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万叶集》的世界
18988600000013

第13章 山部赤人(1)

一、生平与作品

山部赤人,生卒年不详,万叶第三期著名歌人,《万叶集》中又称作山边宿祢赤人(卷六,1005),山部宿祢明人(卷十七,3915)。其名不见于《万叶集》以外的其他文献,具体身世及生平经历皆不详。由于其作品多为跟随圣武天皇巡幸时所作,而对其姓氏的记载又未表示敬意,因此日本万叶学界推测,山部赤人应属侍奉圣武天皇的宫中下级官吏。

关于山部姓氏之起源,据《日本书纪》神代卷下(第九段,一书第四),天孙琼琼杵尊自高天原降临苇原中国时,大伴氏远祖天忍日命,曾率领来目部远祖天患津大来目充当先导。另据《日本书纪》显宗天皇元年四月十一日条:

诏曰:“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惟授官也;国之所以兴者,惟赏功也。夫前播摩国司来目部小楯,求迎举朕,厥功茂焉,所志愿勿难言!”小楯谢曰:“山官宿所愿。”乃拜山官,改赐姓山部连氏。以吉备臣为副,以山守部为民,褒善显功,富贵莫俦。

据此可知,播摩国司来目部小楯,因奉迎为避祸而逃匿于播摩国(今兵库县西南部)的亿计王(仁贤天皇)及弘计王(显宗天皇)兄弟有功,而拜山官,并改姓山部连氏,掌管山守部,负责管理山林和贡纳物产。天武天皇十三年(684),山部氏与大伴等其他五十氏一道,由“连”升为“宿祢”。

另据梶川信行教授考证,山部氏自大化年间(645-650)开始,一直担任宫门的警卫,“赤人”之名本身,就有对天皇表示赤胆忠心之意。山部赤人正是以此身份,才得以在圣武天皇巡幸时从驾左右。

在《万叶集》明确记载创作年代的作品中,山部赤人最早的和歌(卷六,917-919)作于神龟元年(724)十月圣武天皇巡幸纪伊(今和歌山县)时,最晚的作品(卷六,1005-1006)则作于天平八年(736)六月圣武天皇巡幸吉野之际的“应诏作歌”,皆属圣武天皇时期的作品。由于此后不见其有作品传世,因此有学者推测,山部赤人大概与藤原四兄弟(武智麻呂、房前、宇合、麻呂)一样,在天平八、九年爆发的天然痘大流行时受到感染而死。另外,在创作年代不明的作品中,既有《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一首并短歌》(卷三,317-318)及《过胜鹿真间娘子墓时山部宿祢赤人作歌一首并短歌》(卷三,431-433)等标明作于东国的作品,又有《山部宿祢赤人至伊豫温泉作歌一首并短歌》(卷三,322-323)标明作于伊豫地区(今爱媛县)的和歌,可知山部赤人曾因某种原因离开过京城,游离日本东西各地。也有学者推测,山部赤人除了在奈良担任京官外,还曾在东国和伊豫地区担任地方官。

天平十九年(747)三月三日,大伴家持在致同族的僚属大伴池主的汉文书简中,对自己“幼年未径山柿之门”(卷十七,3969)流露出后悔之情,此处后者“柿”乃指柿本人麻吕,毫无问题;对于前者“山”究竟是指山上忆良还是山部赤人,日本万叶学界众说纷纭,并无定论。而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山部赤人则与柿本人麻吕相提并论:“然犹有先师柿本大夫者,高振神妙之思,独步古今之间。有山边(原文如此)赤人者,并和歌贤也。其余业和歌者,绵绵不绝。”假名序则曰:“人麻吕难立于赤人之上,赤人难立于人麻吕之下”。由此可知,在到了十世纪初的平安时代,山部赤人之地位竟能与“歌圣”柿本人麻吕并驾齐驱,难分甲乙,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而有关山部赤人与柿本人麻吕的相承关系,《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中作了较好的梳理,虽然篇幅略长,现将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山部)赤人与柿本人麻吕一样,属于所谓的“宫廷歌人”,专门为朝廷创作和歌,以歌侍于天皇。但与人麻吕不同,赤人活跃于个性纷呈的万叶第三期,所以在继承人麻吕所代表的传统宫廷赞歌的基础之上,赤人的和歌更表现出与新时代相呼应的清新气息、独特个性。宫廷赞歌的特点在于对自然景物的极力铺陈,以此为基础进而抒发对天皇的赞美之情。在人麻吕所处的时代,持统天皇为继承丈夫天武天皇的未竟之业,致力于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人麻吕宫廷赞歌的功用便在于树立天皇的无上权威。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意识是以万物为神、崇尚神的莫名之力,所以人麻吕的作品即颂天皇为神,就是在赞美山川自然之神时,也将自然之神奉于万神之神的天皇。在人麻吕,自然景物的铺陈意味着对万物之神——天皇的赞美与敬仰。赤人的宫廷赞歌也极力铺陈自然景物,但他的自然观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尤其是长歌的反歌甚至非常个性化。或许是时代的发展促成了社会意识的改变,或许是天皇的权威已无须借助神力,赤人的宫廷赞歌虽然也通过铺叙自然赞美天皇,却是在表现盛世之下的祥和,由此赞美作为盛世统治者的天皇。在赤人,自然是祥和的、安宁的生活,对它的描叙意味着对治世明君天皇的敬慕。在表现手法上,赤人长歌的对仗工整颇具特色,往往是互为对仗的两句又构成更大对仗的一方,同时在时间空间的表现上采用互为对照的形式。虽然有过于雕琢之嫌,但这种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流畅感觉恰恰与和歌的祥和主题相吻合。

