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12

第12章 蒙昧时期复兴的繁荣(532—622)(2)

他的诗是自己各个时期生活的写照,也是激动时和失意时的希望的回声。

自然诗人乌姆鲁勒·盖斯环境迫使乌姆鲁勒·盖斯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在大自然中度过了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自然界中的动物和静物成了他本身的组成部分,成了他的亲密伴侣,他细心观察它的奥秘。他既能看到它的宏大之处,也能看到它的细微之点,既能看到广阔的原野,也能看到帐篷四周像明珠般的动物的眼睛。他热爱自然,自然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诗中对自然作了许多描绘。

他描写的对象包括活生生的自然界,特别是骏马和骆驼,同时还描写野牛、野驴、猎犬、鸵鸟等,他也描写无声的自然现象,如夜晚、及时雨、闪电等。乌姆鲁勒·盖斯是个天赋诗人,具有很高的表达能力,擅长描绘。他的天赋、敏锐的感觉、广博的见闻和精细的观察,使他成了这门艺术的高手。照赛义德·诺法尔的话说,他描写的基础是“对包罗万象的大自然的爱,真实而不夸张,语言和内容朴实而无雕饰,简明而不繁赘,词句精细达意,想象和谐人理,整个描写十分严密”。

诗人的想象是现实主义的。他选取人所熟知的景物,从一个或两个方面加以描绘,能表现出所描绘之物的全貌和细节,简约而开阔,这种诗的“摄取”比任何解释都更加有力。诗人以极大兴趣选取和描写入所熟知的景物,是因为这些景物在诗人心中引起,而在别人心中不曾引起的感情,他以与众不同的感觉感触到它的各种现象。因此,他能卓越地表现它们,而又带有自己的特色。描写的景物经诗人的剪裁赋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经过描绘,本来不引入注目的外界景物变得更加新颖,本来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变得更加引起人们的兴趣。乌姆鲁勒·盖斯的描绘与机械的描摹有很大不同。从描写他跨坐的骏马的所有动作和体态中可以感到他对它的深挚感情。

有时可以在诗人描写的对象中感觉到一种忧伤、思虑,这是因为诗人把内心的情感写进了自然景物之中。于是,自然景物也带上哲理、思想,这是他哲理、思想的反映。因此,他所描写的自然界,有一种忧伤、沉郁的情调:

这一切都表现出乌姆鲁勒·盖斯是个天才的自然诗人,他能将为人熟知之物加以点化、再创,简洁而细致。尽管如此,他的描写仍然是精彩的诗的“摄取”。

乌姆鲁勒·盖斯的艺术在乌姆鲁勒·盖斯的诗中,语言运用自如,诗歌朴素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艺术不是建立在严密的思维逻辑上,不是建立在诗歌结构的统一上,而是他的诗比较自由,有的只是感情和记忆的逻辑,不受拘束的生活的逻辑;它也不是建立在奇异的想象的具有学术气的刻意描绘及构造色彩的雕琢上。诗人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他贝督因式的和哈达拉式的两种不同生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达力。他给表现物涂上交织着文明纤细和原始纯清的色彩。他诗歌的美首先表现在比喻上,也表现在借喻、转喻上。比喻是基本因素,是借喻的基础。

乌姆鲁勒·盖斯喜欢用比喻。它运用自如,不做作,故而显得很自然,其素材来自贝督因环境或奢靡生活。比喻成为诗人在各种场合表达最细微、最广阔的或是最浅显和最深刻的内容的手段。比喻使诗句真实细致、色彩鲜明:

乌姆鲁勒·盖斯在比喻中惯用象征手法喻示,并恰到好处。诗人对事物进行喻示,在比喻中留下隐约成分,从而增强了比喻的美和影响力。由于他的想象力,通过喻示即能了解被描写事物的细枝末节,然后又将从喻示中了解的一切,用喻示的语言表达出来。它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力仔细思考被喻之物的全部细节,方才能达到诗人所了解的程度。比方他说:

他的比喻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具有这种特点。他还有许多创新,扣人心弦。从古以来,人们倍加赞赏地传诵,不断对它进行注释和评论。诗歌中,把女人比作闺中之蛋,把轻盈的步履比作水沫,把骏马比作野兽的羁绊,等等,比比皆是。

乌姆鲁勒·盖斯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从诗句和诗体中迸发出的音律上,这诗句和诗体本身表现出诗人原始而开化的生活,蕴含着欢悦、忧伤、思恋、冲动、愤怒和激情。诗句和诗体的音律性有助于表现内容,这全部的诗歌咏叹表达出诗人不同生活时期和不同内心倾向时的状况。

