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调整叙述顺序,我们知道,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头至尾地进行叙述的方式为顺叙,它是叙述方式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其叙事顺畅自然,过程完整清楚,既易于写作,又便于阅读。不过,如果所叙事情本身很平淡,再加上叙事在详略、起伏、张弛等方面处理不当,顺叙便很容易流于“平铺直叙”,如“流水账”般呆板乏味。“文似看山不喜平”,若要于平淡中写出曲折和波澜,可根据所叙事情的特点,并兼及行文构思的需要,适当调整一下叙述的顺序。比如整体调整:先讲述事情的结局或事情发展过程中某个很有意思的片段,然后再回过头来从事情的发生开始讲述,头与尾倒置,此为倒叙。倒叙可以激发读者对事件由其“果”而欲知其“因”的渴望,从而增强叙事“迷人”的效果。这种方式比较多见,这里不多讲述。再比如局部调整:跳过事情的开头,从事情发展过程某一恰当的“点”拦腰切入,由此往下按时间顺序讲述,直至事情的结束,只在需要知晓事情缘起的地方,以插叙的方式对所略去的开头予以交代。《驿路梨花》正是如此叙事的:面对十多年前解放军修建林中茅屋、十多年来梨花姐妹相继照料茅屋、十多年后某一晚间“我们”夜宿茅屋、当夜瑶族老人为茅屋送粮、翌日早晨“我们”结识梨花妹妹这一前后相继的事件,作者并未从头讲起,而是从其中“我们”夜宿林中茅屋切入,由此向后叙述,前面所发生的事情在最后通过梨花妹妹的口,插叙交代。如此行文,不但可因“故意”将事情的开头后置而形成诱人的悬念,引导读者怀着极大的好奇同“我们”一道步步深入地寻找小茅屋的主人;而且因绕开事情相对平直的开头,直接从事情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戏”的夜宿林中无名小屋开始讲述,使文章开篇就呈引人入胜之势;再者,由于叙事的缩减,使本文十余年的叙事时间跨度浓缩于一夜一晨,避免了因顺叙可能带来的叙事的松懈。总之,《驿骆梨花》的这种叙述方式及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其次,设计悬念、误会,也是使叙事生动的好办法。《驿路梨花》叙事伊始,便提出一个悬念——“究竟谁是茅屋的主人?”对于这个谜,“我们”和瑶族老人步步破解,直到文章结束,才将谜底全部揭开,如此贯穿文章始终的悬念,自然是很吸引人的,文章因此而变得耐读。配合对悬念的破解,文章还加入了“误会”的手法:“瑶族老人”背粮出现,“我们”满以为是未知的茅屋主人出现了,乃第一次误会;哈尼小姑娘从梨树丛中闪出,瑶族老人又满以为是他已探知的主人“梨花”出现了,乃第二次误会。两次误会,使文章一次次平地起波澜,使叙事更加曲折有趣,愈加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一口气读下去。
再次,注意描写手法的多样性。比如文章写梨花姐妹,既有作者的正面描写;也有经老人之口,梨花妹之口讲述的侧面描写。又比如,文章写美丽的梨树花,既有实写,像文章开头作为茅屋的背景来写;又有虚写,像“我”夜间是梦中的梨花,则是作为美丽可爱的哈尼姑娘的象征来写。这些多样性描写手法的配合使用,不但增强了对人物、对中心思想的表现力,也使得文章的描写手法不呆板单一,使文章显得格外好看。
三、怎样写景
记叙文的写景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的写景,此写景只是文章对写人、记事的一种配合,它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类写景,或侧重于渲染气氛,以映衬人物此时此地的心境;或侧重于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例如: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色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又如: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掺和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头一段景物描写,作者意在突出景物的高远、奇伟、壮丽,意在表现观景人——红军战士如高山般崇高的思想境界,如苍穹、平原般宽广的胸怀。这样的景物描写,一般是作品中人物自己亲眼所见,中间必然渗透了人物此时此地的主观情绪,这就是常讲的“情景交融”。因此,在以景传情时,一定要准确体会人物特定的心境,准确体会人物基于如此心境而对特定景物的特定感受,努力做到景与情的和谐一致。
第二段景物描写,则比较单纯,它对烈日下酷热难当的描写,只是描绘人物此时此地活动的特定自然背景。当然,作者所以绘声绘色地状写烈日的无情,目的还是为了揭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迫于生计,祥子竟不得不在如此难耐的烈日下上街拉车。以烈日的无情折射出社会的无情。
总之,写人、记事记叙文中的写景,无论是侧重于渲染气氛,透示情绪,还是侧重于交代情节发生的特定环境,其写景都是为了写人。因此,构思景物描写时,一定要胸中有人,为写人着想,为写人服务。力戒脱离人物、游离于情节之外的景物描写。
另一种是描摹自然景物的记叙文中的写景。此写景乃此类文章的主体,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写景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人、记事,而全然是为了具体、生动、穷形尽相地展示特定自然景观的形态、风采。向读者展示一幅用语言描绘的风景长卷。当然,此类写景,也是与人分不开的,这里的人,是指作者。其笔下的自然景物,一定是作者主观感受中的景物,其中一定要融入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情绪感受。只有这样的写景,才可能感人。像前面分析过的《济南的冬天》,还有《海滨仲夏夜》、《野景偶拾》都属此类记叙文。
但是,不管哪一种写景,都要求写出景物的特点,力避无特点的泛泛描写。当然,二者在详略上有着决然不同的要求,第一种景物描写,一般说来,应力求简洁,笔墨经济。第二种景物描写则应力求详尽具体,细致入微,这是由这两种景物描写的意图根本不同所决定的。
练习
1.阅读下面选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中国姑娘(节选)
北京初春的傍晚。崇文门外,太阳宫体育馆门前的一蓬蓬迎春花,开得正旺。被簇簇小黄花压弯腰的枝条,竞相往前伸长着,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从馆里出来的女排姑娘们。
暮色由淡到浓,不久天就黑下来了。馆里灯火通明,姑娘们刚刚练完球,汗水湿透的衣衫紧紧贴在丰腴的身上。白色的排球撒满一地,姑娘们正弯腰捡拾着。
“谁还想再加练一点!”教练袁伟民冲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姑娘大声问道。
“我加练一点儿!”一位灵巧秀气的姑娘抬起头来,抢先回答。她两只手抱着十来个排球,酷似一位杂技演员。
她叫陈招娣,家住西子湖畔,是一位典型的杭州姑娘。如果你在街上见到她,大概看不出她是一位女排运动员。其实,在她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藏着几分野劲。那才是地地道道的运动员性格呢!