所谓“宫廷歌人”概念,乃由近代日本著名学者折口信夫(1887-1953)于1922年发表的《万叶集的成立》一文中首度提出,此后作为万叶学界的专业术语而被广泛使用。但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着所谓专职的“宫廷歌人”,包括柿本人麻吕、山部赤人、笠金村等所谓的“宫廷歌人”皆属于宫廷里的下级官僚。因此,近年来也有日本学者对此称呼提出异议。

《万叶集》共收录山部赤人和歌50首,其中长歌13首,短歌37首,大都集中在卷三、卷六和卷八。在内容上,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圣武天皇巡幸各地时的从驾应诏歌,即前述的宫廷赞歌,以赞美天皇的治世为主题;另一类则是游历各地时的应景之作,主题相对多样。由于山部赤人的“叙景歌”对自然的描写美丽清新,近代以来倍受尊崇,被誉为自然的天籁。下面就分别介绍山部赤人吟诵富士山及吉野的两组代表作。

二、望富士山歌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一首并短歌

自从天地初分时,

位于骏河国的富士高山,

就这样神圣而高贵。

仰望太空,

移动的太阳不见了踪影,

照耀的月亮不见了光芒。

就连白云也停止了脚步,

无论四季,总是白雪皑皑。

要将这富士高山,

不断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卷三,317)

反歌

出了田儿浦,走近一看,

洁白皑皑的富士山巅,

大雪纷飞。

(卷三,318)

此歌未载作于何时,坂本信幸教授推定约作于养老三年至七年(719-723)。从题词《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一首并短歌》来看,它与著名的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望国之时御制歌》(卷一,2)一样,皆属于望国歌这一系统。且就作品结构而言,都是开始部分提示土地,接着列举具体例子赞美所吟对象,最后则根据上述叙述得出结论。

众所周知,富士山屹立在日本本州中部,横跨静冈、山梨两县,海拔3776米,乃日本最高的山峰。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整个山体呈圆锥状,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汉诗人石川丈山(1583-1672)曾在《富士山》诗中赞曰:“雪如纨素烟如柄,玉扇倒悬东海天”。

虽然如今富士山早已成为日本的象征,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并无有关富士山的记载。山部赤人的《望不尽山一首并短歌》成为日本文学史上吟诵富士山(即“不尽山”)的最早作品,且被认为是作者“叙景歌”的代表作之一。长歌和反歌虽均以简洁洗练的语言描绘了富士山的英姿,但表现手法却有所不同。

长歌从天地开辟的远古时期说起,通过对日、月、云、雪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讴歌了富士山的神圣高贵、雄伟庄严。仰望辽阔的太空,就连太阳都不见踪影,月亮也不见光芒,白云会为之却步,可见富士山是何等的神圣高大!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都是白雪皑皑,确实是既美丽又壮观。作者在长歌的最后表示,要将这富士高山,永远地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与长歌多角度赞美富士山不同,反歌则以纯客观的白描手法,描绘出白雪皑皑、清澄秀丽的富士山容,成为历来吟诵富士山的文学作品中的不朽名篇。田儿浦位于今静冈县庵原郡的蒲原町、由比町一带,附近多山,视线被遮,富士山难以展现它的雄姿。作者穿越萨棰岭,路过田儿浦,来到一片视野辽阔的海岸地带,顿时豁然开朗,雄伟的富士山一览无遗,圆锥形的山顶白雪皑皑,宛如一幅美妙的图画。这首歌被收入后来的《新古今和歌集》(卷六,675)及著名的《小仓百人一首》,成为山部赤人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其实,现实中的富士山并非终年积雪,每年夏天,山顶的皑皑白雪便会溶化。高桥虫麻吕就曾在另一首《咏富士山歌》的反歌中吟道:

富士山顶的积雪,

六月十五日消融,

入夜又飘零。

(卷三,320)

据《骏河国风土记逸文》载:“富士山顶虽白雪皑皑,然六月十五日其雪消融,自子时起又开始飘零”。旧历六月十五日正值盛夏,富士山顶的白雪便已消融。当然此处所谓“自子时起又开始飘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夏后秋至,富士山顶又开始积雪,以致给人终年白雪皑皑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