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14

第14章 修辞格的误用(3)

词语的反复,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句子的反复,如“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爱出你的狂叫!向全世界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段的反复,如,鲁迅先生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些反复,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或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或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形式上看,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连续反复,它的形式是连续说出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和句子间隔。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吹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搞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间隔反复,它的形式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运用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应该从内容的需要出发。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就不要滥用“反复”?要是不该用而用了,就会造成重复,累赘的毛病,例如:

(1)最近,一位书法家给我们学校新写了一块校牌,同学看了,都说:“这字写得苍劲、有力,苍劲、有力,真是苍劲、有力!”

(2)春姑娘悄悄地来了,柳树发芽了,青草苏醒了,我喜欢春姑娘!

上面例(1)中的“苍劲、有力”反复了三次,作者意在突出大家一致赞扬校牌的字写得好,结果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加强语意,反而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可以删去前两个“苍劲、有力”。例(2)中的“春姑娘”不是间隔反复,而是在一段话中同时出现了“春姑娘”这个词。如果这例要改为句子的间隔反复,应该把“我喜欢春姑娘”一句改成“春姑娘悄悄地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田野里的人们忙碌起来了。”

反复和排比有相通之处:如果间隔反复的多项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或者,排比的各项有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这时,就是反复和排比兼而有之了。这类句子,根据实际情况,可称它为反复式的排比或排比式的反复。但是,反复和排比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反复可以由两个项目构成。排比则必须有三个以上的项目;反复要求有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排比则不一定非有相同的词语不可,排比的句子,只要语法结构上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了解这些,可以避免某些相近似的修辞格的混用。

仿拟不切实际

仿拟也叫仿词,是比照上文出现的现成词语,临时仿造一个反义或类似的词语用在下文的一种修辞方式。

一般仿词和原词有共同的语素,替换的语素和原语素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反义、对义或顺序等。如“你有公理?我还有婆理呢?”“你说‘他不会跳舞?’我看他不仅会跳舞,还会‘跳六’呢!”这就是说,只有甲和乙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可以类推时,仿拟才能成立。仿拟的词,要与原有的格式相对照,没有这个对照,这些偶发词就不能成立;没有这个对照,仿拟的幽默、风趣等情凋就不能存在了。所以,仿拟不能离开一定的上下文。

仿拟大都表现讽刺、诙谐、幽默的意味,运用得好,能使语言新鲜而富有风趣。但是,如果仿拟的词跟整个语言环境的气氛不协调就不要勉强去用;另外,临时新创的词,一定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如果这个新创的词,除了作者自己懂得外,谁也看不懂,那就违反了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例如:

(1)过去,你的脸颊上总是现出红晕的,怎么病了几天,脸颊上只留下青晕了?

(2)你们都在攀登蓬莱山高峰,我是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在山腰攀爬了。

上面例(1)中的“青晕”跟原词“红晕”虽然有相同的语素,结构也相同,但跟上下文气氛不协词。仿拟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句中是作者关心同学身体健康说的话,应是关切的口气,而不应是玩笑的口吻。再说,“青晕”一词也令人费解,不知何所指,不如把最后一句改为:“脸色变得这么难看了?”例(2)“攀爬”一词不通,“攀”是用手抓住凭借的东西往上爬,“爬”是匍匐在地用四肢向前运动,两者虽然都有“爬”的意思,但有很大区别。为了比照“攀登”,硬造一个意思不通的“攀爬”,既不增添风趣,也不合汉语规范的要求,所以,这句也可不用仿拟,把“攀爬”改为“歇息”就行了。

对比不鲜明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小鹰和小鸡都在成长,他们的想法可不一样。小鹰向往那白云、蓝天,一心想飞到太阳身旁;小鸡只求找点剩饭、碎米,填饱肚肠。”这是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又如,“过去走娘家,谈鸡又说鸭;现在走娘家,姐妹比文化;个个不落后,乐坏老妈妈。”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比。

对比是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突出地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对比时,用来对比的两个事物之间,应该确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并且应该选择其主要方面进行对比,否则就表现不出两者不同的地方来。例如:

(1)天空的白云飘呀飘,河边的绿柳摇呀摇。

(2)他的字写得好,他的画就画得差一点。

上面例(1)不是对比。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对立。”这例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对立的。例(2)的“字”和“画”虽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由于没有比的共同点,所以并举出来也无法比较,不能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别。

如果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样也应该有对立的关系,否则,也无法对比。例如:

