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15

第15章 不合逻辑(1)

概念不明确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联系的。语言中的词和句子记载人们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词语和句子等语言形式也必然反映思维活动的状况。语言中出现病句,原因是多方面的。前面我们讲了用词方面的错误、造句方面的错误、修辞格的误用,这里再讲一讲逻辑方面的错误。因为,语言运用中的错误,有时是涉及到思维活动方面的问题的。我们在日常的说话或写作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犯一些逻辑错误:有时概念不明确,有时判断不恰当,有时推理不合逻辑,等等。有的句子,尽管结构正确,若是事理上讲不通,这句话还是病句。这时,我们就不能一味从语法、修辞上去找毛病,而应该从逻辑上去找原因。

逻辑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如慨念、判断、推理等进行;而在利用这些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又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概念不明确或使用不当,判断不恰当或不合理,推理缺少根据或不合逻辑,是同学们在说话或写作中最常见的违反思维规律的错误。下面,我们就把一些常见的、不合逻辑的情况分别作简要的分析。

每一种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即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与语言中的词和短语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用实词或短语表达的。如果不明确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是什么事物及事物的什么特有属性,或不能选用恰当的词或短语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概念,就会出现语病。其情形是多种多样的。

一混淆了不同含义的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它就能够而且应该把不同性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概念的使用上,就会把不同内容的概念混同起来,犯概念混淆的错误。例如:

(1)我们有个共同认为,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2)这次全校作文竞赛,我班能否夺得第一名,还是一个怀疑。

(3)于江同学下楼时把一位小同学撞倒了,便急忙把小同学扶起来,向那位小同学表示抱歉。

(4)课间活动时间,大家在操场上看足球队员技巧地踢球。

上面例(1)混淆了“认为”和“认识”这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认为”是指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认识”是指人们经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步骤之后,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可以说“我们有个共同认识”,如果说成“我们有个共同认为”,那就讲不通了。因此,应将“认为”改为“认识”。例(2)混淆了“怀疑”与“疑问”这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怀疑”是疑惑猜测的意思;“疑问”是指不能确定或解释的事情和问题。“作文竞赛”尚未揭晓,能不能夺得第一,无法猜测,确实是二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从这个意思出发,应将句中的“怀疑”改为“疑问”才对。例(3)把“抱歉”与“道歉”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抱歉”是指心中不安,觉得对不起别人;“道歉是表示歉意,特指认错”。这两个概念的内在含义和适应范围都是有区别的:前者,对己,仅限于心理活动;后者,对人,不仅有内疚的心理活动,而且有认错的行动表现。根据句子的原意,是说于江同学向小同学认错,因此,应将“抱歉”改为“道歉”。例(4)把“技巧”与“灵巧”这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混淆了。“技巧”是指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才能;“灵巧”是指动作灵活巧妙。句中用“技巧”来形容动作,不合适,应将“技巧”改为“灵巧”。

二概念含混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要做到概念明确,必须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明确。如果对一个概念的内涵理解模糊不清,对概念所适用的范围认识不明确,以一个词或短语所表示的概念似懂非懂,就会用错词语,出现概念模糊含混的语病。例如:

(1)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用文言写的。

(2)开水的温度如果上升到摄氏一百度就会滚。

(3)一些后进的同学所缺乏的,一条是不要求进步。一条是不好好学习。

(4)在学习上,赵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十分严厉的。

上面例(1)由于作者对“古典文学作品”和“文言”这两个概念理解不清,使用不当,导致出现概念模糊含混的语病。“古典文学作品”是指我国先秦至清代的各民族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相对。“文言”是特指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白话”相对。古典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但也有一些是用白话写的,如明、清的话本、小说等,所以,说“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用文言写的”,不符合实际。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楚古典文学作品表达的书面语种的范围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这句应把“都是”,改为“不都是”。例(2)没有弄清楚“开水”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误把“开水”与“水”混为一谈了。“开水”本身就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已达摄氏一百度的“水”。句中说的既是“开水”,却又说“温度如果上升到摄氏一百度就会滚”,这显然是对“开水”的概念理解模糊不清,导致句子不通。因此,应将“开水”改为“水”。例(3)对“缺乏”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没有弄清楚。“缺乏”是缺少的意思,并含有否定的内容。前面说到“缺乏”,后面又说“不要求进步”、“不好好学习”,这样一来,表达出来的意思恰恰跟原意相反:把本来“不要求进步”、“不好好学习”,说成了要求进步和好好学习了。应将句中的两个“不”字删去。例(4)对“严厉”这个概念缺乏正确理解,误粑“严厉”当作“严格”用了。“严厉”是指态度严肃而厉害;“严格”是指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而放松。前者,常常流于声色;后者,重在实际行动。两者有明显区别。应将“严厉”改为“严格”。

此外,用短语或成语表示的概念,如果没有真正弄清其含义及适用范围就随便地去使用它,也会使句子出现语病。例如:

(1)老师对我们的关怀真是无所不至的。

(2)这篇文章是不刊之言,你应该重写。

(3)我的邻居是一位鳏寡孤独的老妇人。

(4)他吃了一次苦头,至今不足为训,还要继续蛮干下去,早晚会后悔的。

上面例(1)对“无所不至”这个短语所表示的含义没有弄清楚,把它与“无微不至”混淆了。“无所不至”是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用来形容一些人或反动派到处干坏事,含有贬义;“无微不至”是指没有一个细微地方不照顾到,常用来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是个褒义词。句子的原意是称赞老师好,对同学们很关心、很照顾.所以,应把“无所不至”改为“无微不至”。例(2)对“不刊之言”这个成语的含义没有弄清楚。误将“不刊之言”当作“不经之言”。由于对概念的内涵和它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清楚,误用而造成语病。“不刊”并不是不能刊登的意思,而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多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好;“不经”是指不合道理,多用来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言论,含有贬意。句子的原意是说文章写得不好,需要重写。因此,应该把“不刊之言”改为“不经之言”。例(3)对“鳏寡孤独”这个用短语表示的概念理解含糊不清。这个短语包含了四个概念,按旧时的说法:“鳏”是指老而无妻的人;“寡”是指老而无夫的人;“孤”是指少而无父的人;“独”是指老而无子的人。句子里用“鳏寡孤独”来修饰“老妇人”,这显然是概念不清的表现。全句应改为:“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寡妇。”例(4)的“不足为训”,是“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的意思,“训”,在“不足为训”这一短语中指准则,而作者误认为是教训。所以,对用短语或成语表示的概念,在使用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一知半解,就会用错概念。

三同一概念前后含义不一致

使用概念时,概念的含义必须是确定的。同一个概念,不能一会儿是这个意思,一会儿又是另一个意思;也不能前边指的是甲,后边又指的是乙。这是使用概念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否则,概念的真正含义就无法确定,也不利于说明任何问题。例如:

(1)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学好自然科学。

(2)劳动是光荣的,爸爸退休后,决心回故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3)让孩子到河里游泳,到底会不会出危险,这是老师放心不下的问题。

(4)他上课老说话,不好好听讲,是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要是不遵守纪律,是要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的。

上面例(1)中的“基础”这一概念,含义前后不一。前面说的“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各门功课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功课,后面却又说“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学好自然科学”似乎语文学科仅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基础。同一概念,前后含义不一致,造成句子前后矛盾。为保持同一概念的含义前后一致,应将“自然科学”改为:“科学文化知识”。例(2)中两个“劳动”,前后两个概念含义不一致:前一个“劳动”指的是包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的劳动;而后一个“劳动”指的仅仅是体力劳动一个方面。为了使同一概念的含义前后一致,应将后一个“劳动”前面的“农业生产”改为“力所能力”,变单指为兼指。例(3)中“危险”的具体含义不确定。这里含有两个不确定的内容:“会出危险”和“不会出危险”。“放心不下的问题”应是“会出危险”,而不是“不会出危险”。由于“危险”这一概念含义不确定,使整个句子的意思不明确了。应把“到底会不会”改为“没有人保护,容易”,全句成为:“让孩子到河里游泳,没有人保护,容易出危险,这是老师放心不下的问题。”“危险”在句中有了确定含义,句子的意思就明确了。例(4)中用了三个“规律”,但这一概念前后含义是不相同的。前一个“纪律”,指的是学习纪律;第二、三个“纪律”指的是团的组织纪律。由于在使用时对“纪律”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能始终保持一致,因此语意含混不清,句子出现毛病。应在第一个“纪律”的前边加上“课堂”或“学习”二字,在第二个“纪律”前边也加上“课堂”或“学习”二字,把第三个“纪律”前边的“团”字改为“学校”。这样,“纪律”这个概念的含义便前后一致,句子也就通顺了。

四概念适用的范围掌握不当

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某一概念所指的对象,叫外延。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属概念”的外延较大,“种概念”的外延较小。例如,“人”和“老人”这两个概念,“人”是属概念,它的外延大,“老人”是种概念,它的外延小。“老人”这一概念的外延包容在“人”这一概念的外延之中,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就叫“种属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要有一部分可以互相重合,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就叫“交叉关系”。例如,“学生”与“共青团员”这两个概念就具有交叉关系,“学生”里有部分是“共青团员”,“共青团员”里有部分是“学生”。

在表达思想的时候,我们要弄清概念的外延大小,否则,就会产生概念的适用范围不当的语病。例如:

(1)太原有很多自然景观令人神往,比如:崛围山、汾河、晋祠等。

(2)中小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近年来又上升了,教育部门的学校和医院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3)马老师精通古典文学,不仅给我们讲历代名家作品,还经常给我们讲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品。

(4)全世界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上面例(1)中的“崛围山”、“汾河”属自然景观,“晋祠”属人文景观。应在“自然”后加“人文”。例(2)中的“教育部门”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显得过小。因为“教育部门”并不包括卫生部门的医院。应将“教育部门”改为“文教卫生部门”。例(3)中的“古典文学”是指我国先秦至清代的各民族文学作品;“现代文学”是指“五四”以来至解放前夕的文学作品;“当代文学”是指建国以来的文学作品。马老师精通古典文学,自然可以给我们讲历代名家作品,但“古典文学”并不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所以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小。从句子所指的具体内容来看,马老师不仅精通古典文学,还精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所以,应把“古典”二字改为“中国”。例(4)中的“战争”,包括“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适用的范围大。全世界人民反对的只是非正义战争。如果笼统说反对战争,就连正义战争也在反对之列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应在“战争”前边加上“非正义”三个字,以示限制。

五概念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

概念之间有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等。如果不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把它放在同一地位上并列使用,就会产生互相重叠的语病。例如:

(1)出席大会的有学校领导,还有校长、教务处主任、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

(2)我们班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共青团员和男同学。

(3)这次考试,有及格的,有不及格的,我的同座与众不同,得了一百分。

(4)在这些人中,他们不是先进青年,便是落后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