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04

第4章 用词方面的错误(3)

上面例(1)中的“我”和“俺”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是,“我”是普通话,“俺”是北方方言。两个代词风格不一样,应该统一起来,要么都用“我”,要么都用“俺”。还有一种改法就是删去其中一个人称代词。例(2)中的“它”、“她”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代替“他”。现代汉语里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在口语里都读作“ta”,没有区别,但在书面语里分别写成“他、她、它”,用法不一样:‘‘他,,专指男性的人;“她”专指女性的人;“它”专用来指动植物或无生命的事物。这句里的“它”用得不当,如果晓明是女同学,“它”应该改为“她”;如果晓明是男同学,“它”和“她”都应改为“他”。

5.实指和虚指混淆

人称代词可以连起来活用,如“你挑水,我和泥”。这句里的“你”“我”并非称代某个确定的人,而是泛指一定范围内的某些人,这是“虚指”的用法。用于虚指的人称代词,一般都是成对地出现,前后呼应。在一句话里,如果“实指”和“虚指”混淆起来,就会造成语病。例如:

(1)王林同学病了,自己很着急,我不知该帮他做些什么。

(2)一个人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就会不断地拼搏。

上面例(1)中的“自己”,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自己”的用法主要是代替主语的,主语是什么,在主语后面出现的“自己”就代替什么。句中的“自己”,从字面意思看,是说王林同学生病了,担心误了功课,所以心里很着急。但作者用了既可实指又可虚指的“自己”这一代词,读者也可能误解为:王林同学病了,我是他的好朋友,很为他着急,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帮他。为了不使人感到费解,可把“自己”改为“他”,意思就明确了。例(2)中的“一个人”是泛指,而“他”是特指,两者合用,容易引起混淆,可删去其中的一个。

6.单数和复数不分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在句子里,指代同一个对象的代词,如果一会儿用单数,一会儿用复数,就会造成语病。例如:

(1)“70后”对“四大天王”的歌是熟悉的,但“90后”对他的歌却不了解。

(2)这本童话集是我刚从新华书店买来的,你把这先拿去看吧。

上面例(1)中的“四大天王”是四个人,“他”是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由于单数、复数混用,造成句子前后不一致,应该把“他”改为“他们”。例(2)中的“这”是单数代词,后一分句的“这些”是复数代词,由于同一句里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混用。造成句子前后矛盾,应该把“这些”改为“它”。

7.近指和远指不分

指示代词有“近指”和“远指”之分:“这”、“这儿”、“这里”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那”、“那儿”、“那里”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要是立足点不固定,远指近指不分,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我好久没有去新华书店了,想这里一定又有了不少新书。

(2)我走进体育场一看,那儿已坐满了热心的球迷。

(3)去年从这儿路过,那里还没有几间商店,前几天经过那里,这儿已建起了好几个大商场,我都差点儿认不出来了。

上面例(1)的“这里”是近指,“我”还没去新华书店,只是猜想新华书店来了不少新书,不该用“这里”,应该把“这里”改为“那里”。例(2)中的“那儿”是远指,人已走进球场,“球迷”近在眼前,应用近指,将“那儿”改为“这儿”或“这里”。例(3)中的“这儿”和“那里”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一个近指,一个远指,这就把意思弄混了。指代同一对象,所用代词应该统一,要么,把“这儿”改为“那儿”,要么,把“那里”改为“这里”,这样,意思就清楚了。

十数量词使用不当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的词。数词和量词单独使用的情况比较少,它们经常合起来构成数量词。运用数量词时,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二”和“两”的用法不分

“二”和“两”意思相同,但用法不一样。一般说来,表示事物的多少,用“两”;表示事物的次序,要用“二”。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二”和“两”也有分工。如果混淆两者的用法,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两次世界大战时,我父亲还是个孩子。

