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51

第51章 反革新文学(5)

伊本·鲁米不只描写外在自然界,在许多时候还奉献给读者一种新的描写,即内心描写。这是他本性喜好分析和对事物穷根究底的结果。他的诗中充满了内在的场景,揭示出诗人在不同状况下的心境,使我们了解到他最微小的隐秘,特别是诗人在忧伤、调情、抱怨时光——它将他投入广阔的希望与严峻的现实的矛盾之中——以及他面对生活、贪婪地追求生活和对它的任何部分一去不返表示怅惘时的心情。他还描写某些被颂者的心理,分析他们吝啬、自私和忽视崇高职责的原因。他还对某些人类的永恒感情进行描写,如热爱祖国,友谊,妇女的不贞,以及嫉妒,苦行等。他的某些心理描写是人类诗歌的崇高范例,其中所具有的深刻见解足以使它永恒,它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远影响,它的音响将回荡在辽阔的空际。

伊本·鲁米诗中的哲理伊本·鲁米不是一个自成流派的哲学家,他只是一个善于思考、分析的人。他诗中含有的许多观点,使他在思想界占有突出地位。我们在谈论伊本·鲁米的哲理时,指的就是这些观点。这种哲理并不总是认真、独立、健全思考的结果,许多时候只是动荡不安的感觉的产物,这使他像个大孩子,被各种临时的影响所控制,而不是遵循着一种正确的逻辑或一种贯彻始终的理智法则去思考;这种哲理也是强烈感情的产物,它控制着理智,用理智分析感情所希望做到的事情,并使之哲理化。在伊本·鲁米对生活、文学和宗教的哲学思考中,有些观点含混不清,出现矛盾,因为它是即兴感觉的产物,不是超脱了临时状况影响的理性的哲学。

他认为应该深入生活、贪婪地享受生活的一切乐趣。尽管生活有缺陷,但对他来说,女人、美酒、食品、春天、草地等一切存在之物,都是人娱乐的工具和享乐的手段,人在生活中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能获得多少享受。他喜欢精力充沛地活着,为的是能精力充沛地长久享受。他为鬓发渐白而惊恐,痛哭失去的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精力和享受,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伊本·鲁米看来,热爱生活无比重要,这种热爱甚至成了一种崇拜。他认为生活就像宗教,能禁止,也能开禁;能命令,也能服从,尽管它与宗教的教法不一致:

在这种伊壁鸠鲁哲学观上,伊本·鲁米和艾布·努瓦斯相遇了。但他俩在运用感觉上是不同的。两者都追求感官享受,但艾布·努瓦斯只追求享受本身,伊本·鲁米却希望使感官得到满足,并运用感官,深入了解人的内心感觉,不管它是否能引起享受。艾布·努瓦斯的目的只是满足享受,伊本·鲁米的目的是运用和扩大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涉及享受,也许一点也不涉及。总之,不管怎样,伊本·鲁米的这种观点是值得重视的。伊本·鲁米热爱生活,但生活却总不能使他满意和幸福,灾难不断向他袭来,贫穷刺痛着他的心,他越来越感到四周都是凶兆,因而诗中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他认为,人的生活就是一系列灾难和贫困,它从摇篮到坟墓一直伴随着人,使他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生活的最大灾难是失去青春。他认为,在人们的每一件事物上都存在着不公平,在分配享受上尤其如此,对于无能的人和不配享受的人是要什么有什么,而对于应该得到的人,它却什么也得不到。他还认为人们多数是丑恶的,而善良者很少,卑劣是人类的本性,因此必须警惕,要有防范之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始终认为生命的消失是最大的灾难,纵情享乐是最大的幸福。看来,他是将生活与那些玷污生活的人,将生活与作弄人们、不让他们尽情享受的暴虐的时光区分开的。

伊本·鲁米对文学持有某些新的见解。他认为文学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值得为之服务。文学家应该献身于文学,大人物们应该尊重文学,而不是让文学去迎合他们的口味;他认为应当给文学以应有的自由和地位。他推崇诗歌,但又不将此局限于阿拉伯人,也不把阿拉伯人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他认为诗人是真理的号角,民族的向导,因此他不畏惧提醒他的被颂者忠于对臣民的义务;有时他在指引人民走向正道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如在悼念巴士拉城的诗中所作那样。

