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06

第6章 阿拉伯文学(2)

历史是一门复活过去的科学,它用引人人胜的方式把历史事件彼此联系起来,表现人类发展的总进程。历史家可以借古喻今,从历史中找到未来的借鉴,对人们进行教育;也可以表彰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和崇高美德从而灌输爱国主义精神。演说是一门使听众信服并感召人们为演说内容而奋斗的艺术。小说是写某一事件的散文故事,这事件被用来作为研究和讲述道德的引证。论文是对自然科学和文学的发明、创造、流派及其他艺术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艺术,行文应当精确严密。书信用于书面交谈,必须具有充分的艺术修辞手法。

有的阿拉伯学者还在这几门散文艺术之外增添了一门辩论或论战艺术,其基础是敌对双方力图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批驳对方的观点。阿拉伯人把散文分为两类:带韵散文和自由散文,这主要是根据散文是否受韵脚的限制区分。

阿拉伯文学的研究者会发现,阿拉伯文学中散文艺术十分丰富。然而,就像长篇小说一样,它的某些方面也只是在不久前才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人类历史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和书籍。可以断言,在这段时间里也是有文学的。在写作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学靠口头流传。阿拉伯文学也是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口头而不是用文字流传的。留意世界文学,特别是阿拉伯文学的人会发现,诗歌先于散文出现。但这并不是说,人一开始说话就是说的诗,这只是表明人类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是诗。因为散文文学要求书写技术,而在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上,书写都是较晚才发明的。诗可以通过口头流传,散文就不容易通过口头流传,因为口述散文,内容容易被篡改而失真。此外,散文是理智的语言,诗是感情的语言,人用感情去感觉总是先于用理智去思考,因此,散文得以产生只是在一些人多少具备了较高的才智后才有可能。

阿拉伯诗歌一开始并不像我们所知道的流传至今的蒙昧时期的文学那样,也不像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那样。阿拉伯诗歌在成熟之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相当长。据说在沙漠中赶骆驼的吆喝声就是诗歌的起源,阿拉伯诗歌的诗律就是和着骆驼的脚步声产生的。无疑,阿拉伯诗歌就其产生情况看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建立在经过选择的、按特定音律排列的词汇基础上,这种排列称为诗律,其最后一个词汇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它类似音乐的叠音,称为韵脚。一些评论家认为,带韵散文先于拉吉兹体诗产生。文学史家一致认为拉吉兹体诗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诗歌形式。诗律和韵脚有助于吟诵,使诗歌和歌唱紧紧联系在一起。“诗是蕴含着语汇的音乐,歌蕴含着声调的音乐”。早期,阿拉伯人根据不同情况吟诗和唱诗,这种看法是比较可信的。

阿拉伯文学是不同时期阿拉伯精神的反映。它经历了传统和融合、原始和开化、复兴和停滞、兴盛和衰落等不同阶段。

它是进行生存斗争和从一切束缚中求解放的反映。这种特点是赋性自由的沙漠之子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个时代阿拉伯人普遍具有的特性。因此这一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充满了自豪、激情和骑士精神,描写战争场面及武器,描写野兽、旷野和进行冒险的工具——宝马和骆驼。同时也充满了讽刺,用舌和笔代替剑和矛来维护目的。

它是不能全面透彻观察事物的贝督因人思想的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中,即兴和本能的成分多于借鉴和创造成分,这是阿拉伯文学不发达的原因。因此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逻辑性不强,结构不紧凑。然而,这正是贝督因人的思维方式及思想,它赋予了阿拉伯文学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注意力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上,这有助于了解它深邃的内涵。同时,阿拉伯人的竞相描述同一事物,也使他们从不同方面赋予它多种含义,尽管不深刻、不全面。在阿拉伯文学中充满了短小精辟的格言、格言似的谚语和精妙的诗句。

它是贵族化生活的反映。这种生活一方面使文学获得很高地位和造诣,另一方面,从蒙昧时期直到距今不远的时代它又给文学带来损害。它使文学的一部分脱离个人和公众生活,脱离人类永恒的真挚感情。诗人为阿谀奉承和讨赏而大写颂诗、悼诗等,范围的狭窄限制了诗歌或创作的灵感,甚至在爱情方面也刻意模仿,以迎合大众胃口和掩饰灵感的贫乏。这是逢场作戏的文学,不是创作,不是高级艺术,在阿拔斯时期尤其如此。然而,并不是没有自由创作的民间文学的时代,如艾布·努瓦斯文学,贾希兹文学,《一千零一夜》和其他故事。