(2)今年,我担任了二次学校晚会的节目主持人。

(3)妈妈今天上街买了两斤两两荔枝。

(4)最近,我爸爸的工作比较忙,你的事过二天再说吧。

(5)我们学校是两月初放假。

上面例(1)中的“两”应该改为“二”。“两”是基数,表示事物的多少,“两次世界大战”,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我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小孩,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绝不是小孩子了;如果我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个孩子,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还没有出世,所以,不可能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父亲都是小孩子。显然,作者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二”是序数,仅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这句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例(2)中的“二”应该改为“两”。句中的意思是说作者当了两次节目主持人,不是指“第二次”晚会才当了节目主持人,所以应该用基数“两”。例(3)中的第二个“两”应该改为“二”。在量词中,有一类是专门用来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如“升、斗、斤、丈、尺、寸、里、亩”等。按现代汉语习惯,在大小度量衡单位连用时,除第一个单位的第一位数以外,其余只用“二”,不用“两”,所以,“两斤两两”应改为“两斤二两”。例(4)中的“二”应改为“两”。“两”可以表示不定数,跟“几”的意思相同,“过两天再说”就是“过几天再说”的意思,而“二”不表示不定数,所以这句中的“二”要改为“两”。例(5)中的“两”不表示序数,应该改为“二”。

2.量词与相应的事物不搭配

每种事物要用什么量词来计数是有一定的习惯的。如果不注意量词同事物搭配的习惯,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晚会上,你唱一个歌,他朗诵一部诗,真是热闹极了。

(2)我的房间里挂着一幅对联:“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3)这是一件关系到我校能不能参加区里决赛的比赛。

上面例(1)中的“个”、“部”等量词跟它后面的事物不:搭配,“个”应改为“支”或“首”,“部”应改为“首”。例(2)中的“幅”,一般用于单个有平面的事物,如“一幅挂图”、“一幅山水画”,用于成组或成套的事物,应该用“副”,这一句指的是成组的对联,所以,“幅”应该改为“副”。例(3)中的“件”不能跟“比赛”搭配,有两种改法:一是把“件”改为“场”,“比赛”是以“场”计数的;二是把“比赛”改为“大事”,保留“件”,“事”是以“件”计数的。

3.数量词组运用不当。例如:

(1)宋祖英和周杰伦是当今歌坛的顶级歌星,俩个人经常合作开演唱会。

(2)我非常感谢您和几个朋友对我的帮助,您们几个对我太好了。

例(1)中“俩个”的“俩”(lia)是“两个”的合音字,本身已经包含“个”了,因此,“俩”后面不能再加“个”或其他的量词,只能说“你们俩”或“你们几个”。所以,应该把“个”字删掉。例(2)中的“您”,是“你”的敬称,人称代词。“您们”,在口语中一般不这么说,在文艺作品中也比较罕见,所以,目前大家对“您们”(表示多数)的用法,不提倡,也不禁止。但在这例中说“您们几个”,显然重复,4.分数、倍数、概数使用不当

在数量的表达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倍数,还可以用概数。

表示分数,通常用“×分之×”的格式,前一个数目表示分母,后一个数目表示分子。如“三分之一”、“百分之十”。平常说话也用“成”和“分”表示分数,如“五成”是十分之五,“八分”是十分之八。

表示倍数的方法是在数目后边加“倍”字。如“三倍”、表示概数的方法,可以在数目后边加“左右”、“上下”,如“五元左右”、“十天上下”;也可以在数词前边加“上”、“成”等,如“成千上万的人”;还可以连用邻近的数词,如“三四个”、“五六遍”。

用分数和倍数表示增加或减少,必须准确地说明增加、减少、提高、下降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出现语病。表示概数的时候,不能并用两种概数的表示法,以免语意重复,也不能把定数和概数用在同一个句子里,以免造成自相矛盾。

例如:

(1)某车间上一个月生产手机五百部,改进技术设备后,这一个月生产手机一千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一百。

