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常用文体写作知识
18857900000007

第7章 说明文(1)

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说明文

什么是说明文呢?像初中语文学过的《花粉》、《松鼠》、《邮票的起源》、《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类的语言》、《听觉的作用》等等,就都属于说明文。在文体上,它们都共同具有这样的特征: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记叙或议论的表达方式;或解说事物,或阐释事理,而不是写人记事,或议论是非。由此可见,说明文就是一种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文章体裁。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

请先看下面的例文。

花粉

植物能够传宗接代。我们能够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其中有花粉的功劳。一般来说,植物的花可以分为雌花、雄花和两性花。只有当花上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经过了受粉,才能结果,长出种子。

乍看起来,花粉似粉末尘埃。但把它放到显微镜下,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一个单独的花粉都是一个细小的独立细胞。它的形状,真可以说是多姿多态。不同植物的花粉有不同的形状。花粉外壁一般都有孔或沟,表层除少数是完全光滑的以外,大都有各种各样的雕花似的纹样构造。如南瓜、大红花的花粉是球形,表面是刺;荷花的花粉是长球形的,短棒状皱,表面也有花纹;落葵(广州叫潺菜、藤菜)的花粉是四角形的;松树的花粉是圆形,表面光滑,在两侧还各长有一个气囊,能随风远扬。由于各种花粉的形态特征都比较固定,科学家可以根据花粉的形状和外壁的特征来鉴别植物。有一次,科学家们在非洲坦桑尼亚发现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光看外表,不能决定它是属于哪一类,后来把花粉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它的形状,才把它弄明白了,原来是属于虎耳草一类的植物。

花粉的大小也各不相同。最小的花粉,直径只有四至五微米,最大的花粉也只不过一百五十至二百微米。它们虽然小,但是,由于外壁特别坚固,可以抵抗强烈的酸碱而不被破坏。有的花粉在地下埋藏了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形成了化石。这些古老的花粉,虽然生命力没有了,但形状还没有变。古生物学家找到了这种化石,就可以知道在若干万年以前,某些地方曾经有过一些什么植物。反过来,考古学家也能借助花粉化石的种类估计出地层的历史年代。

花粉还能供药用和食用。松树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脾、益气、止血的功效。香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的功用。松花粉还可以酿酒和食用。有一种用糯米粉做的点心,“松花团子”,上面沾上一层黄粉,爽胃可口,有一股清香,这层逗人喜爱的黄粉,就是马尾松的花粉。美洲印第安人还喜欢用玉蜀黍的花粉做菜做汤吃。花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矿物质,富于营养。

花粉的寿命,因植物种类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有长有短。通常禾本科植物的花粉生命力很弱,如水稻的花粉,在阳光下只能活五至十五分钟,最长也只能活一至两天;而百合的花粉在空气干燥的情况下,可以活六十至六十五天,若在适宜的条件下保藏,还可以活到一年。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作者向我们解说了花粉的作用、形状、大小、用途、寿命。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显然既非记叙,更不是议论,而是言简意明的说明,其具体手法也非描写、比喻、夸张之类,而是举例子、列数字等。我们知道,文章体裁的不同,首先表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如此,是由各类文体的写作意图和写作内容所决定的。说明文的写作意图是为了准确、客观地传授科学知识,其内容是经过实践检验,人类已有定论的关于事物、事理的说明、解释。所以,这就自然决定了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既不应该是记叙,也不应该是议论,而是一一说明。

当然,正如记叙文并非纯用记叙,议论文也并非纯用议论一样,说明也并非说明文唯一的表达方式,或是基于说明特定对象的需要,或是为了增添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有时也可在说明文中适当地融入一些记叙或议论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也只是说,说明文中可以含有记叙或议论的成分,而总的说来,主要的表达方式还应当是一一说明。否则文体就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就不再是说明文了。请再看下面两段例文:

看云识天气(节选)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天空,顷刻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怎样写读书笔记(节选)

