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69

第69章 著名文学家(1)

传统时期

伊本·阿卜迪·拉比

其祖父萨里姆是安达卢西亚伍麦叶王朝第二任哈里发阿卜杜·拉赫曼·达黑勒之子西萨姆的释奴。他生于科尔多瓦,从小热爱科学和文学,精通教义和历史,懂得音乐和医学,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经历过伍麦叶王朝穆罕默德一世、蒙泽尔、阿卜杜拉、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等哈里发时期,曾写诗赞颂过他们,受到礼遇。据说他年轻时喜好游乐、歌唱,写过不少情诗,晚年向真主求恕,忏悔过去的行为,像艾布·努瓦斯等人一样,按情诗诗律和韵脚写苦行诗,祈求真主净化自己青年时期的过错,故称为《净化诗》。他死前曾患全身不遂之症。

伊本·阿卜迪·拉比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并留下大量作品。他的诗作异常丰富,据雅古特叙述,哈密迪曾发现他的诗集二十余卷,都是为哈凯姆而创作和收集的,多数出自他的手笔,但火部散轶,流传下来的只是赛阿里比在《稀世珍宝》中记述的部分。他诗歌的主题是爱情、写景、赞颂、悼念、记事、苦行、哲理。

他在散文方面著有《罕世璎珞》,共二十五章。由于每两章风格接近,冠以一珠宝的名称,这样就好像构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故得名。其内容是有关社会、政治、道德、文学、历史方面的。他在写作中遵循既定的文学原则和过去、今后都通行的方法,因为古人一直是这样做的,按伊本·赫尔顿的表述,就是要“包含阿拉伯人的诗歌和他们的传闻,并涉及各门学科”。他的作品只限于阿拉伯东方人的事迹,其原因也许是在安达卢西亚人眼里,只有阿拉伯东方才是语言和文学的故乡,东方人的著作才占有崇高地位,受到人们重视。据说,当此书传到沙赫布·本·阿巴德手中时,他怀着极大兴趣希望在其中找到对新文学的介绍,当他发现里面没有谈到安达卢西亚文学时,掩卷长叹道:“这都是我们的货色,又回到我们这儿来了。”

伊本·阿卜迪·拉比喜欢效仿东方人,而不顾及自己国家的革新倾向——那时它还比较微弱。他的诗歌浑厚严谨,革新成分不明显。他也写过穆沃什哈体诗,但不大受欢迎,没有获得后起优秀诗人那样的声誉。他力图创作史诗,写了一首叙述阿卜杜·拉赫曼·纳绥尔史迹的长诗,共四百余行,但由于缺乏诗意而失败了。它更近于教谕诗,而不是想象诗或感情诗。

他的创作声誉建立在《璎珞》一书上,由于内容的完美和珍贵,文学家们便冠之以“罕世”的形容词,它是文学家、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传闻和谐趣作家的参考书。

伊本·阿卜迪·拉比写作《罕世璎珞》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不是教谕的目的。穆罕默德。赛义德·欧尔阳说:“他讲述一个趣闻,是因为它优美动听,而不是观点正确;他选用一条传说,是因为它内容完整,而不是在思想家、专家们看来如何可靠。这是他和在他之前与之后的著述家的共同特点,他们之间有俗成的方法和既定的原则。”

他的风格严谨洗练,各章前言尤其如此。句子短小紧凑,虽用韵文,但并不造作,也不太多。一旦进入主题,则文笔流畅自然,毫无雕琢。根据需要,语句时而短促,时而长缓。

《罕世璎珞》对某些东方作家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盖勒格尚迪在《夜盲者的曙光》中,巴格达迪在《文学宝库》中,伊本·赫尔顿在《历史绪论》中,还有许多故事、趣闻、史记的作者,均从本书获益不少。

伊本·哈尼

生于塞维利亚,在科学和文学的环境中长大,因为当时塞维利亚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文化十分繁荣。他擅长写诗,并与市长结识,受到恩宠。但他性喜放纵,不知节制,在言谈上也过甚其词,他相信被安达卢西亚人否定的哲学,以致被指控为不信神,于是人们对他怀着敌意。市长暗示他出走,以平息舆论。诗人前往摩洛哥,与法特梅王朝哈里发曼苏尔的军事统帅昭海尔结识,写诗赞颂他。他还算走运,受到曼苏尔之子穆仪兹哈里发的青睐,并获得丰厚赏赐。昭海尔攻人埃及后,穆仪兹也随之前往。诗人在去埃及的途中缓缓而行,以等候家属到来。他在巴尔盖时受到一个人的款待,狂醉滥饮,之后被发现死在市场上,时年不满三十六岁。据说他是被醉后生事的酒友杀死的,亦说是纵饮过度而死。

