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46

第46章 旅游活动的影响(6)

旅游的发展对接待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用旅游的经济增值效应理论或旅游乘数理论来解释。乘数效应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一个企业的产品的销售需要向当地经济部门中另一个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即一个经济圈中各个产业是相互依存的,而且还要购买当地经济部门中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一个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的变化程度不但影响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而且还会影响这些企业的供应商及为这些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所以说,一个地区经济部门中的企业需要其他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到餐馆去用50元钱吃饭,餐馆老板即有50元收入,他用这50元再去买粮,粮农再去买菜,菜农再去买衣服??这50元钱可能使社会各部门都增加了收入,其总收入可能是500元,甚至5000元、50000元,这就是乘数效应。

(一)旅游乘数的类型

人们在旅游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旅游乘数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营业收入乘数。这一乘数用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国经济活动的影响。顾名思义,这一乘数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额同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有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产出乘数。它同营业收入乘数非常相似,但所测定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旅游企业经济产出水平增长程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乘数的不同点在于,营业收入乘数所测定的只是单位旅游消费对接待国经济的直接和继发效应所导致全部有关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增长量,而产出乘数既考虑这些企业营业总额的增长情况,也考虑与之有关的库存情况的实际变化。

③收入乘数。它表示的是单位旅游消费同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净收入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④就业乘数。这一乘数有两种用法:表示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创造的就业人数;表示某一特定数量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和间接就业人数之和同直接就业人数之比。

(二)旅游乘数的影响因素

虽然旅游乘数的类型有所不同,但决定旅游乘数大小的因素基本是相同的。

①漏损量的大小。游客的旅游消费在注入接待国的经济之中后,使当地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些直接收入继而又导致一连串的“消费—收入—消费”过程的发生。根据凯恩斯提出的乘数基本模型,旅游乘数的计算是用旅游消费量除以其溢出当地经济的漏损量,即:

乘数=1-C1+M

其中:C=边际消费倾向(即在所增加的旅游消费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M=边际进口倾向(即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进口产品及对外支付费用的比例)。

在这个模型中,漏损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为储蓄即1-C。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储蓄指从游客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增加收入中节余下来的部分。它不但不用于消费,而且在规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不贷放给其他用款人。漏损的另外一种形式,则表现为购买进口商品和服务及其他有关对外支付的支出额。

实际上,游客在接待国全部的旅游消费(即接待国的直接旅游收入)并非都进入该国的经济体系之中。在真正进入该国经济之前,便已有一部分漏损出国外,如旅游企业支付外方人员的工资、支付外国贷款利息,以及外商独资旅游企业的大部分收入等。这种在进入该国经济之前的漏损一般称为直接漏损。因此上述乘数基本模型也可以写成:乘数=(1-L)/(1-C-M)(其中L=直接漏损)。显然,无论是直接漏损部分还是后来的储蓄部分和用于购买进口商品和服务的部分,都不会起到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上述模型中,漏损量越大,乘数的值也就越小。换言之,在所得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低。

②接待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如果接待国的经济能力很强,技术先进,并且生产门类齐全,经济上自给的程度较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够满足国内旅游企业、居民及外来旅游者对各种物质商品和服务的需要,那么便有可能使游客的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更多地留在目的地的经济内,减少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自给的程度越高,旅游乘数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接待国的经济落后,生产部类不全甚至单一化,不能满足人们对有关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势必会在这些方面进口,因而旅游乘数效应必然很低。

当然,除上述决定因素外,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少其他因素,如税收问题,也会对旅游乘数的大小有所影响。但一般地说,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少,因而只能说是影响因素而不能形成决定因素。

旅游乘数的作用是用来测定一个目的地旅游业目前的经济绩效及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对当地经济产生的近期影响,特别是用于研究外来游客的旅游消费对接待地区全部企业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就业机会增长情况等方面的经济影响。虽然旅游乘数理论本身以某些在某种程度上不现实的假设为前提,并且在实施计算过程中难以取得全面而准确的数据资料,但乘数分析仍不失为分析旅游对接待地区经济影响的有力工具,从而可为旅游政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章小结

本章讨论了旅游活动对经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解决就业,有助于货币回笼,并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平衡区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当地物价上涨、产业结构失衡等负面影响。旅游乘数理论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思考与练习

1畅由于旅游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因此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业。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畅发展旅游业为何会促进目的地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3畅随着旅游“黄金周”的临近,许多旅游景区都以各种名义上调门票价格,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4畅案例分析,在以下案例中,发展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有哪些影响?