读书要写笔记。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巩固记忆,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也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许多在学业上获得成就的人,都曾在这方面做出艰辛的劳动。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少年时期只上过六年私塾,后在长沙仅仅读了四个月的师范学校,他的渊博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从十九岁到四十三岁的漫长岁月中,每天晚上必定要读三个小时书,后来成了博学的教育家。徐老有一条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诫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要仔细研读。还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可见他是非常重视写读书笔记的。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曾认真钻研过一千五百种书,而且都写了提要。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犹如知识的仓库,善于写读书笔记的人,他的知识经过整理消化,能有条理地储蓄起来,日积月累,头脑里就有了随时可以支取的知识财富。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智力也在发展,于是写文章,分析事理的能力也就无形中增强了。

在《看云识天气》的节选部分,作者为了通俗易懂地说明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形态特征,采用了记叙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形象化修辞手段——比喻,分别用“像羽毛”、“像绫纱”、“像鳞波”、“像棉花团”、“像羊群”、“仿佛白色绸幕”、“像……毛玻璃”、“群峰争奇”,来比喻这些云的形态特征。读者很容易地认识了这许多种云的不同特征,同时也自然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生动性。不过,本文运用比喻,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而且比喻的使用也是很有限的,全文主要的表达手段仍是说明。在《怎样写读书笔记》的节选部分,作者先列举徐特立、马克思坚持写读书笔记从而帮助他们在学业上获得巨大成就的事例后,用一段议论“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作结,旨在通过理性的论说帮助说明写读书笔记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引起读者对本文说明对象——“怎样写读书笔记”的高度重视。显然,它的作用也是服务于本文说明的需要的,而且也只是本文主要表达方式——说明的一种配合手段而已。

第二,内容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

这一点也是说明文同其他文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其他文体的文章有时也会包含有许多的知识,例如:

长江三日(节选)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层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

从以上记叙文片段中,我们除了可以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也自然可以增加关于三峡的名称及三峡地理特点的知识。但是,我们同下面同样是讲述长江三峡的说明文相比,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明显的差别。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指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之间的一段长204公里的峡谷河段。自西而东,分布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谷区,可以叫“三峡”。

三峡河段总的形势是:滩峡相间,断续相连,两岸重峦叠嶂,峭壁对峙。江水在峡谷中翻滚怒吼,群山经常是云雾弥漫。景色十分壮丽,人们形容瞿塘峡是“峰与天相接,舟从地窟行”。而巫峡则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风光变幻无穷。西陵峡的特点是滩礁林立,漩涡汹涌,乘船至此,使人惊心动魄。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峰一般高出江面500~1000米,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它像一条长颈,是长江上游一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流的唯一出路,通过三峡的水量几乎是长江总水量的一半。由于从重庆到宜昌江水落差达一百四十米,丰富的水量和集中的落差,使三峡河段蕴藏着极大的水力资源,非常适宜建造巨大的水力发电站。

显然,以上说明文对长江三峡地理知识的介绍是全篇集中的、直接的讲述。它同前面记叙文对三峡知识局部地、零碎的涉及,是根本不同的,这是由二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决定的。

在这一点上,说明文同议论文的区别更是显而易见的,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曾提及关于白求恩的一些知识,诸如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50多岁,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来到中国帮助抗日,最后以身殉职。但作者讲述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白求恩其人,而是要据此来分析白求恩身上所体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我们向他学习,这同样也是由其写作目的所决定的。

是否以介绍知识为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将说明文同记叙文、议论文区分开来,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说明文与应用文的区分。须知,有一些应用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说明,像假条、收据等。在这一点上,它们同说明文是相同的,但是,这些应用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为了介绍知识,这正成为它们同说明文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既然说明文旨在传授知识,那么写作说明文就必须十分重视其科学性。无论解说事物,还是阐释事理,都要符合实际,恰如其分,绝不可主观臆测,更不可弄虚作假,对一些未定之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事物,不要轻易地作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结论,将缺乏科学性的“知识”传播于社会,非但无益,还会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社会后果。

第三,态度以客观的解释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说明一种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掺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文章例话》)

请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白杨礼赞(节选)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