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67

第67章 安达卢西亚文学(1)

安达卢西亚诗歌

安达卢西亚诗歌的发展安达卢西亚诗歌的发展,像阿拔斯时期的诗歌一样,从传统走向革新,因为两者具有类似的动因,并受到新环境影响,这必然使文学带上特定的色彩,因为文学是民族生活的反映。

进入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人中有沙姆人,伊拉克人和埃及人。他们像异乡人一样生活在总督们和伍麦叶人统治下的新环境中,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按在阿拉伯东方学会的方法创作诗歌。安达卢西亚没有使他们忘记沙姆,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他们都保持着旧传统。在这方面可以举开拓者阿卜杜·拉赫曼对祖国的思念为例:他跨上战马便想起祖国,感到自己身居安达卢西亚是异乡客。一天他看见一棵枣椰树,引起他的忧思,他吟咏道:

这一传统风格一直持续到11世纪初,它在伊本·阿卜迪·拉比,伊本·哈尼和伊本·舒海德,伊本·达拉吉·盖斯塔里等的诗歌中表现出来。他们的风格和内容大多是伍麦叶东方式的,如果写颂诗,必须注意前序,一定要有爱情,并描写旷野、骆驼、马、正午的酷热、对沙漠的怀念等,尽管写的并不充分。

11世纪开始了解放运动,诗人们开始表现他们的环境和内心倾向,但并不完全忽视传统。过渡时期的诗人有伊本·泽顿、伊本·阿马尔、穆尔泰米德·本·欧巴德、伊本·哈达德等。这一发展的原因是:诗人们热爱新的祖国和它美丽的土地,以及传统倾向;还因为循规蹈矩的阿拉伯东方本身也走上了新的道路,促使阿拔斯王朝进行变革并随之在制度、传统、道德、文化方面得到了发展。

革新运动在12世纪达到高潮,伊本·哈姆迪斯,伊本·哈法宰,里萨努丁·本·哈梯卜以及后起者们的诗歌,就是安达卢西亚的缩影,绚丽多彩,意境深邃。安达卢西亚人就这样在开始效仿东方,后来又在革新和解放方面与它并驾齐驱。

这种解放的一个最重要迹象,是诗人们和自己的新环境息息相关,在对自己的故国表示过真诚的怀念后,转而对新环境无比推崇。每个诗人都描写自己的故乡和他家园的美景。他们倾心于花木丛林中的潺潺溪水,写下了描写流水和游乐的优美诗句。阿拉伯人曾害怕大海和海啸,如今安达卢西亚诗人却描绘船只在海中的航行。在诗中还出现了叙事的倾向,对所描之物能够详细地进行铺叙。

诗歌主题及艺术如果我们翻一翻安达卢西亚诗人的遗产,就会发现,在诗歌主题和艺术方面,他们和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其他阿拉伯诗人没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创新是某些并不成功的史诗尝试,如伊本·阿卜迪·拉比描写阿卜杜·拉赫曼·纳绥尔扩张史的拉吉兹诗,长达四百五十行,但其诗歌价值很小,它更近于历史而不是诗歌。

尽管安达卢西亚人在诗歌主题方面跟在阿拉伯东方诗人后面亦步亦趋,但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在描写、对消亡帝国的怀念、怨诉、求助,及科学和艺术诗歌等方面。

描写诗:他们长于描写,以致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歌中概括出安达卢西亚各方面生活的清晰图像。他们描写西班牙的城市、游览胜地、宏伟建筑,描写峡谷、山脉、林园、草地、花卉、果实、春冬季节,描写湖泊、小溪、河流以及所有的自然景色;还描写手工业、饮宴、食品、装饰、香料、织品、战斗、军队、音乐、舞蹈、游乐、放纵……他们的描写确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多停留在局部描写上,而不是描写一个完整的场景,或是整个城市。

对消亡帝国的怀念诗:政治动乱和一个个国家相继被历史卷没,使诗人们写下了对消亡帝国的怀念诗。他站在废墟旁,痛悼以往的盛世和消失的荣耀,对谁也不能幸存下来的灾难岁月进行沉思默想。