陈招娣把一大抱排球放进粗铁丝焊成的筐子里,走到袁伟民眼前,用眼睛说:“练吧!”
袁伟民伸手用五个手指,从筐子里抓起了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她站稳,“澎!”一声,球又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迎了过去。她把球垫起来了,却摔倒在地上,就势一个翻滚,又从地上爬了起来。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十五个球。如果救丢一个,就负一个球。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滚翻着,飞扑着。当救起第九个球时,她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袁伟民可并不因此而停止扔球。他一边狠狠地将球扔过去,一边大声叫:“快!”“快起来!”
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她负了两个球。本来是自己主动要求加练的,练一会儿不就完了吗?谁想强度这么大,难度这么高。招娣心里嘀咕开了:“袁指导呀,你也太苛刻了!”
袁指导却不动声色。他一边扔,一边不紧不慢地数着:“负三!”“负四!”……
招娣也冒火了,愣劲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了,心里说:“扔吧!扔吧!”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就径直朝门口走去。
袁伟民这个人也挺有意思的。他不冒火,也不大声嚷嚷,只是不轻不重地说:“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那不行。今天练不完,明天继续练。”
请别误会,招娣不是一个吃不得苦的女子。她生性好强,从不甘心落后。比赛起来,她拼得出,顶得住。可现在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如果说,真有铁石心肠的话,我看他的心比铁还硬。招娣边走边想,眼泪涌出了眼眶,洒落在光洁的酱黄色的硬木地板上。
“走也可以,还是那句话,明天一早就练你!”身后又传来袁伟民那不紧不慢、不软不硬的声音。
她依然往前走着。不过,脚步显然放慢了,一步比一步迟缓。快走到门口时,她站住了。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得热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了那儿,一动也不动。
袁伟民也站在原地没有动弹,目光盯着这位任性的姑娘,像一尊石雕似的,手里还抓着一个球,一副随时准备砸出去的样子。
女排姑娘们用担忧的眼神望着他。她们恨他吗?恨!不过,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又觉得他应该这样。不这样,怎么去赶超世界强队,怎么去为祖国争光呢!
她们明白,冲出亚洲并非易事,走向世界更是艰难。中国女排的崛起,不能靠侥幸,只有靠自己苦练巧练!
看着招娣那汗湿了的背影,姑娘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她们深深地同情她,可又生怕这个任性的姐妹真的会离开自己的球场。有两位姑娘沉不住气了,迈动脚步向招娣走去……
正在这时,招娣也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去“抢红灯”,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地向球场走来。她回来干什么,不用问了。加练,又继续下去了。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子邪劲,招娣练得完全忘我了。
袁伟民见她那么奋不顾身地扑救来球,就笑着说:“招娣,可以减掉几个!”
招娣用泪眼瞪了瞪他,发狠地说:“不要你慈悲!”
袁伟民的话,其实也是一种激将法,因为他深知招娣的性格。
她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垫起了十五个球。
当她们淋浴完,走出体育馆大门时,那蓬蓬迎春,正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摇曳着黄灿灿的花枝,热情地赞美这群迟归的姑娘。但是,姑娘们拖着沉重的双脚,匆匆地从它们身边过去,压根儿就没有留意迎春花的多情。也许,它们何时发绿,何时含苞,何时开花,她们也没有留意过呢!
①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示的?
②文中讲招娣的性格中“藏着几分野劲”,怎样理解?文章又是如何表现的?
③刻画人物,常常将人物的语言、行动同心理、外貌、神态等结合来写,试从文中选一自然段加以说明。
④本文的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迎春花,用意何在?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根据题目,完成作文
①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②泪,别挂在脸上
③留在照片上的回忆
④脚印
⑤课本,我的小船……(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小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