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14

第14章 蒙昧时期复兴的繁荣(532—622)(4)

巴克尔和泰格里卜是两个兄弟部落,因发生纠纷而引起战争,即伯苏斯战争。这一战争持续了很久。后经蒙泽尔·本·麦乌赛玛调解,才制止了流血。但没过多久,纷争又起,双方都向希拉国王阿慕尔·本·杏德争讼。泰格里卜部落的代言人是它的首领、诗人阿慕尔·本·库勒苏姆,巴克尔部落的代言人是诗人哈里斯·本·希利宰。库勒苏姆在其悬诗中竭力夸耀本部落和自己的荣耀,哈里斯则以饱经世事的老人的睿智来回答他,反驳他的观点,并要泰格里卜部落承担战争责任,同时在诗中也赞颂了杏德国王,争取他的同情和支持。最后,希拉国王作出了有利于巴克尔部落的判决。

哈里斯·本·希利宰享寿很高,约死于公元580年。

希利宰的诗歌散见于文学典籍中。他的声誉主要来自悬诗的写作,这是按“轻律”写成的《哈姆宰韵基诗》,共八十五行。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争讼于杏德国王,诗人维护自己的部落,驳斥敌手库勒苏姆的观点,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诗人作此悬诗的动机。

诗歌内容

开头:凭吊遗址,描写骆驼并把它比喻成鸵鸟(1—14行);

辩护:驳斥泰格里卜人的论点。揭露他们的谎言和残暴(15-20行),诗人及其部落不理睬敌人的诽谤、中伤,因为它既不会取得杏德国王的支持,也不会对巴克尔人有任何影响(21-31行),表达巴克尔人的自豪(32-39行),描写泰格里卜人的耻辱——破坏和平、惨遭失败(40—58行)。

拉拢杏德国王:叙述杏德国王和泰格里卜人之间的旧隙(59-64行),回忆巴克尔人和杏德国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对国王的赞颂(65-68行),陈述巴克尔人为国王及王室效劳的事实(69-83行),追述国王和巴克尔人间的亲缘关系(84—85行)。

本诗的沼兹尼注释本于1820年在英国牛津出版,1827年又在印度浦那出版,并译成拉丁文和法文。

哈里斯·本·希利宰的悬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是一种演说的艺术和史诗的艺术。因此,它除了历史价值外,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

希利宰是个雄辩的演说家、机智的辩护士。他给自己提出了为之奋斗、竭力争取的目标,这就是要杏德国王作出有利于他和他的部落、不利于泰格里卜部落的判决。为此,他运用智谋、手腕和辞令,终于使国王信服了他,为其部落的事业赢得了胜利。智谋使他思想严密、论证有方。开始,他反驳对手的中伤、诽谤,接着,以引人人胜的手法叙述巴克尔人的功德,着力渲染巴克尔部落所经历的那些美好日子,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他决不写那些会引起人们反感的东西,然后,转而攻击泰格里卜人。表面上他不愿散布他们的那些羞耻之事,实际上却以一种含蓄而又犀利的手法对他们进行了揭露,使人感到他们不配得到国王的宠信。接着,再给他们致命的一击,煽起泰格里卜部落和国王间的旧有仇隙,与此同时,却竭力夸耀国王和巴克尔人间的良好亲缘关系。所以,诗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雄辩家。他能理智地运用语言,温柔有力、含蓄达意、赞颂与煽惑兼而有之,不知不觉打人国王的心坎,使他对泰格里卜人充满了恼怒。

诗人在诗中采用叙事和描写历史事件的手法来加强其论据,同时运用各种生动具体的比喻来丰富这一描写。因此,诗中回荡着战争的和自豪的旋律,它能唤起人们的自尊感和激情:

这种叙述,由于涉及到对各种声音、战争准备活动的描绘,而具有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史诗成分。

此外,希利宰的悬诗中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使它超出其文学价值。有不少诗句对历史和政治事件作出了解释,如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间的和解,泰格里卜人战败的日子,泰格里卜人和蒙泽尔人间的旧仇,巴克尔人和希拉人间的亲善关系,及其他为别的蒙昧时期诗歌所不曾包含的内容。

简言之,哈里斯·本·希利宰的悬诗含有智慧的言辞和历史的知识,它既是诗,又是演说。

阿慕尔·本·库勒苏姆(卒于公元7世纪初)

阿慕尔·本·库勒苏姆出生在泰格里卜部落。父亲库勒苏姆是部落首领,母亲莱依拉是著名的库赖布的兄弟穆海希勒之女。泰格里卜人散居在阿拉伯半岛及其周围地区,是当时最尊贵的部落之一,以至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伊斯兰教再晚些产生,泰格里卜人就会同化掉所有的人。”诗人就是在这种尊贵、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对自己、对自己的部落充满自豪,本身又极为自负和高傲。他十五岁时便成了自己部落的首领。

