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万叶集》的世界
18988600000012

第12章 山上忆良(2)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年至五十一岁时,膝下有五子,名字依次叫阿舒、阿宣、阿雍、阿滞和阿通。老大十六,一身懒骨,四体不勤;老二十五,不继父志,不攻书不习文;老三老四是孪生兄弟,老五快九岁,只知道找寻梨子和粟子。陶渊明对这几个不争气的孩子大伤脑筋,一日挥笔写下了这首妙趣横生的《责子诗》。全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把几个儿子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儿子有训责、有恨爱、有忧虑,也有无奈,更有一层人到暮年对晚辈的殷切期待及望子成龙而不得的怅然心情。这种对孩子的描述,还见于《归去来兮辞》及《与子俨等疏》,中西进博士认为,它们与《形影神》等作品一道,对“嘉摩三部曲”产生重要影响。而其中的“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则与《思子等歌》题材类似。

当然,山上忆良的爱不仅仅限于子女,他还告诫自己的子民,要赡养父母,估计妻子。如在《令反惑情歌》序文中,他对“或有人知敬父母,忘于侍养;不顾妻子,轻于脱屐,自称倍俗先生”的亡命山泽之民提出批评,并在长歌中开导说:

看见父母,就觉得尊贵;

看见妻子,就觉得可爱。

世上就是这个道理。

(后略)

(卷五,800)

如果说,这种开导与山上忆良作为筑前国守的立场有关,那么下面这首著名的《罢宴歌》更多地表达了他的私人情感:

山上忆良罢宴歌一首

忆良我要告辞了。

孩子在哭啦,

他妈也在等我啦。

(卷三,327)

由此可见,即使是众人欢聚的宴会上,山上忆良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诚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这种父母对子女的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何人能免,几人能外!但如山上忆良这样在作品中反复吟诵者,并不多见。因此,这首《思子等歌》已成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其中短歌尤为历代日本人所传诵。

三、贫穷问答歌

山上忆良的另一首代表作《贫穷问答歌》作为正面反映人生疾苦,批判社会不公之作,在和歌史上独放异彩。以下是钱稻孙先生的白话译文:

贫穷问答歌一首并短歌

风中带雨雨夹雪,

夜里冷得没法儿受。

舐舐粗盐,

嘬口糟醅酒。

嗓子里直咳嗽,

鼻涕儿往外流。

抹抹胡须没几根,

不是我自夸口,

算来除我谁能够?

无奈还是冷得慌,

扯起麻布被来蒙上头,

搜尽了仅有的布坎肩,

盖上了还发抖。

可是这般冷夜天,

比我贫穷的也还有。

想必父母饥又寒,

妻儿讨乞哭不休。

这般时候,

你倒是怎么过来,

有的是哪一筹?

都道天地宽,

到我就小了;

都道日月明,

对我便不照。

莫非大家都这般,

还是独我这么遭?

我也生来是个人,

也和大家一样劳;

可是布坎肩里也没棉,

耷拉在肩头,

糟朽褴褛像海藻。

低棚矮屋,

地上散铺些稻草。

父母躺在枕头边,

老婆儿子脚边绕,

彷徨愁苦直唠叨。

灶里没烟出,

锅里蜘蛛网,

饭该怎么做,

早都忘记了。

肚里咕咕叫,

声音像夜枭。

已然短得不像样,

还把剪子只顾铰,

里长提着棍子来,

立到床头直叫嚣。

没法到这般,

偏是人世道!

反 歌

烦苦不堪的人生,

其实可憎;

虽然这么想,

可也难于飞腾;

要是鸟儿么……

(卷五,892-893)

关于题词《贫穷问答歌》的解释,日本学界曾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曰“贫穷者的问答”;二曰“贫者与穷民的问答”;三曰“关于贫穷的问答”。此处乃以人世间贫穷困苦为主题,因此当今学界的定论归为最后一种“关于贫穷的问答”,即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世间百姓的贫穷生活。

长歌的前半段写道:风雨夹雪的夜晚,贫者为了抵御严寒,舐舐粗盐,嘬嘬糟醅酒,结果又是咳嗽,又是打喷嚏,依然寒冷难耐,于是只好盖起麻布被,披起布坎肩,即使这样全副武装,还是不由得全身发抖。由此作者推己及人,想起了比自己更加贫穷的人。后半段则是由更贫者作答,先是责问天地日月,为何独不容我,不照此身?虽然自己辛勤耕作,但依然衣衫褴褛,无以御寒,举家断炊,饥肠辘辘。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这时里长又气势汹汹地前来逼讨田税,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得发出“没法到这般,偏是人世道!”的哀叹。而其后的反歌,既是作答也是概括,慨叹世道不公,但自己又不能像小鸟那样飞离这个世界,面对眼前的事实实在是无能为力,但也只有认命。歌中充满着无限的凄切与无奈。