怨诉和乞怜诗:这是某些有才能的大臣和权势者比较精通的一类诗歌。他们由于灾祸和突然变故,由尊荣变为屈辱,于是悲惋美好的过去,哀叹痛苦的现实。

求援和说情诗:这是国家软弱和对敌人感到恐惧的产物。诗人们向权势者说情,乞求他们的援助。

科学和艺术诗:为了便于记忆,产生了许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诗歌,如伊本·阿卜迪·拉比的关于音律和历史的两首拉吉兹涛,萨特比的关于阅读方面和描绘《古兰经》的《拉姆韵基诗》和《拉依韵基诗》。

安达卢西亚诗歌和阿拔斯诗歌安达卢西亚诗歌在主题和发展方面酷似阿拔斯时期的诗歌。安达卢西亚人和阿拉伯东方人媲美的结果,是使他们的诗歌带上阿拔斯时期的诗歌的特色,在情诗、放荡诗、颂酒诗、描写自然和建筑的诗歌方面出现了革新,但在其他门类诗歌中仍以传统为主。尽管安达卢西亚人在怀念消亡帝国、怨诉、求助诗方面超过东方阿拉伯人,但在其他艺术方面并未达到东方的高度,而且在内容和风格上却常常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模仿东方诗人。安达卢西亚人的诗歌思想不够精细,内容也欠深刻,因为他们没有像东方人那样从哲学和逻辑学中得到启示,他们的诗歌内容明晰,然而浅显。在格言诗方面,他们与艾布·泰玛姆、穆太纳比等相比就差得更远,只满足于一般大众所了解的格言,不能思考得更深更远。

在想象方面,安达卢西亚人比东方人更具特色,多半是纤细柔和的,特别在描写诗和抒情诗中更是如此,其中充满了取自自然之美的绚丽多姿的图景,轻盈但有时艳软,富有音律,但也不乏造作之语。

安达卢西亚人的语言简浅流畅,不像东方人那么严密,因为他们远离沙漠旷野,生活在一个异国的环境中,语言能力较弱,表达也显得纤细。尽管存在困难,但像伊本·哈尼这样的诗人在诗中仍模仿穆太纳比,写进了许多生僻怪异的内容和词句。

在诗律上,安达卢西亚人也效仿东方,但他们更注重诗歌的声乐方面。他们国家流行的音乐启示他们创造了一些新诗律,也许他们是通过歌唱实现这一点的,于是他们有了自己的“穆沃什哈”体诗歌。

穆沃什哈体诗

穆沃什哈体诗在诗律和韵脚方面对阿拉伯诗歌是个巨大突破,对诗歌的一般创作方法是个变革。阿拉伯人的诗歌建立在单一诗律和韵脚上,除拉吉兹体诗外都不能离开这一基本规则,在拉吉兹体诗中每行诗可有自己的韵脚,诗人也可在整个拉吉兹诗中使用一个韵脚。此外还有一种诗是例外,这就是在阿拔斯时期末期出现过的波斯的“杜贝特”体诗,至于“麦瓦利亚”和巴格达的“古玛”体诗,则是非阿拉伯文的诗体。

伊本·赫尔顿在《历史绪论》中说:“当安达卢西亚人的诗歌创作多了起来,其内容和形式十分精美,达到很高艺术水平时,他们中的后起之秀便创造了一种称为‘莫沃什哈’的诗歌艺术,由起诗和诗节组成,使用不同韵律,韵律不同的每一诗组称为一个‘贝特’,组成‘贝特’的各诗节的韵脚和诗律从头至尾都相同,一般最多有七个‘贝特’,根据不同情况,每个‘贝特’包含数量不等的诗节。他们用它来叙述家谱和歌功颂德,就像在普通诗歌中一样。”《历史绪论》的作者对“穆沃什哈”的因素、构成及宗旨作了详尽介绍,总之,它是为歌唱而创作的诗歌或诗句。

从上述介绍可以知道,“穆沃什哈”由古夫勒和贝特构成,贝特又可分为不同的诗节和诗段。

古夫勒是一行诗或数行诗,穆沃什哈往往以其开始,并在每一贝特之前重复。它也称为“赛姆特”,因为它像穆沃什哈中的一条条项链,它也称为“拉吉迈”,是由于它必须在每一贝特前重复。古夫勒的条件是:韵脚、诗律、节数和诗行都要一致。这样它在一首穆沃什哈诗中就具有统一的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