我们在哈里斯·本·希利宰的生平事迹中已经提到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向希拉国王杏德争讼以解决他们之间的纷争一事。泰格里卜部落委托诗人阿幕尔·本·库勒苏姆为其辩护。那时,他为此吟作了悬诗的一部分,诗中充满对自己、对本部落的赞赏,却没有对国王的权势和地位进行歌颂。在他之后,希利宰运用政治手腕和欺诈的方法战胜了他,把杏德国王拉到自己一边,作出了有利于巴克尔人的判决。库勒苏姆和他的部落因此愤然离去。

杏德国王十分跋扈。一天,他对酒友们说:“你们知道有哪一个阿拉伯人的母亲会不甘心接受我母亲的役使?”酒友们回答:“有的,阿慕尔·本·库勒苏姆的母亲会这样。”国王问:“为什么呢?”酒友们答道:“因为她爸爸是穆海希勒,叔叔是阿拉伯的佼佼者库赖布,丈夫是阿拉伯的真正骑士库勒苏姆·本·玛利克,其子是泰格里卜部落的首领阿慕尔。”于是杏德派人邀请库勒苏姆偕其母前来做客,库勒苏姆接受了邀请。杏德对其母后作了暗示后便让奴婢退下。他们约定,一旦他呼唤进馔,她便役使库勒苏姆之母莱依拉为其服务。杏德命人摆好桌案,呼唤进馔,他母亲便说道:“莱依拉,把那盘子端给我。”莱依拉答道:“请需要者自己动手。”杏德国王之母一再要求她进馔,莱依拉于是喊道:“耻辱啊,这是泰格里卜人的奇耻大辱!”库勒苏姆听到母亲的叫喊,气得青筋暴胀、血涌心头,奔向悬挂在旁厅墙上的杏德的宝剑——这是那里唯一的一柄剑。他用剑猛砍杏德的头,并召唤泰格里卜人把厅内之物洗劫一空,挟持着杏德门下的名流显贵们逃往阿拉伯半岛。库勒苏姆把此事写进了他的悬诗。

杀死希拉国王后,泰格里卜人与蒙泽尔人和一切与他们结盟的部落处于严重的敌对中,他们的处境艰难,不得不四处亡命。库勒苏姆曾被俘获,后来被释放。努尔曼·艾布·嘎布斯对他进行威吓,于是诗人写诗攻击他,揭发他母亲的卑贱出身。库勒苏姆在饱尝了生活的甘苦后,约于600年去世。

库勒苏姆写过含有矜夸、讽刺、赞颂内容的少量诗歌。最著名的是悬诗,是按“充律”写成的《努努韵基诗》,约一百行。沼兹尼、泰布利吉及其他人都注释过。1819年第一次出版。

他的悬诗是两次写完的。写第一部分的动机是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向杏德争讼,写第二部分的动机是与杏德的拼杀。

第一部分:矜夸(1-48行),这部分是争讼时在杏德宫廷中所吟诵。开头提到饮酒、情人、与情人的倾谈,对情人的种种描绘(1—19行);然后以矜夸自卫,并发出种种恫吓之声(20-48行)。

第二部分:对杏德国王的反抗(49—100行)。这部分是在杀死杏德国王后所作,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自豪感和拒不接受羞辱的高尚心灵,并数说自己部落的功德。

库勒苏姆的悬诗在古典文学中享有崇高声誉。由于其中所包含的部落激情和荣耀,泰格里卜人无分老少,有口皆碑,都能熟记和吟唱这首诗,以至有些巴克尔人说:

他的诗作发自满怀自尊和荣誉感的心灵和面对两个最紧迫、最激动人心的场景的内心深处,因而心潮澎湃如波涛汹涌,将内心所想尽情倾吐出来,构成了这火一样炽烈的诗作,其中饱含着感情的冲动、思想的震颤、想象的驰骋和言辞的昂扬。

在库勒苏姆的悬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强有力的感情冲动。他是部落首领,为自己和部落的权势扬扬得意,为维护它而显得盲目和极端。他不仅不尊重国王的莅临,而且也不大看重国王本人。这种感情使他丧失了理智,但却激发了想象,因而他的诗句显得炽烈、昂扬。

由于理智被感情淹没,并任其摆布,因而思想总是多变、显得重复、过激。除了那不可遏制的感情,强烈自尊外,他的思想没有任何准则和逻辑。他的诗非常冗长和充满了自豪感。

诗中想象驰骋,难以驾驭,全是史诗般的夸张:

诗人在极度夸张的想象中,运用了众所周知的史诗艺术中的叙事和直描手法。

在形式方面,我们也可感触到诗人的感情色彩。他的言辞像竞赛场上奔腾的骏马,明白而流畅,因为它发自于感情的冲动,没有进行充分的选择和推敲。诗中那激动人心的战争旋律,就是从所有这些言辞中迸发出来的。他的诗就像一首激越的民族进行曲,它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大众所谱写的。诗人为蒙昧时期人们引为自豪的一切崇高品德唱赞歌,这些崇高品德是慷慨、自尊、保护别人,他还赞美祖先,赞美那些战争胜利曰,还描写在战争中被手执长矛的士兵押送的俘虏。在这支赞歌中,泰格里卜人从龙钟老人、哺乳儿童到身披白纱的妇女全都成了英雄。她们跟在男人后面为战争服务,喂养马匹,鼓舞斗志,鼓励自己的丈夫成为英雄:

在所有蒙昧时期诗歌中,他的诗最富有史诗特点,也最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听到吟诵它时,在情绪、自尊感和感情冲动方面所引起的内心共鸣,使它具有了艺术美。

纳比埃·朱布亚尼(604)

在当时的地位

政治地位:埃脱方大部落——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柏斯部落和朱布亚部落——居住在纳季德西北部。东临古拉山谷,西连塔依地区艾扎埃山和苏勒玛山,北面是沙玛沃沙漠的萨尔哈谷地,南边是苏尔伯山谷,那里土地干瘠,水草贫乏。他们不得不侵袭毗邻部落以摆脱困境,因此战争连绵不断。每次战争必然继之以复仇,每次复仇又孕育着新的战争。

阿柏斯部落和朱布亚部落——达赫斯和埃布拉战争:阿柏斯和朱布亚两个部落是叔伯关系,同属埃脱方大部落。他们毗邻生活,在战争中,特别是在他们与阿密尔·本·沙尔沙尔部落的战争中互相支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分裂了,他们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战争。起因是一场打赌赛马。阿柏斯部落首领盖斯·本·祖海尔有一匹公马叫达赫斯,朱布亚部落的法扎尔部族首领侯宰法·本·巴德尔有一匹母马叫埃布拉。侯宰法布置人暗中阻碍达赫斯,于是埃布拉首先到达目的地。侯宰法要赌押品(一百只骆驼),遭到盖斯拒绝,因他认为得胜的应是他的公马。于是爆发了一场称为“赛马之战或达赫斯和埃布拉之战”的战争,朱布亚部落成了阿柏斯部落,也成了阿密尔部落的敌人,于是朱布亚部落与泰米姆部落和阿萨德部落结盟。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十年,其英雄人物中有无敌骑士昂泰拉。

希拉王国和迦萨尼王国:在这些互相争战的贝督因人附近,还有希拉国王和迦萨尼国王,他们长期竞相扩充影响和势力。前者为波斯诸王萨珊人服务,后者为罗马人效劳。这一竞争和两个王国间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只是到了伊斯兰扩张时才告终结。迦萨尼人不止一次战胜希拉人,特别是在干土林附近的“哈里迈战日”(554年)和“阿因·艾巴呃战日”(570年)中,在580年还消灭了希拉王国。尽管如此,希拉人还是用在战争中抢掠来的钱财,过着按波斯人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优裕生活。那时基督教在王国中很流行,一些蒙泽尔人也信奉了基督教。希拉王国遭受屈辱后,努尔曼·本·蒙泽尔企图重振基业,打击迦萨尼人,削弱他们的影响。他在阿拉伯人中传播自己的主张,并招募诗人为自己服务。当时诗人是最重要的宣传因素之一,他们从遥远地区和不同方向前来,他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他们则把希拉王国及其宫廷的最好名声传遍远近。

迦萨尼王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由于和罗马结盟,其高度发达的文化带有希腊色彩。它的先进的文明集中表现在宫殿建筑和生活方式上。

迦萨尼王国和朱布亚部落: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与这两个王国都有联系,并受其影响。当朱布亚人居住的沙漠地区严重干早,土地变得贫瘠时,他们便侵袭迦萨尼王国的边境,在那里的水草丰沛的地区放牧,或是掠夺迦萨尼人的畜群,因此彼此常常发生战争。希拉王国的支持者阿萨德人援助朱布亚人,双方时有胜负。朱布亚人和阿萨德人常常落在迦萨尼人手中成为俘虏。

那时,有一个阿拉伯人,他既与希拉宫廷有深交,又与迦萨尼宫廷有厚谊,并得到两国国王的宠幸。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部落,为他们的灾祸和战事操心。他在主题不同、内容丰富的诗歌中记录下了当时的战争、侵袭以及发生在他的部落和别的部落间的政治、谋略等重大事件,这个人就是纳比埃·朱布亚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