山上忆良宛如日本歌人中的杜甫,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奈良时期日本社会中令人怵目惊心的贫穷图画。本歌的内容比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山上忆良没有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样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但如此直接而真实地描绘出当时下层百姓的贫穷生活,在日本和歌史上可谓凤毛麟角。当然,《贫穷问答歌》的制作要早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可能存在着具体的影响关系。

总之,《贫穷问答歌》在内容上抒发了对世道的忧愤之情,倾诉了人民的饥寒之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艺术表现上则形成了独特的写实风格。《贫穷问答歌》的创作,可谓山上忆良深入观察、了解底层百姓生活的结果,甚至有学者认为此乃山上忆良的自画像。当然,山上忆良作为一国之长,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过着如此贫穷的生活,毋宁说它反映的是当时身处最底层的百姓的民间疾苦。

关于《贫穷问答歌》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以前人们多从传统的古文献寻找离开线索,如束晳的《贫家赋》、陶渊明的《咏贫士》,另外还有佛经中的《贤愚经》、《勒那暗耶品》等。近年来,学界则更多地关注敦煌遗书中新发现的王梵志诗与《贫穷问答歌》的关系。

王梵志,家世、生平皆不见于史籍。据冯翊的《桂苑丛谈》言,王梵志生于隋时,应为初唐著名的通俗诗人。二十世纪初敦煌佛窟出土了20多种唐宋时期的王梵志诗手抄写本残卷,经过整理、校辑,共得诗三百余首。这说明王梵志诗曾在我国西部边陲广泛流传,深受民众的欢迎。不仅如此,平安时期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也载有“王梵志诗二卷”、“王梵志集二卷”,可见王梵志的诗确实早就传入日本。

最早指出王梵志的诗与《贫穷问答歌》类似的是菊池英夫的《山上忆良与敦煌遗书》,该文推断,王梵志在《贫穷田舍汉》中有关贫穷的描写,正是《贫穷问答歌》赖以产生的土壤。为了便于读者进行比较,现据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卷五,将王梵志的《贫穷田舍汉》抄录如下:

贫穷田舍汉

贫穷田舍汉,菴子极孤凄。

两穷前生种,今世作夫妻。

妇即客舂擣,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

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

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

丑妇来怒骂,啾唧搦头灰。

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

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陪。

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

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

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诗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初唐时期贫穷田舍汉(庄稼汉)的生活:妻子为他人舂米,丈夫为他人耕田,夫妻俩起早贪黑地为别人干活,然而天黑后回到家里,还要过着“无米复无柴”的穷苦日子。这时,里正前来催租,债主前来讨债,房屋漏雨,子女啼哭,实在是走投无路。最后作者写道,像这样的硬穷汉,村村都有一两家。

关于《贫穷问答歌》与《贫穷田舍汉》之间的类似部分,山口博教授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照:

《贫穷问答歌》

居住:低棚矮屋,地上散铺些稻草。

食物:灶里没烟出,锅里蜘蛛网,

饭该怎么做,早都忘记了。

饥饿:肚里咕咕叫,声音像夜枭。

衣服:布坎肩里也没棉,耷拉在肩头,

糟朽褴褛像海藻。

里长:里长提着棍子来,

立到床头直叫嚣。

哭泣:妻儿讨乞哭不休

极贫:比我贫穷的也还有

世界观:没法到这般,偏是人世道!

《贫穷田舍汉》

菴子极孤凄

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

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

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陪。

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

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一斑。山口教授甚至推想,山上忆良在长安街头,听到乞食和尚王梵志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歌唱着这首《贫穷田舍汉》,于是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并由此构思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贫穷问答歌》。

此外,王梵志还作有《他家笑吾贫》、《贫穷实可怜》、《贫人莫简弃》等反映贫穷百姓的诗歌,可以说贫穷乃其作品的主题之一,因此山上忆良在唐期间,接触到王梵志的作品,并将其吸收到自己的和歌世界,并不是没有可能。虽然中日两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不完全相同,但社会底层所存在的贫穷现象确是共通的。作为国守兼歌人,山上忆良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并将其吟诵到自己的作品里,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