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10

第10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1)

记电工学院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及其工程应用科研团队

2007年9月29日。北京。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我校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及其工程应用科研团队负责人聂在平教授和该公司执行副总裁董伟良在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书上慎重地签字,握手,正式宣告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与我校合作共建的“电法测井联合实验室”成立。这是该公司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的首个联合实验室,也是我校“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及其工程应用”科研团队18年来敢啃“硬骨头”,敢向困难挑战,艰苦奋斗出成绩的最好明证。从最初的不了解到如今的携手合作,从5万元的科研经费到如今的1000多万元……其间甘苦,只有聂在平教授和团队的各位成员才知道。

10多年来,在聂在平教授的带领下,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团队走过了一条条铺满荆棘的路,他们秉承着敢于吃苦、决不服输的精神,坚持在电磁学前沿领域不懈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向新的、未知的领域探索,在“计算电磁学”、“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及工程应用”、“宽带电磁辐射”、“新型天线技术”和“矢量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十五”期间,团队科研经费达1000多万元;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得国防科技二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成绩,是他们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和科研素养的真实体现。

5万元的艰难起步

科学之路从来都不曾平坦和快捷,对于那些期待着终有所成的年轻学者来说,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地投身于科学研究,才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最好途径。从美国伊利诺大学留学归来的聂在平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就是从这样的艰难困苦中起步,坚持18年的科学研究,才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

1989年底,在美国UIUC跟随国际著名电磁学专家周永祖(W.C.Chew)教授做研究的聂在平学成回国。为把自己多年的所学用于国内相关技术的研发中,聂在平和几名电磁散射研究领域的老师组建起了一支研究团队。团队组建起来了,要一步步发展,就得申请科研项目。经电工学院周正欧教授指点,他们找到了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得知急需开展“电法测井技术”项目的科研。对于这个学术与技术门槛极高,连电磁学圈内都很少人愿意接招的项目,聂在平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却志在必得。几经争取,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才将信将疑地把该项目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团队,但项目经费却只有5万元。“这么复杂的课题,5万元也要接?”就连本团队也有老师提出疑问。但是,在别人看来很难开展工作的5万元钱,却成了聂在平教授团队开启和中国海洋石油合作大门的钥匙。

5万元的经费,买Compaq 386计算机就用去一半。团队就用剩下的两万多元,在二系楼厕所旁一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之路。这一做就是两年。两年过去了,原本计划三年完成的课题提前结题。团队赢得了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的信任。双方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

“第一个项目成功后,我们就不断地做中海油的研究课题。不仅我们做,还先后介绍自动化学院和电工学院其他团队做。目前,中海油在我校投入的在研项目经费就有600多万元;未来5年内还将提供不低于125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聂在平教授说,正是从最初5万元的艰难起步,才有了通过打硬仗锻炼队伍的宝贵机会;正是通过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才能为整个团队赢得良好的声誉,双方才会建立起全面的、长期的、稳定的互信合作关系,才能在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促成“电法测井联合实验室”的诞生。

靠真本事敢啃“硬骨头”

“如果说我们团队有什么成功秘籍的话,那就是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科研实力,敢啃‘硬骨头’。凡是别人‘啃’不下的、不敢‘啃’的、不愿意‘啃’的,我们都勇于接手,踏实去做,努力做到底,做出大成果。”聂在平教授的学生、在计算电磁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的胡俊副教授对此深有感触。

在开展电法测井技术研究的同时,课题组也开始不断寻找新的方向。“九五”期间,课题组开始涉足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向总装备部备部提出了申请,但却并不被专家组认同。“当时就有人说,很多学校的教授都说自己能完成,做了多年,结果都失败了;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多久?有多少业绩?怎么让我们放心?”还有一位青年专家当面很不客气地说:“你要是做出来了,我就在手板心里给你煎鱼吃!”。聂在平教授当即向有关领导保证,可以先不给经费,做成功了再立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这样,领导机关最终答应立项。“既然选择了一个较艰难的学科领域,就得有勇气不断面对复杂、困难的研究课题。”聂在平说,团队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靠真本事,做别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做成的事”上。

课题立项之后,聂在平教授将它交给了自己的三个研究生:胡俊、王浩刚、姚海英。“要做好研究,就得敢于向困难挑战。接到课题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骨头,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做出漂亮的成绩”,胡俊说。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攻关,在接到课题一年以后,研究就有了突破。领导机关闻讯后马上就大幅增加了经费投入。2000年10月,有关部门组织验收会,该课题以全优的成绩通过验收,专家们的评价是“国际先进”。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军用目标三维矢量电磁散射的精确建模和高效数值分析”于2004年荣获国防科技二等奖;“面向工程应用的复杂目标电磁散射高效数值分析软件A-UEST”于2005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很多研究院所与课题组开展了合作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课题组也应邀承担国家级的各个重要研究课题。

同样的路,同样的经历,对于从事瞬态电磁场探地雷达技术研究的潘锦教授等人来说,也同样感同身受。“‘硬骨头’谁都不想‘啃’,但是要在竞争中立足,就得闯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把‘硬骨头’给‘啃’下来”。回忆起做“探地雷达”时的艰辛,潘锦教授说,他们所靠的就是从聂在平教授那里学到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科学素养。