伊本·鲁米不否认宗教,但他的虔诚受制于外在感觉,他的宗教感情服从于生活哲学。他是个什叶派教徒,在信仰和感情上都倾向于阿拉维教派,他的目的是想以此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以便能更好地揭露种种不公平和恢复应得的权利。他还具有穆尔太齐勒派思想,推重理性,反对传统。他还信仰格德里叶派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有自主意志,不受命运支配,认为真主不会惩罚被迫的行为;有时他又信奉吉伯里叶派的观点,这种观点相信命里注定的说法。这并不矛盾,因为格德里叶派的主张是人要受惩罚,而不是要获得财富和生活享受。他相信命运,以星宿来占卜凶吉。伊本·鲁米相信人的二重性,即善性和恶性。恶寓于肉体,因为它是属于大地的;善寓于精神,因为它是属于天空的,“像火向着高空一样”。

有些评论家把伊本·鲁米的诗歌才能归因于他的希腊血统。事实上,他的血统对他的诗歌才能很可能产生了影响,它有助于他理解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阿拔斯文明,而在这些因素中希腊文化又占有很大比重。他将自己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文化积累奇特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诗歌才能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于希腊诗人的诗歌才能,而在另一些方面又与它完全不同。要了解伊本·鲁米与任何一位希腊诗人之间的不同点并不困难,这些不同点主要在于伊本·鲁米在感情上失之平和,思想不够稳重,注重内容而忽视表达;同样,他与希腊智慧的接近点也是明显的,这尤其表现在他崇拜美甚至到了把它当作一切善的出发点上,表现在他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上,表现在他把感觉作为文学的内容,用它来揭示人类最隐秘的内心活动等上。

无疑,伊本·鲁米的个性对形成他的诗歌才能,对他具有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很强的创新力、细致的观察力和描摹力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也有助于他的天才的形成,并推动它沿着天然的方向发展;而他在统治者那里的失意,却使他避免了将才能消耗在贫乏的模仿上,而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接二连三的灾难和打击使他充分地而不是浮浅地了解了生活的含义,也使他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使他对美——他始终追求的理想——作出切实的、有时甚至是过分的估价,使他把诗歌与内心感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悲观情绪砥砺了他富于创新的想象力,这使他能看出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生命、幻影和种种奇异的景象,他更加热衷于诗歌的冗长和完整、全面,因为他生怕诗中缺少什么,或生怕由于人们缺少智力而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于是他从不同角度反复阐释这些含义,直到使其昭然若揭,直到坚信什么也没有给读者漏掉为止。

伊本·鲁米不同于把诗歌看成是对事物的某种一闪即逝的再现的阿拉伯诗人,他也不同于艾布·泰玛姆。后者由于想使听众和读者去弄懂他诗歌的艰深内容、花力量去理解它的含义而把诗歌写得简略费解,艾布·泰玛姆是个与权势者为伍的贵族化诗人,伊本·鲁米则是人民诗人,是生活之子,虽然二者都以理性为诗歌基础,使诗歌带上理性的特点,但艾布·泰玛姆只追求理性本身,伊本·鲁米则将其作为手段,用它去剖析对生活和美的感受。

伊本·鲁米在艺术上不模仿任何人,他与前辈诗人们都不同,很少注重当时十分流行的语言修饰艺术和修辞美。他首先注重的是把他的全部感觉细致地表现出来,创造出崭新的图像和内容,并使之最大限度地达到艺术目的。他的表达自然朴实,毫不造作,但即兴的色彩很浓。他在诗中也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双关、对偶等,但有时显得过于繁冗,不过他对修辞的运用是信手拈来,并非刻意追求。

他在诗歌中有时采用一些极为怪异的词汇,或者使用不必要的拗口的字母做韵脚,尤其当他想以此向对手证明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洗刷对自己异族血统的责难时更是如此。但他对语言运用自如,能熟练地进行陈述和描写。它朴实自然,细腻丰富,既不显得平庸,也不因过于凝练而显得贵族气,它比较接近于优美的散文。

他的诗歌的风格是散文式的,一首诗往往很长,有的超过二百行,甚至三百行,一气呵成,毫不费力。他注重运用逻辑方法和有机联系,打破了阿拉伯诗人使每行诗都自成一体的流行规则。他在形式上保留了每行诗的独立性,但在内容上,它却是若干行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伊本·鲁米过多注重分析,使诗歌失去了简练和隽美;他不注重语言美,使诗歌有时显得臃肿,许多时候又令人觉得平淡无味,缺乏音律感。他的诗歌比较近似于带韵的散文。