伊本·哈尼留下了一些诗歌,被收在一个集子里,起初在埃及印行,1884年又在贝鲁特印行。大部分是赞颂诗,也有讽刺诗、悼念诗和描写诗。

伊本·哈尼是安达卢西亚的第一流诗人。穆仪兹得知他的死讯时说:“我们曾想用此人与东方诗人媲美,但却未能如愿。”

他酷爱并效仿穆太纳比的风格,追求思想、诗律、诗句的力量,极喜夸张。如果他写颂诗,则把被颂者写成最完美的人,而且达到神圣的地步。他像穆太纳比一样,多描写军队和战斗场面,诗句简练、动人心弦,但多生僻词汇,这使得艾布·阿拉·麦阿里十分厌恶地把他和穆太纳比相比。麦阿里是这样提到这位安达卢西亚诗人的:“我只能把他比作磨盘,为追求诗句的铿锵,他像磨盘碾磨角骨一样。”尽管有的文学家把伊本·哈尼称作阿拉伯西方的穆太纳比,但他距离穆太纳比之远,犹如模仿之距离本能那么远。我们本应期望他表现自己所处的新环境,但传统的因素限制了他,他的许多诗在风格和内容上带有贝督因色彩:他想象他漫步阿拉伯半岛,缅怀恋人,描写沙漠、骆驼、马匹。但他并未完全忘记周围的环境,在颂诗中也穿插一些对安达卢西亚自然美景的描绘。他的诗歌使我们听到了某种微弱的新曲调,然而终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伊本·舒海德

出生在一个受到哈里发和埃米尔尊重的显赫家庭。他在科尔多瓦长大,那时科尔多瓦正处于它的兴盛时期,安达卢西亚文化表现得最为充分。他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他是一位成熟的作家和天才诗人。他为人随和、诙谐善谑、喜欢聚游,也不掩饰放纵行为。他与科尔多瓦市长穆厄泰米努结识,给他当过文书。

伊本·舒海德的诗作不如散文丰富。在诗歌方面有一些颂诗、情诗和描写诗,保存在有关安达卢西亚文学史的著作中。散文方面是一些涉及各类主题的书信体作品,其中有,按哈玛扎尼的《酸奶肉玛卡梅故事》风格写的《蜜饯的故事》;描写冰雹、火焰、柴薪的短文;被称作《香料商店》的书信;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是《精灵和魔鬼》;类似艾布·阿拉·麦阿里的《宽恕书》,内容是:作者在自己的精魔陪伴下来到灵魂世界,与蒙昧时期、伊斯兰时期和阿拔斯时期许多诗人的精魔相会,同时还看到阿拉伯东方一些作家的精魔。它们向他吟咏它们主人的诗歌,他也向它们吟咏自己的诗歌,并向作家的精魔们介绍了自己的部分散文作品。作者在书中表述了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点。

伊本·舒海德的诗歌优雅轻快,富于想象,但思想性不强,因为他喜乐善谑,缺乏严肃和稳重的风格。他的游乐诗风趣、细腻,比较引入,因无晦淫之辞,大部分是可以接受的。

他的散文的特点首先是内容新颖,这在阿拉伯散文中是罕见的,如《精灵和魔鬼》《蜜饯的故事》等。他通过动物之口讲述的故事和对狐狸、跳蚤、蚊子等的描述都具有这个特点。这些散文作品虽然不是一种创新,但却证明了作者知识的广博和他对故事艺术的特殊兴趣。他的散文风格娴熟、充满谐趣,以致有人说他“在编著谐谑和趣闻方面比别的方面更有才能”,这使他与贾希兹比较接近。如他在《精灵和魔鬼》中写道:他来到精灵谷的一个水池旁,看到周围有一群驴子和骡子。一头带着蔷薇花和面纱的母驴走上前来,向他吟咏诗歌,并说道:“你不认识我吗,艾布·阿密尔?”他说道:“假若你有什么标记的话。”那驴子揭下面纱,露出腮帮上的黑痣,原来是艾布·伊萨养的那头母驴。于是他俩长时间痛哭,回忆起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伊本·舒海德有时也用骈韵。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隐晦的表达和需要作出解释才能明白的暗喻。他不太注重修辞手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