它是游乐生活的反映。阿拉伯人善于游乐。他们通过扩张、通商、发展近邻关系并与非阿拉伯人接触,异地异国的习俗给其游乐生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由此而产生了饮宴文学、爱情文学、音乐文学以及描写各类游乐的文学。

它是与希腊智慧、印度和波斯睿智融会而成的阿拉伯智慧的反映。这一智慧产生了沉思和学问,尤其在阿拔斯时期,苦行主义、苏菲主义和各门学问盛行,同时格言和谚语也十分深刻有力。

它是注重表面现象甚于真实本质的浮靡生活的反映。在那由于外来因素大量渗入,全国染上浮靡色彩,阿拉伯人处于开化、享受、思想衰退的时代,这种浮靡尤为盛行。它首先注重的是语句的雕饰和表达的造作,如在阿拔斯时期的某些阶段及在土耳其时期。由于注重享乐,缺少真正的文学作品,遂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玛卡梅韵文体作品及与其相似的书信体作品、书籍的前言、许多拉吉兹体诗、历史诗等文艺形式。

最后,它是觉醒、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反映。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世界文化,并很快与之适应。他们善于获取一切知识,并从中获益。在近代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学中,这种吸收表现尤其突出,它具有丰富的世界性和人类的多方面成分,诗歌和散文的文学艺术领域大大扩展。

阿拉伯文学循着生活的法则,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从一种状况发展到另一种状况。这种发展一般是阿拉伯人和其他人民、文明、文化互相混合的结果。这种混合一般是产生了具有独特倾向的文学复兴。最重要的文学复兴有三个时期:

蒙昧时期和伍麦叶时期的复兴:这是历史记载下来的第一次复兴。在蒙昧时期公元532年时就已成熟。《古兰经》的出现使其得到加强。这一复兴是由于北部阿拉伯人和南部阿拉伯人杂居,阿拉伯人在市场、公共社会中互相接触,通过经商与其他民族接触,罗马帝国的扩张、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主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而产生了这次文艺复兴。其后,由于《古兰经》向文学家们提供了各类修辞方法,并通过伊斯兰帝国的广泛扩张打开了半岛上的阿拉伯居民的视野,从而加强了这一复兴运动。

阿拔斯时期的复兴:这是第二次复兴。它建立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罗马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其他人的互相接触和杂居,建立在多种文化和主张的融合,尤其建立在翻译引介的基础上。通过翻译引介,阿拉伯人引进了希腊哲学和知识,波斯历史、文化和制度以及印度格言和风格。所有这些,提高了阿拉伯人的思想,扩充了他们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想象。思想和学问成了一切的基础,所有文学因素获得了崭新的更加深刻的内容。

近代复兴:这是最近一次复兴。这是随着东方和西方的接触,尤其是自18世纪末以来的接触而发生的。这一复兴的成果使文学艺术的范围扩大了,阿拉伯文学开始在一切创作领域中与世界文学并驾齐驱,继续趋于成熟和完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阿拉伯文学分划为下列时期:

蒙昧时期(475—622)从公元5世纪末至伊斯兰教产生。

拉希德和伍麦叶时期(622-750/伊1—132):两个时期包括了第一次复兴。

阿拔斯时期(750—1258/伊132—656):包括东方的阿拔斯人时期和西方(安达卢西亚)的伍麦叶人时期。阿拔斯人时期包括其首府在巴格达的国家,及在伊拉克、波斯、呼罗珊、埃及和沙姆的各独立国,以巴格达陷落在鞑靼人手中结束。这是第二次复兴时期。

土耳其时期(1258—1798/伊656—1213):这一时期称做“衰沉时期”,包括蒙古人,麦曼鲁克人和奥斯曼人统治时期,到法国侵入埃及时结束。

复兴时期主要是指从公元18世纪末起至今天。

一些阿拉伯著作家按所处时代,把阿拉伯诗人分成三类:

生活在蒙昧时期的诗人。

生活在蒙昧时期末期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初期的诗人,称为跨时代诗人。

其他诗人,称为后代诗人。

还有一些阿拉伯著作家又增补了一类,即新起诗人。他们把后代诗人局限在伊斯兰教初期产生的一小部分诗人之内,如法拉兹达格、哲利尔、艾赫塔勒,而把以后的所有诗人都归于新起诗人之列。

我们取前一种划分,因它更精确、更全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