诗人对他的诗句和韵脚精雕细镂,巧妙安排。其结构与诗人内心的收缩张弛吻合协调。当内心充满忧伤和生活重压时,诗歌用长诗律,哀婉慨叹之声从连续的梦魇般的诗句中发出来,在对夜晚的描绘上表现尤为突出。当骑士精神支配着他时,诗句便作猛烈的爆发跳动。当父王被害的消息传来,诗中惶恐之状可见,音律节拍暂时平缓,继而爆发出阵阵深沉震响的旋律,这是命运、惊惶、恐吓的声音。旋律优美的诗歌伴随着乌姆鲁勒·盖斯的一生,这是诗人心灵的各种声音。然而这旋律中不是没有某些噪音的,这是由于使用了某些不当之词,或是由于使用了人所周知的蒙昧时期的所谓诗歌“通行证”,即用“麦法尔伦”代替“麦法伊伦”以凑成长诗律所致。

不朽的乌姆鲁勒·盖斯:乌姆鲁勒·盖斯的声誉极高,并且经久不衰。这声誉超越了时代和疆界。他的诗由阿拉伯语译成多种文字。“让我们停下来哭泣”的作者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他的诗长时间来一直是阿拉伯诗歌的典范。形成这种声誉的原因很多,我们只提一提最重要的方面。

乌姆鲁勒·盖斯诗中包含的人类感情和内心独白扣动着每个地域、每个时代的人的心。他的“让我们停下来哭泣”是在死亡面前对爱的最伟大呼声,这呼声在每个为记忆和希望而激动的心中引起深远反响。他在自然诗中抒发这永恒的人类感情,把自然和人类心理紧密联系起来,全部诗歌跳动着人类的这种感情,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就是那曾影响他诗作精美的不够妥帖的描写,也随着他诗歌的不朽而长存。

乌姆鲁勒·盖斯是阿拉伯诗歌,特别是自然诗歌的鼻祖。他开创了蒙昧时期的诗歌的一代新风,是第一个缅怀遗址的人,或确切地说是第一个长时间在遗址面前悼念和哭泣的人——尽管如他诗中所述,在他之前还有伊本·哈扎姆。他以这一风格而闻名,许多古诗人步其后尘,直到距今不久前还保有其影响。也可能是乌姆鲁勒·盖斯使阿拉伯诗歌诗律多样化,在此之前诗歌大部分是拉吉兹体,或类似拉吉兹体。他也是最早运用比喻、借喻等修辞手法的人。他丰富了阿拉伯诗歌中关于沙漠、动物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后来者保留了一份丰富的遗产。不同时代的诗人有意无意从“迷茫君王”这一源泉中吸取养料。受乌姆鲁勒·盖斯影响的人有两种:根据自身特点,从其诗中寻求某种灵感,再加以发展、创新,一举成名,如伊斯兰时期的欧默尔·本·艾比·拉比尔,阿拔斯时期的艾布·努瓦斯和伊本·鲁米;对他的某些诗句或长诗,从总的方面或就某一方面,特别在风格和表达方面进行模仿,但是,这些人在借鉴、创新、成就上又各不相同,如蒙昧时期的祖海尔、塔拉法,阿拔斯时期的布赫图里,复兴时期的艾哈迈德·邵基,他借用了这位蒙昧时期的诗人的许多描绘,如在《克娄巴特拉之死》中描写战舰:

历史价值使乌姆鲁勒·盖斯不朽的还有其诗歌的历史价值。他的诗是那段历史时期的见证,他提到许多地名,描写雨、洪水、沙漠动物,从而成了保存许多历史事件、地理知识的记录。它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状况,例如罗马和波斯的斗争以及肯达人和其他阿拉伯人的情况;还使我们了解到那时阿拉伯社会,特别是上层贵族及其纨袴子弟们的嗜好,如狩猎和奢靡的生活等,以及阿拉伯人具有的勇敢、忠诚、慷慨等品质,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许多腐化现象。其次,它还使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盛行的宗教和某些宗教传统。在文化方面,从他的长诗中可以知道当时的科学非常落后,人们只能在枣椰树叶上写字。

乌姆鲁勒·盖斯在其生前和死后都是阿拉伯伟大的诗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鼻祖。近代自然诗和他有着紧密的联系。

塔拉法·本·阿卜德(543—569)

生平阿慕尔·本·阿卜德,绰号“塔拉法”,是巴克尔部落人。生于波斯湾巴林一个富贵家庭。父亲是部落诗人,母亲乌尔黛是阿卜杜·麦西哈之女。他出身高贵,并生活在一个诗歌的环境里。祖父、父亲、两个叔叔——大穆拉格什和小穆拉格什,还有舅舅穆泰拉米斯都是诗人。他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由叔父抚养。叔父们不仅不尽心教养他,甚至还虐待他,侵犯他的远离自己家族的母亲的权利。他曾用诗歌对他们进行过攻击。

