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万叶集》的世界
18988600000006

第6章 柿本人麻吕(1)

一、生平与作品

柿本人麻吕,《万叶集》中作“柿本朝臣人麿”,日本和歌史上最伟大的歌人,在《古今集》序中被尊为“歌圣”。生卒年不详,曾侍于天武、持统及文武三朝。据平安初期所编《新撰姓氏录》:“柿本朝臣,与大春日朝臣同祖,天足彦国押人命之后也。敏达天皇御世,依家门有柿树,为柿本臣氏。”《新撰姓氏录》分别按“神别”、“皇别”、“诸蕃·未定杂姓”三类,对古代日本姓氏进行分类整理,柿本氏被归入“大和国皇别”类。据此及《古事记》、《日本书纪》有关记录可知,柿本为第五代孝昭天皇的皇子天足彦国押人命之后,与“春日”、“粟田”、“小野”等十六氏同祖,本姓“和弭”(wani),乃五、六世纪聚居奈良盆地东北部的大和豪族,与皇室关系密切。敏达天皇(572-585)时,因家门口有柿树,被赐姓柿本。柿本本属“臣”姓,天武十三年(685)十一月,与“大春日”、“粟田”等五十二氏一道“赐姓曰朝臣”,在“八色之姓”中位列第二。

《万叶集》有关柿本人麻吕生平的唯一记载,见卷十歌2033注引《柿本朝臣人麻吕歌集》曰:“此歌一首,庚辰年作之”,已故武田祐吉教授认为此庚辰年乃天武九年(680),并据此推断,此时人麻吕已经作为舍人出仕宫廷,年约二十岁。桥本达雄教授由此推定,柿本人麻吕生于齐明天皇四年(658),死于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稻冈耕二教授则推定,柿本人麻吕生于孝德天皇大化四年(648),死于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柿本人麻吕即《日本书纪》所载天武十年(681)十二月被授予“小锦下”之位(从五位下)的柿本猨,而据《续日本纪》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四月二十四日载:“从四位下柿本朝臣佐留卒。”佐留与猨发音相同(saru),二者应属同一人。按照当时对于去世时的称呼规定,三位以上曰“薨”,四、五位曰“卒”,六位以下曰“死”。据《万叶集》卷二所载《柿本朝臣人麻吕在石见国临死之时,自伤作歌》(卷二,225),可知柿本人麻吕去世时,应属六位以下的低级官员。由此可见,柿本人麻吕与柿本猨并非同一人物,应属同一族人。

《万叶集》所载柿本人麻吕作品,年代确切者为持统三年(689)所作的《草壁皇子殡宫挽歌》(卷二,167-170),持统十年(696)所作的《高市皇子殡宫挽歌》(卷二,199-201),文武四年(700)所作的《明日香皇女殡宫挽歌》(卷二,196-198),可知其作歌活动主要活跃在持统朝和文武朝。另外,柿本人麻吕曾扈从持统天皇巡幸纪伊(今和歌山县内)、吉野(今奈良县内),并创作出多首巡行仪礼歌,同时还留下不少献给皇子皇女的和歌,具有浓厚的“宫廷歌人”色彩。但柿本人麻吕并未留下任何悼念天皇或皇后的挽歌,作品主要是以献给皇子皇女的和歌为主,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柿本人麻吕是属于皇子文学圈内的歌人之一。另据《万叶集》,柿本人麻吕还在濑户内海、近江、石见、九州等地留下了大量作品,表明曾作为下级官僚多次分赴日本各地。

《万叶集》中的柿本人麻吕作品,包括“柿本朝臣人麻吕所作歌”与“《柿本朝臣人麻吕歌集》所出歌”两大部分。前者一般认为乃柿本人麻吕本人所作,共收89首,其中长歌19首,短歌70首,主要分布在卷一、二、三、四。而《柿本朝臣人麻吕歌集》则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后世所编纂,不少属于民间歌谣,其中也包含柿本人麻吕本人所作部分作品。共收和歌370首,其中长歌3首,短歌333首,旋头歌35首,主要分布在卷七、九、十、十一、十二。

柿本人麻吕活跃在天武朝及持统朝日本国家意识高涨之际,高唱“天皇即神”(卷三,235)的赞歌,将长歌创作推向高峰。其作品构思宏伟,雄浑厚重,格调高雅,用词华丽。从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仪礼赞歌、相闻长歌以及殡宫挽歌三种,尤以后两种独具特色。一方面在内容、修辞、结构等方面积极摄取中国文学的丰富养分,另一方面又将和歌中的枕词和序词等表现手法运用得当,收放自如,代表了和歌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我们分别从杂歌、挽歌、相闻三大部类中,选取几篇柿本人麻吕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分析。

二、近江荒都歌

首先看一篇《万叶集》卷一中最早出现的柿本人麻吕的著名长歌(以下称《近江荒都歌》):

过近江荒都时,柿本朝臣人麻吕作歌

自从神武天皇,

定都亩火山下的橿原地方,

历代现人神们,

就像铁杉树一样,

治理着这片国土,

统治着天下四方。

到了天智天皇,

不知作何思量,

毅然抛弃大和,

翻越奈良山岗。

虽说这里偏远,

地处近江乐浪,

照样治理天下,

大津宫内天皇。

虽说皇宫在这里,

虽说大殿在此方,

早已是春草繁茂,

早已是霞雾茫茫,

看到宫殿旧址,

怎不叫人心伤?

