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07

第7章 蒙昧时期和蒙昧时期的文学

在开始研究蒙昧时期的文学之前,必须先介绍一下蒙昧时期这一概念和蒙昧时期的文学的一般定义,其次再介绍一下那些流传至今的蒙昧时期的文学以及它是如何流传下来的,然后再介绍一下蒙昧时期的文学的真实性及环境对它的影响。

对于《古兰经》中为什么把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所处的时代叫做“蒙昧时期”,学者们和历史学家们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说是因为在当时阿拉伯人中间愚昧无知和崇拜偶像的风气盛行;有的说是因为当时阿拉伯人之间普遍存在着互相敌对和互相残杀。尽管阿拉伯人当时的情况如上所述,但我们所重视的只是那时的文学因素和文学现象。

蒙昧时期的文学在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对于研究各种艺术毫不在意,他们的注意力凝聚在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口头文学上。这种口头文学最富于表达感情,最有说服力,同时也最使人感兴趣。但是,在蒙昧时期,这种口头文学的初期情况就已经失传了。我们只知道它在公元5世纪末和6世纪上半叶,即大约在伊斯兰教产生前一个半世纪的情况。

流传至今的这部分文学蒙昧时期的大部分诗歌和散文都已经失传。艾布·阿慕尔·本·阿拉说:“传到你们那儿的阿拉伯人的文学作品只是很少一部分,如果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诗歌。”失传的原因是,一部分作品没有传诗人把它们传下来,另一部分作品随着许多传诗人在战争中死去而消失。

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诗歌,据说是在伯苏斯战争中或其稍早时期所创作的。这是一些完美的诗歌,它说明,在这些诗歌产生之前,诗人们对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的形式,进行过各种尝试,才达到它所达到的规范的韵律、语言和创作手法。至于散文,流传至今的只是一些谚语、演讲和传说。

蒙昧时期的文学是通过传诗人之口流传下来的。他们注意收集文学家们的言谈,记下他们的散文和诗歌。古莱氏部落中就有一些以传诗和了解宗谱而著名的人物,如穆赫里迈·本·诺法尔、候威塔布·本·阿卜杜·阿扎等。伊斯兰教刚产生,就出现一批有识之士,也从事传诗,如哈马德·拉维叶、哈勒福·艾哈迈尔、伊斯哈格·本·麦拉尔·舍巴尼、艾绥玛依·阿卜杜·玛立克·本·古莱卜、艾布·赛义德·哈桑·苏凯里、艾布·伯卡尔·穆罕默德·卡塞姆·安巴里。

学者们,特别是语言学家们之所以收集古诗,是因为古诗是阿拉伯语言最古老的依据,是了解它怪僻词汇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记录古阿拉伯人情况和历史最可靠的百科全书,也是因为古诗的语言是阿拉伯人至今还在使用的民族语言。这些学者们从伊历2世纪初就开始记录古代文学,对其加以评注,并在其著作中大量引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其中最著名的这类集子有:

《七首悬诗》,很可能是哈马德·拉维叶辑录的。

《穆法德里亚特》,由穆法德勒·达比辑录,包括约一百二十八首诗。

艾布·泰玛姆的《激情诗集》和布赫图里的《激情诗集》,其中有大量蒙昧时期的诗歌的诗句。

艾布·法尔吉·伊斯法哈尼的《诗歌集成》和伊本·古太柏的《诗歌和诗人》,其中有大量的蒙昧时期的诗歌。

伊本·舍泽里的选集和艾布·宰德·古莱西的《阿拉伯诗歌集》......

毋庸置疑,古代文学经过口传,失掉了它的真实性,其内容或被增添,或被篡改,有一些传诗人对待古代文学更是随心所欲。不过,他们有时为了求得这种文学的真实可靠,就到牧人中去,听牧人讲述,他们为了收集这些古代文学,便用钱收买。于是,贝督因人就陆续来到城市,向需要者出示他们的“货物”。他们为了获得金钱,真的也传,假的也传,因而真假难辨,增加了混乱。除此之外,各部落之间存在着敌意和争执,在伊斯兰教产生后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阿拉伯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因为每个部落都需要收集自己的光荣史,每个集团都需要借用古诗人的诗句。波斯人把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光荣史当成自己的历史进行炫耀,而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们则与之针锋相对,向他们表明这是自己的光荣历史。因此,许多诗歌和散文就这样被混入古代文学之中,给古代文学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这一情况使得一些东方学者如玛尔格留斯①博士和一些阿拉伯评论家,特别是塔哈·侯赛因博士用怀疑和研究的态度分析传闻和寻求事实,而有些人,特别是塔哈·侯赛因博士的结论更为武断,他们怀疑一切甚至超过限度,因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否定蒙昧时期的诗歌的真实性后进而否定某些蒙昧时期的诗人的存在。他们的理由概述如下:

1.蒙昧时期的诗歌是以阿德南语、古莱氏方言流传下来的。阿德南语和希姆叶尔语有很大区别。而所有的诗人几乎都不是古莱氏部落人,大部分是也门人。

2.伊斯兰教初期的政治斗争和派别纷争使许多伊斯兰教时期的诗人用当时自己创作的诗歌来冒充他们在蒙昧时期的祖先的诗歌,以此夸耀祖先的繁荣和权力。

3.宗教原则促使伊斯兰教时期的诗人删掉一切与《古兰经》训诫不符的东西,把先知使命的一些预示加进去,以证明使命的真实性。

4.传诗人把自己创作的诗歌加进古诗中,并把它们当作古诗人的作品。

5.在保存诗歌和制定诗歌格律方面,学者们和传诗人之间的斗争,造成他们用自己创作的诗歌冒充古人创作的诗歌,以此为自己寻找论据和提出论证。

6.由于有关蒙昧时期的乌姆鲁勒·盖斯等诗人的生平的各种神话和传说互相矛盾,因而对这些诗人是否存在也产生了怀疑。

对上述理由的驳斥这些理由并非没有某些可取之处,但是,理由并不充分有力,而是言过其实,泛泛而论。它可以适用于蒙昧时期的某些诗歌,但并不适用于蒙昧时期的全部诗歌,或是某一诗人的全部诗作。

1.蒙昧时期的文学创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以古莱氏方言为主体的统一的规范语言。当时,这种语言在所有部落,特别是在半岛中部和北部流行。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其次,如果我们看一看许多诗人,都和乌姆鲁勒·盖斯一样出身于也门各部落,都用这种语言写诗,就更不应该怀疑蒙昧时期的文学的真实性了。

2.蒙昧时期的诗歌不全都是矜夸诗和荣耀诗,其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是描写其他内容的。有些诗人还攻击自己的部族,比如尚法拉、塔拉法等。

3.关于宗教及受其影响的诗歌,那是很少的。有关描写先知使命的诗无非就是那些分散在各处的零散的诗句,这不足为证。

4.阿拉伯古典文学家已经注意到传诗人用自己的诗作冒充古人的诗作的做法,并已指出和纠正。流传下来的文学,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原作。

5.传诗人对某一著名人物的众说纷纭,这不仅不能证明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反而愈加证明这个人物是真实的。

6.对蒙昧时期的文学要进行科学的文艺批评,对它的大部分作品和文学人物及其产生、发展要用合理的正确的方法进行考证和研究。蒙昧时期的文学不可能一下子产生,同样,后人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可能塑造出那么多吸引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此外,作者也不可能把好作品全归属别人,而自己却默默无闻。

贝督因人生活在沙漠中。这种环境浸濡着他的心灵、心理、个性,左右着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同样也影响着这一切所产生的硕果——文学。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是严峻而粗犷的,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他们所看到的是沙漠外在的肆虐和炎热。他们始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使他们缺乏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的思想肤浅、简单,信念单纯。因此,在文学上,便表现为思想浅显、语言简练、缺乏丰富想象力。他们直观地认识一切事物,十分真实地反映大自然,用一种朴素的语言,肤浅的哲理和简单的想象把大自然准确、细致地描绘出来。因为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们面前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存在着,不需要任何思考、怀疑和推测。

贝督因人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的大自然,这使得贝督因人形成了他们认识事物的直观性和敏锐性,使他们感情细腻、思想敏锐。因此,他们的文学是即兴文学,其特点是简明扼要,缺乏科学结构和深刻的逻辑。

沙漠里的单一、重复的情调和令人不愉快的、无情的声响,给贝督因人的心理造成了一种压抑、忧愁和烦恼之感。因此,他们的文学基调大同小异,多按某种固定的节拍重复,显得呆滞僵化,很少创新。

这样,蒙昧时期的文学就成了环境的缩影和产物。如果是描绘贝督因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如骆驼、水草、牧场……),其词汇就异常丰富而细腻;反之,如果不是他生活中的内容,其表达就贫乏,就含混不清。

他们的文学题材十分广泛,但都与广阔的大沙漠有关。其描写、比喻都来自于大沙漠和生活,真实而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