塔拉法刚成年,就毫无节制地沉湎于享受。他酗酒、玩乐、挥霍、奢侈,一意放纵而不知悔改,因此他的部族不得不把他赶走。他骑着骆驼到处游荡。他时而打劫抢掠,时而躲进山洞,足迹遍及阿拉伯半岛,还可能到过埃塞俄比亚。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他饱尝了流浪生活的艰辛,后来又回到自己的部落,决心顺从部落首领,过一种有理智的生活。在饱尝了流离之苦和异乡之辱后,他方才了解到生活的真谛。他迫不得已地为同父异母的哥哥麦阿伯德放牧骆驼群。然而,一贯高傲,并以自己的家族自豪的年轻诗人怎么能专心地放牧呢?由于疏忽,骆驼群走失,麦阿伯德要他赔偿,他只好向堂兄马利克求救。马利克不但拒绝帮忙,而且还对他的过失进行指责,并无中生有地责怪他(见他的悬诗76-79行)。但是部族中的另外两个首领帮助了他,他写诗颂扬他们。他不仅赔偿了哥哥的骆驼群,而且用剩下的钱又过起了从前的玩乐放纵的生活,以满足自己青春时的贪婪欲望和极强的自尊心,他对别人的忠告、责备执拗不听(见悬诗55—56行)。

贪婪的欲望使他再次离开部落,四处遨游。他最后到了希拉王国的宫廷,诗人的舅舅穆泰拉米斯和姐夫阿卜杜·阿慕尔都在那里。阿慕尔·本·杏德国王对他恩宠有加。因为他姐夫虐待他的姐姐,他便对姐夫进行攻击,同时还攻击国王和国王的弟弟嘎布斯。阿卜杜·阿慕尔恼羞成怒,对诗人进行中伤,因此国王对诗人怀恨在心,便设下计谋将他害死。

塔拉法死时不到三十岁,大约死于569年。据说,杏德国王因怨恨诗人和他的舅舅穆泰拉米斯,便分别写了两封信给巴林总督,并欺骗说,他给他俩每人一份礼物,让他俩赶快去巴林总督那里领取。路上,穆泰拉米斯对信产生怀疑,拆开一看,原来是国王命令总督杀死他。他把信撕碎扔到河沟里,然后叫塔拉法也拆开信看一看。但是塔拉法不拆,带着信去巴林,谒见总督,把信交给他。巴林总督与诗人有亲缘关系,暗示他逃走,但诗人拒绝逃跑。巴林总督把他囚禁起来,同时给杏德国王写信说:“你派一个杀塔拉法的人来吧!我下不了手。”于是杏德国王从泰格里卜部落派去一个人当巴林总督。当塔拉法被带到新总督面前时,总督对他说:“我一定要杀死你。你愿意怎样死?”塔拉法答道:“如果非要杀死我,那就拿酒来给我喝,放我的血吧!”于是总督照办,诗人大出血而死。诗人的姐姐西尔妮格曾写诗悲痛地悼念他。

诗人有一部包括大约六百五十七行诗的诗集。叶尔古卜·本·赛基特和艾尔赖姆·珊特麦里分别于9世纪和11世纪注释过这部诗集。1870年德国东方学家威廉·本·沃尔德将这部诗集编人《蒙昧时期诗人诗歌珍集》一书中首次发表。1900年法国东方学家马克斯·赛勒松把这本书连同珊特麦里的注释译成法文,并写了一个长篇历史序言,再次印行。

塔拉法诗集中最著名的诗歌有《拉依韵基诗》,特别是他的悬诗,注家蜂起,被译成多种文字。这是一首按“长律”写成的一百零四行的长诗,叫《达勒韵基诗》。

这首诗是一次写成的,他写这首诗的原因是他在堂兄马利克那里遭到了冷遇、伤害以及堂兄拒绝帮助他,蔑视他,对他寡情薄义——他的性格容忍不了这样的对待。他原以为人们,特别是他认为与自己同类的人们,会在金钱和援助方面像他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他非常伤心。他的亲戚也不许他纵情玩乐,挥霍无度;他对这种压制想表示自己的看法,因此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也可能不是一次写成的,他描写高大壮实的骆驼,表明这首诗是他在流亡生活中创作的;通过他在诗中描写的玩乐放纵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又可能是他在流亡前创作的。

他的悬诗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爱情:他在诗中悼念遗址、描写女奴(1—10行)。

2、描写:只限于描写骆驼(11—44行)。

3、记事:诗人介绍自己和他的生活方式,对堂兄进行责怨(45—94行)。诗中还提出他的遗嘱,要求死后如实地评价他(诗歌的其余部分)。

很多人认为塔拉法的悬诗比蒙昧时期的任何诗歌都好。因为它充满了人性:互相矛盾的感情,对生与死的看法,具有历史意义。在艺术上,描写隽丽、比喻精美,有很强的表现力。这首悬诗“对一颗年轻炽热的心作了最生动的剖析,这颗心了解生活,但不知它的崇高含义。因此,有些事他做对了,有些事他做错了。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诚实者,他永远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