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18857800000004

第4章 标点符号的用法(1)

一句号(。)

句号的用法

(一)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前面讲过,句子按照它的用途,分为四种: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不同用途的句子,有不同的语气、语调,要用不同的句末点号。

什么是陈述句?凡是用来述说一件事情的句子称为陈述句。换句话说,也就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叫陈述句。陈述句是陈述语气,语调一般是平缓的。陈述句的末尾还常用“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陈述句末尾停顿时,要用句号。例如:

(1)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2)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鲁迅《故乡》)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荷塘月色》)

(4)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梁衡《夏》)

上面的四个例句都是陈述句。按它们的表达方式,分为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例(1)(2)是肯定陈述,例(3)(4)是否定陈述。不论如何陈述,句末都用句号。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这“末尾的停顿”即“一句话说完了以后的停顿”,“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之后的停顿”。有时是一句话,在某种情况下意思是完整的,情况一旦改变,往往又变成了另一句话的一部分。如“我爱唱歌”是一句完整的话,又说“我爱唱歌,他爱下棋”,这就得连在一起才能成一句话,最后用句号。因为它们的关系密切,说的是两个人的爱好不同,而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例如又说:“我爱唱歌,他爱下棋,两个人总是玩不到一块儿。”那末,“我爱唱歌,他爱下棋”也不成一句完整的话了,因为前两句跟后一句是因果关系。话没有说到底,意思就不能算完整。

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从结构看,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句,一类是复句。单句是由短语(词组)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而成的。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无论哪种结构的句子,只要语气是陈述性的,句末都可以用句号。下面分别分绍一下它们的用法。

1.用于陈述性的主谓句之后。

主谓句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谓语表示陈述的内容。例如:

(5)老山界是我们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陆定一《老山界》)

(6)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竺可祯《向沙漠进军》)

(7)有一天晚上,火车没有从城里运面包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造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5)一(8)都是主谓句,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其中例(5)(6)(8)是肯定的陈述,例(7)是否定的陈述。不过例(8)的结构复杂一点,是一个连动句。

2.用于陈述性的非主谓句之后。

非主谓句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句子。陈述性非主谓句之后要用句号。例如:

(9)很好的太阳。(吴伯萧《猎户》)

(10)1949年冬的一天深夜。

(沙叶新《陈毅市长》)

(11)现在公马。

(周立波《暴风骤雨》)

(12)周朴园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

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嗯。

(曹禺《雷雨》)

例(9)(10)是名词非主谓句,例(11)是动词非主谓句,例(12)“嗯”是拟声词非主谓句,表示应答。

3.用于陈述性的复句之后。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成句子的单句叫做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一个复句不管包含多少分句,都只能在句末才有比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陈述性的复句句末要用句号。例如:

(13)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形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弗兰西斯·培根《论美》)

(14)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茅盾《白杨礼赞》)

(15)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合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叶圣陶《苏州园林》)

(16)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罗家伦《学问和智慧》)

(17)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例(13——17)都是复句,纵观这些复句,它们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点:①每个复句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②在意义上分句之间是密切相关的;③在结构上一个分句不做另一个分句的成分;④全句是陈述语气,分句之间用逗号,句末才用句号。

(二)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语语气,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来表示停顿,语气和缓的祈使句,句末可以用句号。例如:

(18)请您稍候片刻。

(19)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0)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

(《伊索寓言·马和驴》)

(21)别摸它呀,这家伙不太老实,小心它踢你。

(周立波《暴风骤雨》)

(22)水生,给老爷瞌头。

(鲁迅《故乡》)

例(18)(20)表示请求,话讲得很客气。例(19)也是请求,含有商量的语气。例(21)表示劝阻,也含有不让别人接近的意思。例(22)属于一般的要求。

关于句号的问题

1.使用句号,要从句子的意思、结构、语气三方面去考虑。先看下面的例句。

(2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山水》)

(2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

(2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老舍《济南的冬天》)

