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18857800000005

第5章 标点符号的用法(2)

(25)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实际。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例(21)有疑问代词“多少”、“什么”词“多少”,有可以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呢”,但都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句末都用了句号。例(25)中的“能不能”、“是不是”、“是否”等用了肯定否定的形式,有疑问结构,但都是陈述性的,全句末尾用了句号。遇到这一类句子,要根据所表达的意思,仔细辨别它的语气,确定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

三叹号(!)

关于叹号的名称

叹号,又有感情号、惊叹号、感叹号等多种名称。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称为叹号,因此,我们应以叹号作为它的规范名称,其他叫法应当停止使用。

叹号的用法

(一)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有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语气词,书面上感叹句要用叹号来表示。

感叹句的构成有下列几种情况,无论哪一种情况的感叹句,句末都要用叹号。

1.由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这种感叹句是在陈述一件事的同时,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句末有的有语气词,有的没有语气词。例如:

(1)女儿:你老人家说什么话!

(田汉《江村小景》)

(2)工作的时时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

(沙叶新《陈毅市长》)

(3)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毕淑敏《一厘米》)

(4)你改悔罢!

(鲁迅《藤野先生》)

(5)他眼睛闭了一会再睁开——奇怪,这种幻觉竟会这样的经久不散!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6)这是何等可悲衰的事啊!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2.由叹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这种感叹句只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喜悦、悲伤、叹息、愤怒、惊怒、惊讶等),不陈述什么事情。例如:

(7)啊!(闰土哥,——你来了?)(鲁迅《故乡》)

(8)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同上)

(9)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10)“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11)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12)嗨!(小孩!票!)

(毕淑敏《一厘米》)

(13)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张去路《羚羊木雕》)

3.由其他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其他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是指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和拟声词非主谓句。这一类句子和前面的叹词非主谓词,多数用于日常生活,在书面上句末要用叹号。例如:

(13)可怜的人!(都德《最后一课》)

(14)公平正直的法官!

(莎土比亚《威尼斯商人》)

(15)齐仰之:(扯下“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撕得粉碎)三天三夜!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16)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土比亚《威尼斯商人》)

(17)女儿:救命啊!救命啊!

(田汉《江村小景》)

(18)齐仰之:极盼赐教!

(沙叶新《陈毅市长》)

(19)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

(老舍《骆驼祥子》)

(20)早晨,好清爽!

(李汉荣《山中访友》)

(21)(哎呀!)美极了!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2)那醉人的绿呀!

(朱自清《绿》)

(23)砰!(枪声响了。)

例(13)一(16)是句词非主谓句,例(17)一(19)是动词非主谓句,例(20)一(22)是形容词非主谓句,例(23)是拟声词非主谓句。

(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语调,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来表示语调,语气较和缓的祈使句可以用句号来表示语调。下面是用叹号的例句。

(24)“奶奶!”小女孩站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25)小也,别乱钻!小心碰着你!

(毕淑敏《一厘米》)

(26)少说废话!

(契诃夫《变色龙》)

(27)场内禁止吸烟!

例(24)是一种请求语气,例(25)是一种要求、提示的语气,例(26)(27)是一种命令的语气。例(28)是一种催促语气、例(29)是一种指派语气。

(28)妈妈快跟上!(赵树理《老杨同志》)

(29)拿来我看!(鲁迅《藤野先生》)

(三)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也用叹号。

反问句后面多数情况下要用问号,但有时语气强烈的反

问句,也可以用叹号。

(28)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

(同例2)

(29)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鲁迅《阿Q正传》)

(30)我惧惮她什么呢!

(鲁迅《阿长与》)

关于叹号使用的问题

1.关于叹号与问号并用。

“!?”或“?!”是叹号与问号的并用形式,这两种标点并用,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用得好,能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

(31)“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同例(30)

(32)周朴园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

(曹禺《雷雨》)

例(31)问号与叹号并用,表示阿长听到我说她不要紧,不会被长毛掳去后,对此的反驳和感叹。例(32)中,当工人代表鲁大海听到周朴园这个凶残的资本家的话后,既有愤怒,又有质问,两种标点并用,更好地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感情。

但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把问号与叹号合并起来使用,因为两种语气中,总有一种是侧重的。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应避免。

2.关于一句话后,连用几个叹号。

在过去的作品中,有时为了表示特别强烈的感情,有在一句话后连用两个或三个叹号的,例如:

(33)“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同例29)

例(33)写的是阿Q临刑前绑赴法场时,围观的人发出的强烈的喝彩声,表现出围观者的麻木。“好”字后面连用了三个叹号。

今天,标点符号已有了新的规范,叹号表示的就是强烈的感情,用一个就够了,我们也就不要再这样使用了。

四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

在各种标点符号中,逗号可以说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它是表示句中停顿的主要符号,也是涉及语法知识较多,用法较为复杂的一种。日常写作中,有的人往往不大重视它,甚至连它的形式也马虎从事,随便点一下就过去了,造成读的人不知用的是逗号、顿号还是句号。这种现象,是应当纠正的。无论形式,还是用法,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到正确使用它。下面具体介绍逗号的各种用法。

1.一句话里的主语部分比较长,或者需要强调主语,或者主谓倒装,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要用上逗号。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联系紧密,在一般结构的单句中,如果不需要停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不用逗号的。如“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的事业在前进”等等,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没有停顿,也不需要用逗号。但是,有些句子的主语带了修饰成分变得长起来,这就需要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用上逗号。例如:

(1)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2)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也难比啊!

(教巍《我的老师》)

例(1)(2)的主语部分都比较长,同谓语之间用逗号隔开。这样读起来,不至于那么急促。

(3)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鲁迅《雪》)

(4)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黄飞《甜甜的泥土》)

(5)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刘成章《安塞腰鼓》)

例(3)句中的“暖国的雪”例(4)中的“她”,例(5)中的“人”“声”,都是句中的主语。它们都很短,甚至只有一个字,但为了强调主语,后面都用了逗号。这样读起来简洁有力。

(6)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国际歌》)

(7)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例(6)和例(7)中的“怎么了,你”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句式把谓语放在前面,有突出谓语的作用。凡这类倒装用法,中间必须用逗号隔开,以明确这种结构关系。

2.一个句子里的宾语比较长,结构复杂,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要用逗号。

宾语是动词谓语涉及的人或事物。动词谓语和宾语联系密切,一般紧贴其后,没有停顿,如“我借了两本书”,“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等等。但是,如果宾语较长,或者宾语的结构比较复杂,那么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就要用逗号隔开。例如:

(8)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

(9)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