高兴地跑回家交给了妻子。

妻子知道这块金子的来历后,狠狠地瞪了乐羊子一眼,说道:“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会接受别人因为怜悯和轻蔑而给予的东西。你在路上拾到了别人丢失的金子,心里竟然那样高兴,难道不觉得这种贪财好利的品行不高尚吗?”

乐羊子感到很惭愧,立刻将金子丢到了野外。后来,乐羊子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到远方求学。

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家了。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你到外面学到了那些知识?”

乐羊子说道:“还没有学到什么,我只是在外面游学时间长了,想念你和母亲,所以便回来了。”

没想到妻子很生气,随手拿起一把剪刀,把织机上那些没织完的绸子都剪断了,她厉声说:“你看看这些绸子,它们都是用这些蚕丝一点点织成的。一根丝虽然很细,但是只要不停地织,就能由一丝变成一寸,由一寸变为一尺,由一尺变为一丈,由一丈积累成一匹。现在你外出游学,只要每天学一些知识,日积月累学到的东西就变多了,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如果像你这样半途而废,和中途剪断绸子有什么分别呢?”

乐羊子听完妻子这一番话,很受启发,便再次外出学习,整整七年都没有回家。在这七年中,乐羊子的妻子通过辛勤的劳作来养活婆婆,靠织布换来的钱勉强糊口。

有一天,别人家的鸡进了她家的菜园子,婆婆因为好长时间没有吃肉了,便捉到了那只鸡,很快将它宰了煮着吃。

乐羊子的妻子知道这是别人家的鸡之后,就一口也不肯吃,还哭起来。婆婆问她,她很自责地说:“都怪我没有本事,不能让您吃到好东西,这样才使咱们家的饭菜中有别人家的鸡呀!”

婆婆听了感到很惭愧,就把鸡肉丢在一边不再吃了,也不占别人的便宜了。

七年之后,乐羊子终于回家了,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了。他被魏文侯拜为大将,一举收服了中山国。

5、鲍童智论物种和美味

齐国有个姓田的大臣,有着丰厚的财产,很喜欢养食客。在他门下的食客有数千人,随时听他使唤,为他服务。有一天,他要在自己的庭院内举办盛大的祭祖典礼。

来参加盛典的客人纷纷献礼,有一位客人奉上一条罕见的大鱼和珍奇的大雁。田氏见了非常喜欢,不由得感叹道:“苍天对待我们人类真是太仁慈了,不仅供给我们五谷食用,还有这样的大鱼和鸟类给我们尝鲜。苍天真是太伟大了!”

那些食客们听了,都大声地奉承田氏。这时却有个小孩站起来说道:“田大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世界万物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也都是物种。但凡是物种就没有高低贵贱,只不过有智力大小之分罢了。人类无非是索取可吃的东西来享用,这并不是上天有心为我们生产出来的。”

这个小孩是一个姓鲍的食客的儿子,他说完话,他的父亲的脸色已经白得像张白纸了。手一个劲儿地哆嗦,硬拉着孩子的衣襟让他坐下不要乱说话。此时客人们反应不一,有暗暗赞同的,也有笑话小孩出口狂妄的,更有一个劲儿地看主人脸色的。

可是田氏并没有因为小孩反对他的想法而生气,他宽容地对小孩说道:“你说得确实有点道理,可是我有一点仍然不明白,如果这大鱼和大雁不是苍天有意为人类制造的,为什么它们有着如此鲜美的味道呢?”

鲍家的小孩又站起来,十分从容地答道:“田大人,蚊子在吸人血的时候,也是吃得津津有味;凶猛的虎狼撕咬人肉的时候,也感觉非常美味。如此看来,难道这也是苍天有意为它们享用美味而特意安排的吗?按照您的想法,苍天创造出我们这些人类,就是为了给蚊子和猛兽做美食的吗?”

客人们闻此不禁哄然大笑。田氏满面带笑地走下主桌,向这个小孩敬了一杯酒,感慨道:“想不到我的门下竟然有如此聪慧的孩子。要想做到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才,还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啊!”

6、鲁连谈论国情驳田巴

齐国有个善于言辞的演说家名叫田巴。这个人生来就有一张巧嘴,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常常在徂丘、稷下一带发表演说,经常同人辩论,可是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他的那张嘴可以把春秋五霸统统贬斥得一钱不值,也可以将完全不同的东西说得一模一样。田巴那张擅长诡辩的巧舌,就像一把所向披靡的宝剑,简直是战无不胜。

有个名叫徐劫的人,他有个十二岁的学生,名叫鲁连,也是个能言善辩的人。鲁连听说了田巴的一些事迹,觉得很不服气。有一天,他对徐劫说:“老师,我听说田巴巧舌如簧,我很想去和他好好辩论一番,堵住他那张乱吹牛皮的嘴。”

徐劫对着鲁连摇摇头说:“你这么小的年纪,行吗?”

鲁连昂起头,信心百倍地说:“怎么不行,我一定能做到!”

于是徐劫有一次见到田巴时,便对他说:“我有个十二岁的学生,年纪虽小,却是一匹千里良驹,您看能不能让他向您请教一番?”

田巴满不在乎地看了他一眼,露出一丝轻蔑的神情说:“那就让他来吧。”

鲁连见到田巴,就单刀直入地说道:“我曾听人说过,自己厅堂上的垃圾如果都没有清除干净,又怎么有时间去铲除郊外的野草呢?人在短兵相接进行搏斗的时候,也无法防备远处射来的冷箭吧!所以事情都要有个轻重缓急,如果有急事不先行处理,却去先办次要的事情,那样岂不是要乱了。现在我国的形式非常严峻,南阳有楚国军队驻扎,高唐一带有赵国军队攻打,聊城又被燕国团团围住。面对如此紧张的形势,您觉得要怎么办才好呢?”

田巴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时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只好红着脸说:“我没有办法。”

鲁连笑着说:“在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想不出拯救的办法,在人民处于生死危亡的时刻说不出安抚之计,这样的人还能算是擅长演说的人吗?现在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赶走南阳的出兵,击退高唐的赵军,解除聊城的危机。真正的雄才必须要有解决事情的本事,而不是只懂得喋喋不休地凭空辩论,这样的人只会让人讨厌。”

田巴被鲁连说得越发无地自容,羞惭地说:“你说得对,说得对。”

第二天,田巴专程前去拜访徐劫,对其称赞道:“您教出来的那个学生鲁连,果然是个千里良驹,不同凡响啊!”从那以后,田巴便再也没有夸夸其谈了。

7、吴使临危一笑保性命

春秋末期,各诸侯之间混战不止,弱国不断被强国吞并。此时的楚国拥有着精兵强将,国土广博,因此楚王便想要称霸,决心攻打吴国。当时吴国国力衰弱,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于是吴王连忙派人前去慰劳楚军,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