(卷一,29)

反 歌

乐浪的志贺唐崎,

有幸一如往昔;

王公大臣们的游船,

怎么不见踪迹?

(卷一,30)

乐浪志贺(一作比良)的浅水湾,

水流依然回环,

以前的人们啊,

何时才能再相见?

(卷一,31)

这首歌创作年代不详,就排列顺序来看,应属持统初年所作,有学者推定约作于持统二年(688),也有学者推定作于持统三年(689)。另从长歌内容来看,应作于春夏之交。柿本人麻吕来到了由天智天皇开创、又在壬申之乱(672)中被毁的近江旧都,不由得感慨万千,留下了这三首绝唱。

长歌就内容而言,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颂扬第一代神武天皇定都橿原的历史。橿原位于奈良盆地亩旁山的东南方向,据《日本书纪》载,神武天皇自九州东征,来到大和,“观乎亩傍山东南橿原地者,盖国之墺区乎,可治之。是月,即命有司,经始帝宅。”最后于“辛酉年春正月庚辰朔,天皇即帝位于橿原宮。”(神武纪)此后,历代天皇以大和为中心,统治着天下四方。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叙述天智天皇迁都近江的情形,是为长歌的第二段。天智六年(676)三月,中大兄皇子毅然决定从大和迁都近江,因其正式登基乃次年一月三日,因此此番迁都应是以皇太子身份进行的。据《日本书纪》天智七年:“是时,天下百姓,不愿迁都,讽谏者多,童谣亦众。日日夜夜,失火处多。”然而,天智天皇不顾周围的反对,还是毅然下定决心迁都。最终,苦心经营的近江大津宫只维持了五年多,壬申之乱(672)爆发后,新都毁于战火,获胜的天武天皇翌年又将首都迁到大和,近江沦为荒都,只留下一片废墟,令人生叹。

第三段描写柿本人麻吕在废墟所目睹的凄惨情景,虽说宫殿遗址尚在,但早已是春草繁茂,霞雾茫茫,目睹此景,人麻吕终于发生“怎不叫人心伤”的慨叹。反歌中所吟诵的“乐浪的志贺唐崎”,在今滋贺县大津市下坂本町唐崎,第一首是说,乐浪的志贺唐崎风景依旧,而当年王公大臣们的游船,却怎么也等不到它的踪迹;第二首另一版本中的比良,则指今滋贺县滋贺郡志贺町一带,意思是说,虽然这里的水依然回环,但昔日的王公大臣,已是一去不复返。二者皆承长歌之意旨,属发思古之幽情,作物是人非之叹。

《近江荒都歌》是日本和歌史第一首以荒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无论是从内容来看,还是从题词“过近江荒都时,柿本朝臣人麻吕作歌”来看,都可谓是中国文学影响下的产物。辰巳正明教授曾由题词中的“过”字入手,通过对六朝以前中国文献的旁征博引,认为《近江荒都歌》应是受到中国荒都悲伤诗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荒都悲伤诗乃箕子所作《麦秀歌》。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是商纣王亲戚,因纣王生活奢靡,不理朝政,箕子屡谏不听,“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后来周武王灭纣,“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此处所谓狡童,即指纣王。据上可知,《麦秀歌》乃是箕子朝周时慨愤而作,是用血泪写成的充满感情的名篇。全诗只用寥寥十八字,便将亡国惨状和亡国原因和盘托出,凄凉悲惋,令人感伤,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因此后人常以“麦秀”、“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另外,《诗经·王风》中有一首《黍离》,堪称荒都悲伤诗中的名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曰:“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据此可知,此诗乃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之颠覆而作。另据毛传:“彼,彼宗庙宫室。迈,行也。靡靡,犹迟迟也。摇摇,忧无所想。”

此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全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皆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全诗采用《诗经》中惯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所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将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与此相比,柿本人麻吕的《近江荒都歌》则是在春草繁茂的废墟前,伤悼已经荒废的天智朝故都近江大津宫的作品。迁都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并不少见。因为随着新天皇的即位,迁都几乎已成惯例。而将“荒都”这一主题导入和歌创作的素材,这本身就说明柿本人麻吕在积极吸收中国文学的养分。大约就在同时,柿本人麻吕在琵琶湖畔还留下了一首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