(3)他为同学们想得多,为班级的事也想得不少。

上面例(3)“想得多”和“想得不少”意思相近而不是相反,所以这例也不是对比。如果把第二句改为:“为自己想得少”。这就是对比了。通过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对比,突出了“他”先人后己的可贵品质。

同学们在运用对比时往往容易跟对偶相混。对比跟对偶中的“反对”很相似:如果对比句子数相等,结构相同,那么,这个对比句也可看作是对偶中的“反对”。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说它是对比,因为它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照,使人在对比中认识到:“虚心”的态度和“骄傲”的态度将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应该虚心而不该骄傲。说它是对偶,因为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上下句表达了两个相对的意思。至于“使人”字面重复,这是宽式对偶所允许的。所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对比和对偶兼而有之。但是,一般情况下,对比和对偶是有区别的。

1.对比在内容上要求相对或相反,对偶则不一定。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对偶而不是对比。因为内容上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2.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对比则不那么严格。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对称”。如“他说得少,但是做得多”。这句形式上不对称,内容却是相反的,所以,这是对比,而不是对偶。对偶除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外,严式对偶还要求上下句相应的词,词性也完全相同。了解这些,可以避免某些相近似的修辞格的混用。

反问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

反问又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反问形式有以下两种:一是以肯定的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内容。如“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这一句中的“怎么能离开”实际是“不能离开”的意思。二是以否定的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一句中的“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实际上是“足够表达”的意思。

反问是无疑而问,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反问是问而不答,但意思是确定的,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或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答案都在问句之中。疑问是有疑而问,需要对方回答,答案在问句之外。

运用反问时应注意:一是根据内容需要而用,不要滥用;二是不跟设问或疑问句混淆起来;三是在用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时,不要用两个否定的词语,以免意思弄反了。例如:

(1)刘翔在亚锦赛上又夺冠了,是吗?

(2)凡是触犯刑律的人,哪一个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呢?

(3)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怎么可能不取得好成绩呢?

上面例(1)不是反问句而是疑问句。因为这一句是要求对方回答的,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所以,应该改为:“刘翔在亚锦赛上不是又夺冠了吗?”这样,反问+否定=肯定,答案已在问句之中,即“刘翔夺冠”。例(2)“哪一个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呢?”意思弄反了,因为,反问+肯定=否定,即“最后都没受到法律的制裁”。作者是想用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由于少了一个否定副词“不”,结果意思表达错了,应在“受到”的前边加一个“不”字。例(3)的作者是想用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内容,由于多用了一个否定副词“不”,结果把意思也弄反了。“怎么可能”,反问+肯定=否定,就是“不可能”,句中又加了一个“不”字,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所以,这句应该删去后边的“不”字。

思考与练习(九)

一、找出下面的排比句,在句子后面画“√”。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2.灯光下,您在学习教育理论;灯光下,您在认真修改教案;灯光下,您在批阅学生的作业;灯光下,您在思考教改方案。

3.十个指头有长短,一树果子有甜酸。

4.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意研究历史,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5.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二、指出下面句子运用排比不当的毛病。

1.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金秋的季节,人们喜爱金秋。

2.他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同学,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一个努力学习的同学。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反复,哪些句子运用了排比。

1.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3.要是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用它画出返老还童的“长生果”,献给敬爱的老师;要是我有一枝神笔,我要把伟大祖国的山山水水画下来,让它万古长青。

4.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运用反复不当的毛病。

1.凡是不利于团结的话,我们都不应该说不利于团结的话。

2.“小宁,加油!”我在看台上使劲地喊,不断地为小宁鼓劲。小宁果然不负众望,加油了,为我班夺得了百米冠军。

五、指出下面句子中运用仿拟不当的毛病。

1.你说蔡中老实?大家都说他老四!我说他是老一。

2.要说棋艺,就数晨红高明了,沈琪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能叫个低明吧。

六、请说出下面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做事心要细,胆要大。

5.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谁的成绩优秀。

6.篮球赛已经开始了,李华恨不得一下子飞到体育场去。

七、指出下面句子在运用对比时的毛病。

1.你是湛蓝的海,我是蔚蓝的天,望那海天相交处——坦荡,没有距离。

2.他的眼睛很大,他的嘴很小,耳朵很长,鼻子又很短。

八、请改正下面运用反问不当的句子,对的句子可在句后面画“√”。

1.他是李群吗?

2.难道狼的本性不会改变吗?

3.难道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应该的吗?(不应该)

4.难道你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吗?(应该的)

5.难道你不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吗?(不应该)

6.难道你不觉得撒谎不是可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