例(23)如果我们只说“漓江的水真静啊”,能单独形成一个句子,句末可以用叹号,表感叹。但接下来又说静得怎么样,这样前后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告诉人们静得程度。而作者对漓江的赞表还不止写静,还要从清和绿两方面再来告诉漓江的美。这样就只有在介绍完清和绿之后意思才算完整,最后才能用句号。这就是说,要从意思上去考虑。例(24)“春天像小姑娘”,看去是一个单句,其实不然,从结构看,它只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和状语成分,若联起来即“春天像小姑娘般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分成短句来写,作者是为了表达欢快的情感,但结构上看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能不能用句号,还要从结构上去考虑。例(25)中有语气词“呀”,很像感叹句,但说话的语气并不是要赞叹下雪,而是要告诉人们雪后小山景色之美妙。这就是说,用什么句末标点,还要从语气上去考虑。

如果我们能从上述三方面去仔细琢磨,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句号的用法了,也就容易同其他标点区分了。

2.句号还有另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这是为了避免和阿拉伯数字0或拉丁字母O相混。但在写作中,我们还是应该用小圆圈(。),而不要用小圆点(·)。有人习惯在句后点一下,让人家分不清用的是句号还是顿号、逗号。这是不可取的。

三问号(?)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疑问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的,是有疑而问;另一类是形式上是问句,但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的,是无疑而问。无疑而问,有设问和反问两种,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无论哪种疑问句,句末都要用问号来表示语气和停顿。下面分别介绍问号的用法。

1.用于一般疑问句的末尾。例如:

(1)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

(周立波《暴风骤雨》)

(2)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罗加·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太阳能挺住吗?”我天真的问道。

(程海《三颗枸杞豆》)

(4)“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5)是太激动了,还是因为刚刚喝下一小杯茅台酒?

(黄传令《三个太阳》)

(6)今天星期五,还是星期六?

(7)二春奶,你去不去呀?

(8)齐仰之(不悦)那我倒要请教……

是否无机化学?

(沙叶新《陈毅市长》)

以上共八个例句,都是一般疑问句,表询问语气。根据结构特点,又分为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和正反问。例(1)(2)是特指问,提问的问题,指出了回答的内容。例(3)(4)是是非问,提问的内容有是和非两种答案。例(5)(6)是选择问,并列几个项目,让对方选择一项来回答。例(7)(8)是正反问,即用肯定否定的方式提问,要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句末都用了问号。

2.用于设问句之后。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有意先提出问题,或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而启发别人思考问题的修辞方法。设问句后面要用问号。例如:

(9)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10)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1)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同上)

(1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例(9)(10)的前半部分和例(11)(12)都是设问,句末都用了问号。

3.用于反问句之后。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方法。

(12)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同上)

(1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恋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的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茅盾《白杨礼赞》)

反问与设问不同。反问是问而不答,但意思是确定的,用否定的句式表肯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句式表否定的意思,答案在问句之中。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意思是“你一定会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意思是“你一定会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而设问本身并不表示肯定或否定,需要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

以上是问号的主要用法,都是用在疑问句的句末,除此之外,问号还有一种用法。

4.表示有疑问或不明。

问号可以加括号放在某一词的后面,表示对它有疑问;或者放在某一词语的位置上,表示不清楚,不知道。例如:

(15)“惟有台城,挂残阳水远(绕?)山围。”

(转引自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16)曹雪芹(?一1763)

例(15)中的问号的意思是“远”字可能是“绕”字之误。例(16)是说,对曹雪芹的生年,目前尚不能确定。例(15)的这种用法只见于引文,主要是古文。

关于问号使用的几个问题

1.几个问句一个接一个地连在一起,构成连续的追问,在每个问句的后面都要用问号。例如:

(17)你善用你的耳朵了吗?你听见世界的声音了吗?你用心听了吗?

(桂文亚《你一定会听见的》)

(18)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我还能裁判车夫吗?(鲁迅《一件小事》)

2.选择疑问句,只在全句末尾用问号。

选择疑问句,是并列几个项目,要求人家选择一项来回答的发问形式。这种问句,前后两项或几项都是并列的,虽然各项之间有语音停顿,也有发问语气,但到最后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末尾用一个问号。并列项目之间停顿,用逗号表示。

例如:

(19)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

(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迷》)

(20)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鲁迅《祝福》)

3.要注意疑问句与某些带有疑问词语或疑问结构的陈述

句的区别。例如:

(21)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左旋还是右旋),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

(卡毓麟等《叫三声夸克》)

(22)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开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

(白夜柏生《卓越的科学家竺可祯》)

(23)不要忘记,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若是宇宙

飞船,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

(郑文光《字宙里有什么》)

(24)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