伊本·穆尔塔兹

生平伊本·穆尔塔兹是哈里发穆泰沃基勒之子,生于撒马拉,确切的生日已不可考。他从小喜欢钻研文学,曾拜巴士拉语法学家、著名文学家穆巴莱德等一批学者为师。伊本·穆尔塔兹属于有文化知识的阶层,虽然他的文化知识还不够深广。他十三岁时便开始作诗。

伊本·穆尔塔兹从小过着奢靡的王公生活,艾布·法尔吉·伊斯法哈尼描绘他是生活在“阳光、紫罗兰和水仙花的环境中……床褥华丽、陈设精美、仆役恭顺、奴婢成群”。他刚刚成年就选择了享乐放纵的伊壁鸠鲁主义作为自己的生活法则,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拋弃尊严、挥霍巨资也在所不惜。他在诗中常常表述这种生活态度,下面这些诗句最有代表性:

他沉溺在酗酒纵乐、歌舞声色之中,并嗜好在沙漠狩猎。挥霍享受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在堂兄穆尔太迪德(892-902)哈里发的宫中享有很高地位,同时还常常和巴格达、撒马拉的知名学者、诗人、文学家厮混在一起,他不愿置身于阿拔斯王朝宫廷的种种阴谋之中——那时这个王朝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穆克泰菲(902-908)死后,穆格太迪尔(908-932)继承哈里发王位,这时一个重大阴谋发生了。学者、作家、法官们联合起来,废黜了穆格泰迪尔,让伊本·穆尔塔兹当哈里发。穆格泰迪尔的部属眼看权力行将消失,便组织起来进行拼死反抗,最后战胜了伊本·穆尔塔兹的支持者,囚禁了这位只坐了一天一夜王位的新哈里发,并于908年12月29日将他杀害。

作品伊本·穆尔塔兹有一部诗集。除诗集外,他还写有一些论著,最重要的是《修辞学》和《诗人的等级》。他还写有一些书信体论文,由阿卜杜·穆奈伊姆·哈法基收集整理,于1949年印行,其中有对艾布·泰玛姆诗歌创作及其成就的评论,阿米迪正是依靠这篇论文对布赫图里和艾布·泰玛姆的诗歌进行比较,并对后者进行抨击。

伊本·穆尔塔兹的诗歌艺术和价值:伊本·穆尔塔兹涉猎并精通多种阿拉伯诗歌艺术。但他着力最多的是各类描写诗,如描写饮酒、田猎、爱情、放纵,描写自然界——包括它的动物、植物,以及描写奢靡玩乐和宫廷生活启示给他的一切。

伊本·穆尔塔兹还写有另一种类型的诗歌,在形式和风格上近似教谕诗,具有叙事的特点。这指的是他的两首主要的拉吉兹体诗,一首是记述穆尔太迪德哈里发(892—902)史迹的,共四百二十行,在风格上像一部小史诗;另一首是对萨布哈的责怨,包含许多谐语,比较近于谐谑诗,与第一首风格类似。

他诗集中还有一首归于他的穆沃什哈诗——穆沃什哈诗是按特殊诗律专为歌唱而写作的。无疑,伊本·穆尔塔兹对歌曲的了解和他的优裕生活,使他有可能写出这类诗歌。但多数评论家对把这首诗归于他表示怀疑,很可能这首诗不是他写的。伊本·穆尔塔兹的王室出身,使他享有与其他诗人不同的特殊地位。他无需像他们那样用诗歌讨好权势者。他写颂诗,则对自己的高贵出身和全体宗族成员的骁勇感到自豪,这骁勇表现在他们所取得的一系列光辉胜利上,伊本·穆尔塔兹差不多把他的颂诗全部用在描写这些胜利上。但他的颂诗及类似颂诗风格的其他诗歌影响力甚小。他的诗首先是个性诗,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旁人。

他所过的富足玩乐生活,总的使他的诗失却庄重和深刻性,他从不为享乐以外的诗歌主题下工夫,也不愿花费力气去对事物进行思索和哲理分析。他的诗歌具有个性的和自然的特点,但有时不免浮浅。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歌都是新颖的,他在许多时候在内容和风格上效仿古代诗人,尤其在颂酒和田猎方面,着意模仿艾布·努瓦斯。他还模仿古人对战马、骆驼等贝督因式的描写方法和风格。他一般都给这一模仿披上一件精美的艺术外衣。

伊本·穆尔塔兹的创新和诗歌特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艺术美和创作美上,这些又特别体现在他的描写诗中。细腻而激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图像的巨大能力,健全而新颖的鉴赏力,这些使这位王子诗人在大抒情诗人和描写诗人的行列中享有很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