(2)这种鼠标原来卖90元一个,现卖30元一个,价格比过去降低了三分之一。

(3)这种糖原来一斤卖四块钱,现在一斤只卖一块钱,价钱降低了三倍。

(4)工厂原来每天生产电扇一百台,现在每天生产三百台,产量增加了三倍。

(5)再过两三年左右,我们的村子会变得更富裕。

(6)今天到校的学生大约有四百多人。

上面例(1)中“提高到百分之一百”的说法是错误的。说明数量增加,可以用“增加、增加了(提高、提高了,增长、增长了)”来表示,也可以用“增加到(提高到、增长到)”来表示,但两者表示的意义不同:说“增加,增加了,提高、提高了,增长、增长了”,都不包括原数,只指净增数;说“增加到、提高到、增长到”,则包括原数,指增加后的总数。这句说“提高到”,应该包括原数。所以“百分之一百”,应该改为“百分之二百”,或者把“提高到”改为“提高了”也可以。例(2)中的“降低了三分之一”,说得也不对。应该把“降低了”改为“降低到”。如果保留“降低了”,那么,“三分之一”就应该改为“三分之二”。例(3)中的“降低了三倍”,用得不对。表示数量的减少,一般用分数,不用倍数。这句的“降低了三倍”,应该改为“降低了四分之三”。例(4)中的“增加了三倍”,也没有准确说明实际情况,应该把“增加了”改为“增加到”。如果保留“增加了”,就应该把“三倍”改为“两倍”。例(5)中的“两三年”和“左右”都表示概数,这就重复累赘了,应删去“左右”。例(6)中的“大约”和“多”也都是表示概数的,同时并用,反而说不通了,可删去其中的一个。

数量词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在实际运用时,常常会出差错。所以,使用数量词时应注意:(1)“二”和“两”的习惯用法;(2)定数与概数的表述要准确;(3)分数和倍数的运用要正确;(4)量词和事物名称要搭配;(5)要符合普通话的习惯。

十一滥用简称

简称,又叫略语。简称往往是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中产生而逐渐运用到一般语言里来的。如果一个简称的意义不是一望而知,词典里又查不出来,就会给人带来不方便。例如:

(1)他患的是糖心病。

(2)今天上午的通技课很有意思。

上面例(1)的“糖心病”指的是“糖尿病性心脏病”,如果不是搞医学的人,谁能懂得呢?这类没有广泛使用的简称,应尽量不用。例(2)中的“通技”是指“通用技术”,一般人不明白,宜用全称。

思考与练习(一)

一、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病句?说话和写文章出现病句有什么影响?出现病句是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2.学会纠正病句有什么用处?你准备怎样尽快地学会修改病句?

二、请修改下面的病句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1.最近,我读了一篇体裁新颖、人物性格明显的小说。

2.主流媒体应歌颂英雄,鞭策坏人。。

3.这里的景色多么诗情画意啊!

4.老师批评肖亮不遵守纪律,肖亮对我还牢骚了一番。

5.提高认识以后,他正确了学习态度。

6.这只蝈蝈儿体大、须全、声洪、色鲜。

7.许多修筑得很牢固的公事被废弃了。

8.温仔很顽强,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

9.班里新来了一位同学,我盘问了他的家庭情况。

10.在中学时代,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11.教学楼前面,我们种了十几棵法国梧桐树木。

12.姥姥养了一群鸡:五六只男鸡,十几只女鸡。

13.我的胃的性能比较差,不能多吃油腻的东西。

14.昨晚,我的家里除了爸爸单位里来了一位叔叔外,没有别的其他客人。

15.一个低沉而有力的声音,清晰地响震在我的耳边。

16.我问:“你的图画在哪里?”他说:“画在本子上。”

17.她学习努力,工作认真负责,还热心帮助同学,所以大家都说李英是好班长。

18.工地上汽车、吊车,来回奔走,他们就是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

19.今天,许多学校的同学们来到新修的公路旁植树,我们班的同学就种了两百两十株。

20.这个工厂近来经济效益不好,现在已转产民品了。

误用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