“焦作现象”

近几年,焦作旅游异军突起:连续7个“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实现门票收入位居省辖市第一;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1%猛增到2006年的10畅5%;实现了由“煤城”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焦作还创立了“焦作山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太极圣地”、“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等众多旅游知名品牌。

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焦作现象”,并被收录到枟中国旅游绿皮书枠。几年来,先后有全国560多个市县旅游考察团到焦作考察交流,焦作市旅游局局长许长仁也先后应邀到全国40多个地市介绍焦作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回顾焦作旅游业发展的这几年,焦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业界创造了经验,做出了贡献。

解析“焦作现象”,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将对其他各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焦作现象”是一种效益。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就业、推动对外开放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发展旅游业以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畅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畅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畅5%。在促进地方税收方面,以2002年为例,全市地方税收累计完成7畅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畅95%,其中增长的大部分来自第三产业,全省地税系统为此专门在焦作召开现场会。在推动道路运输方面,以焦郑、焦晋高速公路为例,起初两条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每天加在一起只有几万元,而发展旅游业以后,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两条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每天达50万元。虽然说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焦作现象”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执著争先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它不仅体现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的态度上,并且也体现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埋头创业的激情上。几年来,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群众长年没有节假日。旅行社的老总们为不断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北上北京、太原,南下广州、武汉,东达上海、青岛,西抵西安等大中城市强力促销,最终使焦作站这个既不在京广线也不在陇海线,既无始发车也非终点站的小型车站,于2002年接待7趟旅游专列,2003年接待21趟旅游专列,2004年上半年接待20趟旅游专列。这种甘愿奉献和勇争一流的精神,正是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焦作现象”是一种辐射带动作用。这种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表现在对周边城市旅游市场的拉动上。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该市大小宾馆家家爆满,不少到焦作旅游的游客不得不到郑州、新乡、济源、山西晋城等周边城市住宿。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繁荣了本地经济,还带动了周边城市。二是表现在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到2003年年底,焦作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畅2%,宾馆饭店的日平均入住率由1999年的不足50%跃居到2001年以来的95%。三是表现在对招商引资的拉动上。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焦作城市的活力,对外地企业吸引力显著增强,使蒙牛集团、上海骏利集团、加拿大爱德集团等相继来焦作投资建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本章导读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构成元素。它不但是巨大的经济体,同时也以文化体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的融合、人际的沟通、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活动这一路径。

由于很难对社会和文化影响进行区分,所以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和文化影响是一种混合效应,而且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重叠的,有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接触的过程中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衡量,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并且包括了与旅游经济影响一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影响大量表现在文化、艺术、建筑、行为方式等各个领域,其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例如,旅游可以保护甚至恢复人类的文化和艺术遗迹,或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些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例如,为迎合旅游者的审美需要,当地文化和艺术可能会商业化、庸俗化,并使目的地居民的礼仪风俗商业化。这些影响会限制或扭曲一个地区居民的认识,从而造成对文化交流的伤害。

学习目标

熟知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熟知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能够正确认识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概念

社会文化影响 示范效应文化涵化

1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对各旅游目的地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对旅游目的地乃至全人类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大量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之间流动,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产生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活动和关系对客人和主人两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旅游活动的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主要是因为:

其一,旅游活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域、民族、社会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的互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同当地居民的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存在,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当地居民起到“示范效应”;反之,当地居民的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同样也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产生“文化漂移”现象。即旅游者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暂时借鉴”接待地的主人文化。文化漂移在外来游客行为上的表现,常常体现为在旅游过程中对当地某种文化要素的偏爱。穿文化衫、戴文化帽、租当地的服装照相;购买旅游地的服饰和纪念品等。在国外同样有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越来越多的英国旅游者访问西班牙,使英国的烹饪技术和饮料发生了变化。访问过澳大利亚的旅游者常常发现,他们回到家后,还是禁不住采用海边的生活方式并食用烧烤食品。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双向的、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